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伶俐
(包河苑小學,安徽 合肥 230051)
合唱之種子宜早日播種
解伶俐
(包河苑小學,安徽 合肥 230051)
本文針對小學合唱教學存在的問題,即低年級合唱教學不被重視,提出了解決小學低年級合唱教學的辦法:首先是培養多聲部合唱意識,其次是開展合唱教學的方法。
合唱教學多聲部;低年級;合唱教學
2016年6月28日,在合肥市第七屆中小學文化藝術節“童心向黨”合唱專場音樂會中,有一支唯一的幼兒園參賽合唱隊,他們的聲音、表演得到了評委和觀眾的肯定。孩子們的出色表現表明合唱之種已在這群幼兒的心里生根發芽了。我佩服辛勤的幼兒園丁,同時更加肯定合唱之種子宜早日播種。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華民族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活化石”的侗族大歌,在其多聲思維形態、合唱技藝、文化內涵等方面都舉世罕見。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傳承全憑口傳心授。要唱好侗族大歌,歌手必須經過歌師挑選并從小就進行多聲部思維的訓練。著名指揮家黃培方告訴我們:“在匈牙利,不能解決三~十六歲孩子的音準問題,那就是犯罪”。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應該盡早采用多聲部形式進行節奏訓練,培養多聲部內心聽覺,如果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這種練習,到普通小學能做到讀譜即唱就水到渠成。可見,多聲部意識從小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加強合唱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可見,對學生盡早開展多聲部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這次文化藝術節合唱音樂會中,幼兒園參賽隊“新上陣”了,但仍然如歷屆中、小學合唱比賽,幾乎沒有小學低年級參賽隊的身影。
而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的低年級學段沒能及時培養學生多聲部內心聽覺與思維等。由于師資力度的缺乏或者教師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等原因,在小學,對于低年級教材中出現的為數不多的二聲部合唱歌曲,有的音樂教師認為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能力弱,置之“不理”,跳過去不教;有的仍然教成單聲部歌曲;還有的音樂教師自身缺乏對合唱的理性認識和訓練方法。學生也唱會了兩個聲部,但兩個聲部合成時生硬地疊加,效果混亂、沒有和聲的美感。所以,當中、高年級出現較多的合唱歌曲、難度也相應的增加時,學生由于缺乏對合唱的感性認知和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無法順利進行合唱,對合唱失去了興趣、產生了畏難情緒。合唱成為音樂教學的薄弱環節。
因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合唱學習應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從剛入學的學生抓起,有意識的滲透合唱教學。
(一)條件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就已能傾聽音樂、欣賞音樂:他們能夠感受音樂節奏、速度、力度的變化。孩子能夠跟著快樂的音樂搖擺、手舞足蹈,表達心情舒暢;而平靜的音樂安撫了孩子的幼小心靈,孩子顯得乖巧而安靜。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素質的培養,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培養孩子一些音樂技能,這樣剛入學的小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自然就提高了。
當具備了能聽、能唱、能表現的一些基本條件后,合唱就有了可能。經過培養和鍛煉是不難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合唱之種在小學低年級段生根發芽的。
(二)意義
1.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集體意識
合唱追求聲部間和諧、統一,每唱一遍合唱作品,就是一次學生間分工、合作、協調、創造藝術的過程,學生個體在歌唱時要始終傾聽整體、各聲部、他人,也要傾聽自己并不斷調整自己的音色、情感、呼吸、共鳴等,以求與整體的完美融合。當脫離整體,自我“發揮”時,就會打破這種和諧,個體會有意識的主動尋求改正。低年級學生在合唱的同時逐漸培養了初步分工、合作的社會精神;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共同進步的集體榮譽感;在集體中培養統一協調、互相謙讓、和諧共處的心理品質。
2.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音樂素質
合唱是綜合性的藝術,合唱有利于培養學生樂感,發展學生音樂方面的綜合素養。合唱實踐中,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在小學低段合唱中有機的滲透音樂各元素的感受、學習,將音樂元素靈活、綜合的運用于合唱,調動學生多感官、全身心參與合唱,既可增強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又能挖掘學生合唱的潛能,加深了學生對合唱的基礎認識和創作表現。學生的音樂素質無形中得到了提高,進而自信、積極的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
3.促進低年級學生的全面發展
合唱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歌曲優美的旋律和歌詞中蘊含著真、善、美的思想情操和內涵,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凈化了心靈、提高了音樂的審美,也初步形成了較正確的道德觀和世界觀。合唱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如準確、敏銳的視聽力及協調同步的反應力;可以鍛煉學生的體能,如增強呼吸器官功能,增強肺活量等;可以訓練學生的發聲和咬字,如聲音圓潤、口齒伶俐;合唱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大愛精神,如逐漸形成堅韌、有責任心等優良品質等。這些都有力促進了低年級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歌唱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保護和發展學生歌唱的能力,是學校教育的義務和責任,而音樂教師要做好低年級學生合唱啟蒙的工作。針對我校低年級學生實際,學生在音樂素養方面差異較大,我采用班級常規音樂課上對學生多聲部音樂素能提升和課外合唱社團能力發展兩種形式,引導所有低年級都能參與、學習合唱。實踐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培養習慣,二是激發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音準概念和進行科學的發聲訓練,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也要不斷提高。
(一)培養習慣(培土)
1.合唱前第一件事:六個學會
學會安靜、傾聽、合作、服從、尊重、分享,并知道為何要遵守。
2.養成看教師手勢的習慣
指揮作為一種音樂教學方法來運用,讓教師的傳遞更音樂、學生的感受更音樂、師生的交流更音樂。從一年級開始,我就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看老師的手勢歌唱。比如:(手勢示范)起唱、強、弱、保持、輕巧跳躍、連貫、結束等,學生養成看教師手勢的習慣,為以后的合唱訓練打下基礎。
3.培養歌唱習慣
成功的教育要從養成良好的習慣開始。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可愛,純潔無暇,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性,做學生楷模,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去影響他們。所以,音樂教師要盡量給孩子最好的音樂:好的歌唱示范、“金”般的音樂語言、明確的歌唱要求等,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比較,逐漸建立科學的歌唱狀態。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對歌唱的獨特理解和創造表現,對于一些不良歌唱習慣,在肯定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方法,逐步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
(二)激發興趣(施肥)
學生入學之初,在幼兒園音樂教育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多樣的多聲部節奏、輪唱等游戲,把學生對合唱的情感體驗融入到游戲與活動中,調動學生對合唱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欣賞中、外優秀的兒童合唱曲音頻、視頻,提高合唱鑒賞能力;觀看學校合唱團歷屆演出,感受內容與形式,體驗自豪感;再去嘗試簡單合唱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逐漸會對合唱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音準概念
良好的音準是唱好合唱的基本條件。但對于低年級學生要避免單純、枯燥地練唱音階、識譜,所以,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音樂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律動等,學生輕輕松松地提高了音準和節奏感等的。我曾經聽過孟大鵬老師的合唱指揮課,其中他對學生音準訓練的方法別具新鮮感,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值得借鑒。
(四)低年級學生發聲訓練
科學的發聲是多聲部合唱教學的首要任務。低年級學生的聲帶稚嫩,音量小、音域窄,聲音只有咽腔、口腔、鼻腔和頭腔共鳴,纖細但甜美清脆明亮,是童聲的最好階段。而頭聲訓練是低年級學生稚嫩的發聲器官也能夠勝任的,需要的氣息量少,較少的氣息可以支持較長的樂句;聲帶振動范圍小,較高的聲音也不感到緊張、吃力,能發出連貫、柔和、控制有度的聲音,也激發了學生對歌唱的興趣和信心。引導低年級學生科學發聲,要結合合唱作品需求在實踐中反復傾聽、體驗、對比、調整,尋找合適的音質。
但用一種演唱方法或一種音色來唱所有的歌曲或評價一個合唱隊的好壞是不合適的,我們應根據合唱曲目的形象、感情和聲音訓練的需要,采用相應的音色與方法。當然,發聲能力只是基礎, 在歌唱中,要注重對作品的理解及豐富情感的傳遞和表達、聲音與情感的有機結合。
(五)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對音樂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音樂教師要有緊迫感,要在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知識體系等方面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做一名富有指揮感、創造性的音樂老師。這樣才能勝任專業性和技巧性都非常強的合唱教學,才能用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和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提高合唱質量。
我校低年級學生一直堅持日常合唱耕耘,并在許多實踐中,初露鋒芒。如班級間合唱觀摩、比賽,全校六一匯演,大課間才藝展示,甚至春、秋游活動時的展示等。2015年、2016年我校合唱團在合肥市小學生合唱比賽中均榮獲一等獎的好成績,其中部分隊員就是低年級學生。
合唱就如同大自然中的音響,處處存在,時時發生。作為音樂教師,要善于思考、敏銳發現,要讓合唱的種子在低年級學生的音樂課堂中生根、發芽。要引導孩子們盡早走進合唱世界,享受多聲部音樂在中高年級階段時綻放出的豐富、和諧之美!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智賢.兒童發展心理學問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3]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汪培元.柯達伊·佐爾丹[J].音樂愛好者,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