曹 川(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鋼琴“新音樂”創作中的結構分析
曹 川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作曲家受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影響,學習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開始求新求變,創作出既有現代思維又合乎傳統審美價值的鋼琴“新音樂”。本文通過理論闡釋和作品的實例分析,解析“新音樂”創作中的結構手法。
鋼琴新音樂結構分析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在音樂方面也有著許多優良的傳統和優秀的作品。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影響到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音樂也一樣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出現了新的面貌。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最重要的表現是一批青年作曲家的崛起,以及一批鋼琴新作品,這些作曲家及其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劇烈反響,帶來一股全新的樂壇風氣。
近幾年,中國大陸許多城市多次舉辦了規模宏大的鋼琴曲創作比賽,而且將其中的許多優秀作品集結出版,這些活動一方面大大激發了國內鋼琴作曲家的創作積極性,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鋼琴作曲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陳其鋼的《京劇瞬間》、趙曉生的《太極》等等。本文根據中國 “新音樂”的提法,將這些運用現代技法進行創作的鋼琴作品稱為中國鋼琴的“新音樂”。
鋼琴“新音樂”的產生有其深厚的原因,而西方文化特別是音樂文化的傳入影響到作曲家的創作方式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新生代作曲家與傳統作曲家的不同在于他們更具有反叛精神及“主體”意識,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創作時更加注重個人的體驗,更加關注音樂的審美功能,忽視其說教的作用。
音樂的“結構”對其風格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且對音樂風格的影響具有“隱性”的特點。20世紀以后,西方音樂在調性和聲方面的變革在無形中推動了音樂結構的演進。
中國傳統音樂以線性結構為主要方式,在音樂節湊的轉換中以速度的快慢及漸變作為標志,這就使得傳統音樂的開合及起承轉合具有段落性,傳統音樂還有變奏循環及聯曲等特殊結構。宮廷音樂與民間音樂雖然有很多不同點,但是它們一般都采用與曲子相對應的曲牌或是板式進行展開,也使音樂具有了從散到聚循環不休的特點,進而使音樂具有動靜結合以及虛實相生的對立統一的特殊美感。
東西方音樂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鋼琴的“新音樂”結構正是在兩種不同文化及音樂對抗及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中國鋼琴“新音樂”的結構雖然整體上依然按照西方音樂的規則譜寫,但是其中已經摻雜了很多現代主義或是后現代主義的東西,其中,簡約派、偶然音樂、序列主義以及點描音樂是其主要運用的材料及方法。同時中國鋼琴作曲家把古典音樂中的結構美學運用到作曲中,使得這一時期的鋼琴曲也具有了線性結構及漸變的美感。
同時音樂的語言表現也出現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音樂語言開始具有淡化主題的作用,同時其作用趨向多元化,而音響素材的拆分則向片段化的方向發展,以前的線性旋律被核心音調和固定音型取代,而且和聲的作用大大提升,主要用于表現緊張感及破壞協調感。局部結構充分發揮了非均衡性以及帶狀分布的特征,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界限被大大弱化,段落的終止與速度的變化不同步,進而出現“鏡像結構”、“鑲邊結構”等特殊性形態。
為了加強動機作用并淡化旋律的主導作用,中國鋼琴作曲家用核心音調及音響片代替旋律加和聲的單一方式。音響片主要采用音色音樂的寫法,例如用鋼琴音色來表現自然界的聲響。
以高為杰的鋼琴曲譜《秋野》第一部分為例,“地”這一主題采用音級集合的方式進而形成音響片,同時運用低音區的固定音型起到淡化旋律的作用,進而表現出蒼茫大地的荒涼,揭示世間的冷酷,表達音樂主題。
再以崔權的鋼琴曲《獵戶座——狂想曲》的第二部分為例,其旋律放置在流動的織體中,進而組成一團以點狀發散的音響,在右手快速的固定音型中,不時點綴幾個飄逸的單音,點描音響逐漸增多,能量不斷積聚,進一步加深核心音調,象征群星閃耀的蒼穹。
三部性作為西方音樂的基石,其主要特點在于突出曲式與功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許多曲式中的三部分一般都處于相對均衡的狀態,其中句法與和聲的開始與結束是構建其功能邏輯的主要手段。中國鋼琴作曲家逐漸擺脫傳統的羈絆,三部性逐步出現隱性或是散化發展,使得局部結構被拆分或是隨意拼接。
中國傳統樂曲中也有不少具有三部性的作品,比如唐大曲就具有明顯的三部性,可以將其分為散序、中序、破三個部分。由于表演具有即興性質,蘊含在作品中的結構規則就只能憑個人的理解來展現,與西方作曲體系相比,缺少相對完整的理論歸納。
中國鋼琴“新音樂”作曲家們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對印象主義的瞬間印象、新古典主義的自然形態及序列主義的整體控制等都有所吸收,同時運用“形散神不散”的傳統美學原則,將三部性作進一步的發揮,產生出“鑲邊結構”或是“散狀形態”等三部性原則的變體曲式。
中國鋼琴的“新音樂”創作在結構層面的銳意創新,為鋼琴藝術提供了廣闊而獨特的音響空間,進一步發展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音響,進而為世界鋼琴音樂寶庫增添了可貴的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