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夢涵(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作品介紹分析與練習技巧
溫夢涵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樂圣”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與莫扎特、海頓并稱為“維也納三杰”。貝多芬橫跨兩個世紀,其作品很好的連接了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既體現了前輩音樂家們的成就,又極大的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的風格。他所創作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多產的中期作品,也是貝多芬唯一一部完整的小提琴協奏曲,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至今仍被小提琴演奏家作為必備曲目,通過這首協奏曲來考驗自己的藝術表現力。該作品擁有優美動人的旋律,高雅的格調,宏偉的規模深受大眾的喜愛。正是由于作品極富歌唱性的旋律,給很多演奏者帶來了不少困惑。此曲的演奏難度不大,看似比一些復雜的炫技性作品容易很多,但在實際演奏中卻很難演奏的流暢、細膩且柔美。演奏時充分表達出作品的情感層次和不同內涵絕非易事。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將這部經典作品進行一次更加全面的學習分析和總結整理,找出合適的演奏方法和合理的音樂表現方式,能夠更加完美地展現這部作品,從而深刻地感悟貝多芬的音樂,也希望能給正在學習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文章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的生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背景;第二部分對作品三個樂章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對自己演奏后的心得體會進行闡述,希望能夠與對這部作品有興趣或者是存在演奏方面的困惑的讀者共同分享。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分析與演奏
浪漫主義早期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所作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創作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小提琴協奏曲,自問世以來,這部作品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受到眾人的鐘愛,吸引了眾多的小提琴家和學者去演奏它、研究它,這部作品以其集中的素材、精煉的技法、優美的旋律、新穎的結構,被認為是所有小提琴協奏曲中最優秀的一首。
筆者通過對作曲家貝多芬的生平經歷、音樂創作以及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的了解,從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演奏方法、音樂表現等方面對這部作品做了全面和細致地分析研究。
筆者選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研究課題,通過參考專家的論著,并結合自己實際演奏后的感想,希望通過對這樣一部經典作品的深入分析與研究,能夠更好的理解貝多芬的音樂,詮釋出蘊藏在其中的純真的感情和藝術真諦。同時,也希望大家對筆者研究的不全面之處給予指正,給筆者提出更好的意見和建議。
維也納樂派,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指十八世紀后期至十九世紀初期活動于維也納的幾位古典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等。貝多芬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也是維也納樂派的最后一位。
貝多芬跨越兩個世紀,把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巧妙的聯系在一起,作為一位承前啟后的音樂家,他不僅吸收了古典主義音樂流派的風格精髓,而且勇于創新,非常注重音樂性和思想性,推動了古典音樂的發展。他一生中創作的作品包括《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曲、5部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三重協奏曲和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創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與貝多芬眾多氣勢磅礴的作品不同,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確顯示出他細膩柔情的一面。
1806年12月,《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維也納劇院首演,但反響大大出乎意料,他們認為作品結構很弱,無休止的重復某些無趣的部分導致疲勞。其實不然,貝多芬的創作擁有自己的風格元素,作品結構按照莫扎特的古典協奏曲原則,又吸收了法國學派的創作風格,再加上嚴謹磅礴的德奧傳統,讓那個時代的人們一時難以接受,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所變化,在不斷產生炫技作品的背后,人們開始渴望聽到內容深刻的音樂,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也被重新認識與接受,逐漸奠定了在小提琴協奏曲界不可撼動的地位。
(一)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D大調,4/4拍,用帶有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寫成。1—88小節為第一呈示部,89—223小節為第二呈示部,224—364小節為展開部,365—510小節為再現部,511—535小節為尾聲。
第一呈示部由樂隊進行呈示。1—18小節為主部主題,第一小節由定音鼓單獨敲擊四個音開始,緊接著由單簧管和雙簧管奏出,平靜而又意味深長且帶有田園風味。18—42小節為連接部,其中26—29小節從pp—ff的強烈對比讓整個連接部顯得激昂亢奮,28—38小節樂隊又以全奏的形式出現,音樂漸強,39小節開始音樂逐漸平靜下來,由鼓聲引出副部主題(43—76小節),副部主題極富歌唱性,清澈柔美,從容勻稱,逐漸漸強。77—88小節為結束部,樂隊力度由強變弱,為獨奏小提琴的出現做鋪墊,
第二呈示部迎來了獨奏小提琴與樂隊的競技,89小節一開始,獨奏小提琴就以D大調屬七和弦分解八度出現,顯示出旋律的大波浪起伏,雖然大部分旋律沒有樂隊的伴奏,但更能顯現出獨奏小提琴華彩式的引入方式。演奏這八個八度音時,首先注意音準,左手要固定好八度框架,運弓的手臂注意要保持音與音之間的連貫性,全弓演奏,換弦要果斷,裝飾音要非常短,手腕保持住不動,大臂和琴弓形成一個整體,隨著換弦的幅度擺動,旋律要美且連貫,左手帶上揉弦。93—100小節由三連音轉換成十六分音符要注意節奏,不要拖拍子,每個音都要演奏清楚且一氣呵成。101小節第四拍弱起,運用上半弓很好的為主部主題(102—117小節)的旋律做鋪墊,華麗的裝飾讓主題更加生動,演奏時音色要嘹亮而柔美,這就需要弓毛緊貼住琴弦,以最好的摩擦方式奏出小提琴最美的聲音。118—142小節為連接部,由樂隊引出,之后交給獨奏聲部,126小節,獨奏小提琴再次以八度形式進入,十六分音符一定要拉的準確且不失漸強的效果,裝飾音、變化音、回旋音、三連音都要注意音準以及右手手腕的運用,要做到靈活而不僵硬。143小節旋律開始平靜下來,轉為A大調進入副部主題,獨奏小提琴在演奏四句之后把主旋律交給樂隊,自己則加入裝飾變奏為樂隊伴奏,在練習此段時,尤其要注意三連音的節奏,右手不要過于緊張,應保持同一速度的平穩運弓,換弓幅度要小,不要破壞旋律的走向,170小節開始漸強,琴弓盡量拉的長一點,173小節的回旋音可適當加重音并演奏清晰,在段落的結尾處旋律的逐漸漸強塑造出了呈示部的高潮(174—177小節),要保持持續有力的十六分音符,178小節副部主題結束。178—223小節為結束部,在A大調上進行,181小節開始旋律由低到高要有層次感,185小節要演奏的俏皮,活潑,并把音樂推向高潮,在217—223小節三連音、四連音、五連音的變奏裝飾中以一個高點結束第二部分。
龐大的展開部由樂隊引出,60小節的樂隊間奏由連接部(224—238小節)、副部主題(239—271小節)和結束部(272—283小節)組成。227小節起,A大調和a小調交替進行,副部主題在A大調上展開,247小節變為a小調,262小節轉為F大調,267小節轉為C大調。獨奏小提琴也是以C大調開始的,284小節開始在D大調下屬七和弦的基礎上奏出同開頭一樣的八度旋律。300小節以一個#f音(b小調)引出主部主題,305小節轉為e小調,311小節轉為G大調,315小節轉為g小調,大小調的轉換使音色忽明忽暗,再加上大段的三連音,是非常優美的的抒情樂段,演奏時不能太硬,也不能太強,要細膩、柔和、均勻,317—328小節升降記號偏多,要注意音準。331小節起,旋律變得安靜,重復的節奏型要注意演奏上的清晰度,342小節的回旋音逐漸漸強且均勻,348小節旋律又變得安靜,直到357小節,作曲家再次以琶音式的三連音形式,把聽眾從平靜中拉扯出來,由弱到強,此段在演奏時可以不揉弦,一定要堅定有力。
再現部回到D大調上,由樂隊伴奏部分引入,獨奏小提琴還是以八度開始,換弦要靈巧、連貫、自然,用中弓演奏最佳,與呈示部中的連接部相比,再現部的連接部擴展了14小節。418—451小節為副部主題,426—436小節都是八度的三連音,444小節的回旋音用全弓來演奏,446—497小節為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的轉換,要演奏的流暢、清晰,大連弓的部分要注意琴弓的分配,每個音都要保持同樣的音色。
隨著樂隊連接部(497—510小節)的結束,迎來了樂曲第一樂章的尾聲,獨奏小提琴完整的奏出了副部主題(511—526小節)并進行了發展,529—533小節把樂曲推向了高潮,在演奏時要把音符奏的清晰連貫,越來越強,最后在輝煌的D大調主和弦和一個平穩的D音上結束,使整個樂章結束在崇高而輝煌的氣氛中。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小廣板,G大調,4/4拍,用變奏曲式寫成。1—10小節為樂隊主題,11—20小節為變奏一,21—30小節為變奏二,31—40小節為變奏三,40—45小節為連接部,46—55小節為插部主題,56—64小節為變奏四,65—70小節為連接部,71—78小節為插部主題,79—83小節為連接部,84—91小節為尾聲。
樂曲由弦樂四重奏以pp的力度演奏主題,平靜而抒情。變奏由圓號和單簧管映襯著獨奏小提琴一起演奏,獨奏小提琴在演奏時要把柔美安靜的旋律表現出來且不失嘹亮的音色,琴弓緊緊貼住琴弦,巧妙運用上弓,每一個音都要用頻率較慢的揉弦。變奏二由大管和獨奏小提琴一起演奏,并加以裝飾,此段演奏時最重要的是節奏,六連音、三連音、三十二分音符,每個音要在節奏里且演奏清楚。變奏三為樂隊全奏,連接部由獨奏小提琴演奏,在演奏十六分音符時,音與音之間可有適當的間隙,不要太連貫,保持每個音的顆粒性。緊接著迎來一個全新的主題,好像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旋律流暢,用全弓演奏,飽滿有力,換弓輕柔無痕跡。變奏四在演奏時要注意58—64小節的切分音。65小節開始的連接部,仍然是自如的連弓,注意音準和換弦時右手臂幅度不要太大。71—78小節第二主題再現并進行了拓展,加入顫音和回旋音,與第一遍演奏時不同的是,要有色彩變化,力度要更強,經過一些快速的經過音之后進入尾聲,84—88小節逐漸漸弱,86小節四組音完全相同卻要演奏出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87—88小節注意音準,使用上半弓極弱且平穩的演奏。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快板,D大調,6/8拍,用回旋曲式寫成。1—122小節為呈示部,123—173小節為中部,174—314小節為再現部,315—360小節為尾聲。
呈示部中1—45小節為主部,節奏歡快,熱情,有活力,在G弦演奏高把位時,注意音準,演奏跳弓時輕盈,有力,右手保持松弛,高八度演奏時同樣如此,18小節開始發展成管弦樂全奏。45—92小節為副部,轉為A大調,演奏時要有氣勢,節奏快卻不慌亂,59—67小節以樂隊和獨奏小提琴對答的方式呈現,要表現出色彩的對比,雙音音準很重要,68小節開始快速的演奏十六分音符,換弓要小心,幅度不能太大,每個音要干凈清晰,注意強弱記號的音色對比,92小節的延長音記號要充分表現,回到D大調,更好的迎接第二次的主題再現(92—122小節)。
122—150小節為全曲最優美的樂段,轉為g小調,如歌般的旋律溫柔而甜蜜,與之前歡快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演奏時不要吝嗇手中的弓子,運用全弓,伴隨著樂隊,獨奏小提琴的裝飾旋律在上下翻飛,如波浪般,帶給人們輕松愉悅之感。151小節開始,獨奏小提琴為大管伴奏,速度極快且變化音很多,168—173小節的八度連弓注意音準。
174小節旋律回到D大調再次奏響主題旋律,218—279小節轉為A大調且大部分素材是45—92小節的低八度再現,同樣注意把握好音準,節奏和音色變化。
280—292小節,獨奏小提琴連續左手顫音,手指要放松,連續密集的顫音為最佳。293小節旋律轉為bA大調,為主題的變奏形式,升降號很多,換弦換把都很密集,需要左手換把位輕盈,右手換弦靈活,幅度小。315—322小節獨奏小提琴和樂隊交替演奏,小提琴音色應較弱。從323小節開始逐漸漸強直到ff,全曲進入高潮,演奏時琴弓緊貼住琴弦且靠近直板快速走弓子,每個音都要均勻,不要用力過猛而出現噪音,349小節樂隊逐漸漸弱,主題再次以變奏的形式出現,由弱到強,最后以兩個熱情,飽滿的雙音結束全曲。
通過對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分析與研究,筆者深切感覺到貝多芬創作《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嚴謹性,這部作品充滿了豐富而又細膩的內心情感,又具備了輝煌的舞臺效果,不僅吸收了前人的創作經驗,而且勇于探索和創新。
這一部看似技巧簡單的作品,對演奏家來說卻是極大的考驗。在我們平時的練習中,需要保持嚴謹的態度,理智的分析,細膩的情感,尊重作曲家所標注的音色變化,力度變化,把握好旋律的斷句。練習時左右手手臂放松,要多注意右手運弓的連貫性,多練習右手快速運功且換弓不留痕跡。在處理看似相似或重復的樂段時,不可演奏的一模一樣,可有感情色彩、音色、力度的變化。練習這首大型的協奏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是長時間的耐心練習,對作品的全面理性分析和對作品的情感認識,才能更好的抓住作曲家創作的精髓,在舞臺上演奏出令眾人信服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蔣雄達.小提琴常用協奏曲教學輔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韓里.歐洲弦樂藝術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羅曼·羅蘭.貝多芬傳[M].團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