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廣州市逸景第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0300)
提高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實踐與研究
李丹丹
(廣州市逸景第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0300)
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學要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前提,并以提升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目標,在音樂滲透于小學生的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選取音樂,并讓學生體驗到音樂音響效果下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內涵,為音樂所吸引,為音樂所陶醉,并在欣賞音樂之美的過程中,陶冶小學生的性能,凈化小學生的心靈,產生較好的音樂審美趣味。
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基礎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之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在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教學內容中,音樂教學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它不僅要傳授學生以必要的音樂基本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小學生對音樂的內在的興趣,以及對音樂鑒賞和審美的能力,要關注在小學生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性,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進行多樣化的音樂教學,從而使小學生建構良好的音樂情感和科學的價值觀體系。
音樂打動人心的要點在于它能夠與人的個體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特殊的音樂語言中,欣賞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節奏、速度、強弱的對比,通過對音樂的聆聽,可以在體驗音樂之美的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且音樂還蘊含有不同層面的審美特性:
(一)音樂審美教學中的情感性
音樂教學的情感性是音樂審美過程中的心理特性,它在不同音樂的速度、節奏、強弱的變化中,抒發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進行音樂基本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強調音樂的審美特性之一——情感性,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再現,并從音樂的情感、情境、涵義之美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音樂技能的演唱更為自然而富于情感,在好的聲音、準確的音高、強烈的音樂表現力的渲染之下,演繹出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性。
(二)音樂審美教學的表現特性
音樂的審美教學還要注重音樂的表演特性,要讓優秀的音樂作品富于感染力,就需要良好的表現能力,要通過對音樂的表演賦予音樂全新的生命,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學生,向學生講解音樂作品相關的創作背景內容等,幫助學生分析音樂作品,體驗音樂作品的特殊風格,同時,還可以對音樂進行適當的舞蹈創編,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個性化的理解,進行舞蹈創編,用富于張力的舞蹈動作,完善地演繹和傳達音樂的內涵,表現出音樂作品的不同風格。
(三)音樂審美教學的實踐特性
音樂審美教學還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形式,它通過演唱和演奏的方式,進行音樂的表達,為了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輕松自如地學習,需要把握音樂演唱和演奏之中的強弱記號、歌曲風格、節拍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根據歌曲的節奏特點,設計多樣化的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要素中的作用和意義,產生真正的、實踐意義上的音樂審美體驗。
(四)音樂審美教學中的創作特性
音樂審美教學還可以培養人們的創作欲望,它在提升學生想象力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在學生隨口哼唱、簡單節奏敲擊的過程中,產生即興的想象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既有的歌詞,進行自我的想象和編排,以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前提,根據自己的想象恣意發揮,創作出具有個性化內容的音樂作品。
(一)轉變音樂審美教學誤區,樹立正確的小學音樂教學觀
在小學音樂教學之中,不能過于關注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避免對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過度關注或過度弱化。要以音樂審美教學為核心,提升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選取適宜的音樂教學方法,增強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糾正學生的音準問題,還要引導小學生注意歌曲演唱之時的自我情緒控制和音樂強弱控制,培養學生以音樂審美為重點的音樂學習,增強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意識和觀念。
(二)音樂知識的審美教學策略
1.模仿記憶音樂教學法
在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教學中,可以引入自然的模仿方式,讓小學生對教師的語言、形體和動作、演唱技巧等,進行自然的重復和模仿,這是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音樂節奏的模仿式訓練,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對于音樂基礎知識中的“小附點、切分、前十六、后十六”等音樂術語的理解有限,對音樂的節奏及其組合也不是特別清晰,可以采用模仿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記憶,如在講解切分節奏連接一個小附點的音樂中,如果單純分析每個音符地時值,對于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因而,可以讓學生認真聆聽教師拍打的節奏,并進行模仿式的記憶,在短時記憶的條件下,模仿擊打出音樂節奏,使學生快速地把握音樂節奏。還有對四三拍節奏的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模仿和想象三角形的畫法,對學生進行感性的節拍訓練。
2.對比教學法
不同音樂的審美特點和風格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具有強烈反差的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更為清晰地對音樂作品進行記憶。例如:讓學生欣賞《船歌》和《龍船調》,可以讓學生對比這兩首音樂作品的不同風格和特點,從這兩首歌曲的速度、音樂體裁、地域文化等,進行區分和辨別,然后融合端午節劃龍舟的風俗,用方言演唱“哪個來推我嗎?”、“我就來推你嘛”,讓學生在對比之下,了解不同歌曲的曲調、曲式、旋律、體裁風格,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這種對比教學法的應用,可以在節奏訓練中采用,也可以在音樂術語、連跳音的對比中采用,讓學生熟悉不同的音樂魅力。
3.情感共鳴引導法
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競技類比賽場上緩緩升起的時候,最為催人淚下,能夠喚起人們心中共同的情感,那就是發自內心的祖國自豪感和榮譽感,在教唱這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可以由我國的國旗導入,讓小學生了解國旗的顏色、形狀等,并對《國歌》創作者進行了解,在知道了國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的前提下,能夠使學生產生對歌曲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果沒有滲透愛國主義情感,只是讓學生反復地演唱歌曲的旋律,而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新中國建立的歷史背景,產生憐惜現代幸福生活的情感,則是不成功的音樂教學。在音樂作品的教學之中,要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題材內容,并把握好音樂歌唱的要素內容,從而表達出音樂作品所蘊含的內涵與情感。
4.審美想象引導法
在對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欣賞地方民歌,在學生接觸到生動、活潑、熱辣的民歌時,可以運用想象的引導方法,一提到民歌,就可以聯想到相關的地方民俗及場景,如:《關東大秧歌》是東北典型的民歌,在這首民歌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聯想東北人民手舞紅綢、擺動身軀,歡天喜地表達慶祝和愉悅之情的場景,讓學生運用紅綢、扇子、手絹、鼓等進入民歌演唱的學習,并且還可以聯系東北特定地域文化和風俗特點,讓學生在歌曲演唱的同時聯想到東北特有的文化特點和音樂風格,進行音樂的審美欣賞和學習。還有一些音樂作品,其旋律較為輕盈、舒緩,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高山綠水、泉水潺潺;在欣賞音樂《野蜂飛舞》時,可以聯想到盛夏時節野蜂采花忙的場景。等等。
(一)激發小學生興趣的教學法
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需要激發,在小學生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興趣法,激發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興趣,調動學生學音樂的興趣,對小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可以有多種方法,如:謎語導入、圖片導入等,教師還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角色的扮演,從而讓學生喜愛音樂學習。例如:在《這是什么》這首歌曲的音樂欣賞和學習中,可以采用謎語導入的興趣激發法,讓學生猜一個謎語:會說卻沒有嘴,會走卻沒有腿,但是它會告訴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簡單的謎語可以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在猜謎的過程中對歌詞進行記憶,并將音樂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輕松自然地理解音樂的特點和內容,也容易對歌曲進行輕松的記憶和學習。還有在學習音樂作品《大鹿》的歌曲時,可以從動物的相關故事入手,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集中記憶的前提下,增強對音樂的欣賞理解能力,同時,還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動作的創編,在小學生扮演相應動物角色的過程中,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和節奏,并體驗到歌曲所描繪的情境,對于音樂審美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體態教學法
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對于一些節奏感強、富于民族風情的音樂,可以結合舞蹈動作,讓學生的身體跟隨音樂的節拍進行律動,在富于韻律的音樂表現形式下,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進行音樂的學習。例如:在模仿傣族民族歌曲《金孔雀》時,可以引領學生模仿一些關于孔雀舞蹈的簡單動作,如:拇指和食指對捏、其他指頭高翹的孔雀頭冠動作,并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自然地舞動身體,從而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學習到民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真正體驗和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
(三)多通道審美的CAI音樂教學法
也即計算機輔助教學法,它是指音樂教師利用圖片、動畫的形式,播放音樂課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音樂每一小節的第一拍有一個節奏提示,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有益的幫助,對于把握音樂的節奏有極大的輔助功能,在將學生的視覺、聽覺、演唱同步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多通道的音樂審美。
總之,在小學生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音樂導入的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提高審美品位,在教師精心創設的音樂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音樂的風格和特點,理解音樂作品內在的思想內涵,逐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藝術感,凈化小學生的心靈,達到提升音樂藝術素養的目的。
[1]貝內特·雷默,熊蕾.《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J].音樂研究.2011(06).
[2]陳華強.音樂的多元性及其價值認同——對百年來若干音樂論爭個案的反思[J].文藝研究.2011(08).
[3]戴海云,潘朝陽.以人為本與以美育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精神內涵[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4(02).
[4]寧虹.教育的發生∶結構與形態——發生現象學的教育啟示[J].教育研究.2014(01).
[5]陳海玲.論中學音樂教育美育問題[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S4).
[6]王婷.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評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S1).
李丹丹(1981—),女,廣東惠來人,現工作于廣州市逸景第一小學,漢族,研究方向:鋼琴教育與鋼琴伴奏,學歷:華南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