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大學生的媒介文化素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于翠玲
?
報紙媒介的歷史文獻價值及解讀思路
——兼論大學生的媒介文化素養
于翠玲
摘要:報紙是大眾傳播媒介,也是一種文獻資源。如今已經開發的聚合大量老舊報紙文獻的數據庫,為多學科、多視角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資源。報紙媒介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在當今的語境中,有必要借鑒媒介文化理論,對報紙內容所建構的“歷史”進行重新解讀。這對大學生而言,也是提升媒介文化素養的一種方式。
關鍵詞:報紙文獻;歷史價值;媒介文化素養
媒介素養泛指人對媒介的認知能力。大學生群體對媒介的認知,不僅涉及新媒介,還應包括傳統媒介。報紙作為一種印刷媒介的資源,已經成為數字化閱讀的對象。在當今的語境中,借鑒媒介文化理論,重新解讀報紙的歷史文獻價值,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的媒介文化素養。
一、報紙的文獻特征與數字閱讀
在中國媒介發展史上,近代意義的報紙是西學東漸的產物,而報紙的閱讀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傳播意義。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就指出:“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報館愈多者,其國愈強。曰:惟通之故。”[1]晚清時期各地已經開辦了閱報處、講報所等機構,作為開啟民智的方式。民國時期,讀報教育作為針對國民的新聞教育,得到報學、新聞學研究者的提倡,并落實在建立閱報欄、在中小學進行時事教育、創辦兒童時事報刊等方面。[2]早期的讀報教育在今天看來即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開端。
報紙是大眾傳播媒介,其最為重要的特征是提供“每日新聞”,是大量印刷發行、即時擴散、連續不斷的新聞報道。對于一般讀者而言,報紙被閱讀之后,也就失去了新鮮感,除了有人喜歡剪報、收藏之外,大量報紙就過期作廢了。在當今媒介融合的時代,報紙的印刷版在發行的同時,其數字版也在專門的網站上發布,還利用移動媒體進行傳播。而報紙的內容也被其他媒介加以選擇,重新編輯和利用,出現了電視讀報、廣播讀報等形式;門戶網站也對報紙的新聞加以轉載,特別是在標題上大做文章;百度的“詞媒體”也具有聚合(鏈接)報紙新聞信息的功能。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還開發了電子閱報欄,直接進入各級黨政機關、高校等部門。在當今的媒介環境中,人們閱讀來自報紙的新聞變得非常方便,而通過訂報來閱報的習慣卻改變了,也就是說,閱讀“新聞紙”的人數在不斷下降。
但報紙作為一種有歷史積淀的印刷文獻,一直是圖書館收藏、整理編目的對象,具有重要的檢索和利用價值。對于大學生而言,檢索和利用報紙也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或解讀方式,甚至是獲取學習和研究資源的一種途徑。特別是由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過期的報紙已經被轉化為數字文本,開發為便于檢索的數據庫,其中聚合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的報紙文獻,這為多學科、多視角的學術研究開啟了一扇大門。例如,《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收錄了香港的《遐邇貫珍》,北京的《順天時報》,天津的《大公報》、《益世報》、《北洋畫報》,上海的《上海新報》和《申報》等資料。其中《申報》全文數據庫匯集了78年(1872—1949)間25600號報紙,記錄了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情況,被稱為“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中國當代出版的重要報紙,各報社都有逐年編輯的索引,還有總目錄等,收藏在圖書館中,為讀者檢索原版報紙提供了指南。目前,這些報紙通過回溯的方式,逐漸被數字化,并與即時出版的新報銜接起來,開發了各種數據庫。例如《人民日報圖文數據》,收錄了《人民日報》創刊(1946年)至今(不斷更新)的全部圖文信息,不僅可以用多種方式(日期、主題等)進行全文檢索,還可以點擊查閱“原版樣式”。這些報紙數據庫,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包含了歷史與現實,以虛擬形態呈現,以鏈接方式聚合,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讀報方式,也開拓了一種縱橫交織、歷史比較的宏觀視野。大學生如能結合本專業的知識,選擇有意義的關鍵詞或研究主題,進入報紙數據庫中搜索,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還能借此窺探百余年來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軌跡。可以說,這是報紙閱讀史上從未有過的變化。
二、報紙文獻的歷史價值與解讀思路
中國有悠久的史學傳統,所謂“秉筆直書”、“春秋筆法”,也成為近代辦報人加以比附和提倡的精神,這就是將新式報紙或新聞紙看作史書的延續。章炳麟以為“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余裔也”[3]。梁啟超則引述“西哲有言‘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故治此業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4]。1904年的《時報發刊例》列舉“本報紀事”規則,包括“以確為主。凡風聞影響之事,概不登錄”;“以直為主。凡事關大局者,必忠實報聞,無所隱諱”等內容。[5]徐寶璜1918年在《新聞學大意》中也強調:新聞采訪與編輯“既不可捏造新聞,亦不可顛倒事實”。[6]盡管有如此論述,老舊報紙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其出版背景是復雜的,出版機構是眾多的,其是否具有真實的史料價值,“每日新聞”是否就是編年史?也就是說,在當今的語境中,我們如何閱讀和解析報紙文獻的歷史價值,這些還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對歷史研究來說,報紙是不可忽視的歷史文獻。約翰·托什在《史學導論》中這樣說明英國早期報紙的價值:“第一,它們記錄了當時產生最大影響的各種觀點”;“第二,報紙提供了對事件的日常記錄”;“最后,報紙經常會提供有關一些問題的更全面的調查結果”。[7]這里所說的是報紙對于歷史研究的資料價值。而國內外開發的各種老舊報紙的數據庫也都強調其具有歷史價值。例如,《泰晤士報》數字檔案(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介紹,其包含從1785年到2009年《泰晤士報》全部頁面的每一個事件,包括每一個標題、文章和圖片,是這個時期的一個完整的編年史;通過《泰晤士報》的微縮膠片和高質量的圖片使歷史再現。諸如此類宏大的報紙數據庫,其本身就是報紙或報業發展歷史的一種真實寫照。如果善于利用老舊報紙,站在今天的視角,加以梳理、編輯和解讀,確實會有新的發現。例如,鄭曦原的《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一書(三聯書店2001年版),就是利用英文版《紐約時報》1854年至1911年的資料,翻譯編寫而成的;后來又出了增訂本,明確標稱這是“美國人眼中的晚清社會,《紐約時報》版的中國近代史”。這里僅舉其中一條有史料價值的記載:“1901年6月26日上海電:一家德國公司日前從清國政府方面獲得一份合同。據此,該公司將在清國首都北京安裝電燈。”而從中國的《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中,我們以“西安事變”為關鍵詞,即可發現當時一份由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編輯發行的《學生報道》,其創刊號(1937年1月1日)發表了《關于我們對西安事變態度的聲明》,呼吁“停止一切內戰,立時召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國代表大會”。諸如此類的報紙新聞,也為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歷史事件提供了豐富資料。
還要說明的是,報刊是由特定的媒介機構制作出來的新聞產品。這與書籍作為個人的著述或創作文本是不同的。因而,閱讀報紙文獻,需要借助媒介理論、新聞知識進行分析。例如,傳播學中所說的“議程設置理論”,其直接來源是:美國一個大學幾個年輕教師1967年某一天,“對《洛杉磯時報》頭版新聞報道編排的不經意觀察”,他們分析了頭版的三條重要新聞,提出猜測:“如果某條新聞被安排到一個不顯眼的位置,那么這個事件的影響力會不會因此而降低?”[8]經過許多學者的多年研究和實證調查,議程設置理論不斷豐富,如今已經成為傳播學教材中的常識。議程設置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解釋:就物理視野和活動范圍有限的一般人而論,這種關于當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和判斷,通常來自于大眾傳播,大眾傳媒不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響源。”[9]而談論報紙的編年史意義,應該看到這正是媒體對議程設置的結果,其內容是經過記者采寫和編輯精心選擇和加工的。“在通過新聞機構的職業透鏡之后,每日事件及其情形會發生折射,結果便常常是一幅世界圖畫,一種擬態環境,這種圖畫與擬態環境遠遠不能與真實環境相契合。許多事件與情形在吸引記者的注意。記者沒有能力采集關于這些信息的所有信息,也沒有能力將所有這些信息告知受眾,因此,他們憑借一些職業規范,并在其指導下每日對環境進行取樣。結果造成新聞媒介只能描繪大環境中的有限一部分,就像透過狹窄的窗戶觀看外部世界,觀察到的視野非常有限。如果窗玻璃的透明度與光滑度較差,那么這個比喻更能傳神。”[8](25)這種理論視角,對于我們閱讀每日報紙的內容(如何看頭版頭條、看標題、看報道、看話題等),認識報紙的信息特征及其所呈現的現實世界,也是有啟發的。
報紙數據庫也有其特殊性,原文本的報紙文獻在這樣巨大的數字化倉庫中,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歷史語境,成為可以根據關鍵詞(任意詞)進行檢索和聚合的碎片,作為今天的讀者可以穿越歷史的時空,發現文本之間前所未有的“關聯”,引發新的思考,并將這些資料連綴起來,進行重新建構,完成有關“歷史”的研究題目。但是,從媒介認知的角度來看,對于報紙文獻所呈現的“歷史”,還必須從兩個層面進行追問:其一,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這些新聞文本是如何形成的?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如何判斷其是否真實?對同一新聞或事件,不同報紙的報道又有什么不同?或者同一時期的報紙,在新聞觀念方面有什么異同之處?其二,在當今的社會語境中,重新解讀這些新聞文本,是否會有新的發現或評價,為什么?這是一個對文本意義重新闡釋的過程。如此來看,報紙所呈現的歷史,必然受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制約,還有內在的媒介邏輯以及新聞觀念在起作用,因而是具有意識形態特點的,是對歷史的一種建構形式。例如,《人民日報》是最有權威性的黨報,從其數據庫中可以檢索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政治運動等相關報道內容。一篇碩士論文研究“大躍進”時期的《人民日報》,[10]選擇新聞圖像(新聞照片、新聞漫畫、新聞圖畫、新聞圖示)作為具體例證,分析其對“農業大躍進、全民煉鋼運動、人民公社化、愛國衛生運動”等重大議題進行報道的情況,也反思其中存在的“內容失實、報道片面”的問題。在今天看來這種“失實”*陳力丹《新聞理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2頁。陳力丹指出:“1949年以后,我國新聞史上有兩個比較集中的體制性失實時期,一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再一個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新聞工作與政治有密切的聯系,很容易將政治等同于新聞,造成新聞失實”。,確實是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但當時的新聞報道,無論是文字還是配合文字的圖像,都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史上真實存在的案例。而關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新聞,新聞學研究專家陳力丹有簡明而深刻的分析:“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文化大革命’時期關于新聞理論的核心觀點,那就是‘報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由此也就有了“通欄刊登標語口號,作為版面主題”以及“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話語在報刊上泛濫”的現象。[11]在今天的寬廣視野中,重新閱讀這些報紙,我們對于媒介與政治(運動、輿論、宣傳)的關系、中國的新聞傳播發展歷史、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都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大學生具備歷史眼光和媒介文化素養,通過讀報而了解社會歷史,這也是必要的通識內容。
三、報紙文獻的數據關聯和比較閱讀
在當今的媒介平臺中,檢索老舊報紙數據庫,閱讀最新的數字化報紙版面,都是隨處可得的事情。而老報紙與新報紙也產生了“關聯”,可以在縱橫交錯的網絡中,重新賦予其新的解讀意義。例如,以關鍵詞為線索,選擇有連續性的政治節日、紀念儀式、典型人物、特定主題等,對相關報道進行縱向對比,就是一種閱讀報紙的角度。而《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是非常便捷的檢索工具。
1.關于儀式報道
例如,十月一日是國慶節,而國慶大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中最有意義的紀念儀式。除了意義重大的開國大典,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1999年、2009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也是引人注目的,《人民日報》每次都在10月2日的第一版進行報道,而通欄標題都是“首都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只要輸入這個標題,就可以檢索到這3年的報道,可以說是這一政治儀式的全程記錄。
再如,每年的元旦社論也是可以重新解讀的。2015年元旦,《國家人文歷史》新媒體事業部、深度智庫聯合出品的《〈人民日報〉元旦獻詞里的中國》,就充分利用了報紙數據資料:“自1949年1月1日,由毛澤東起草的元旦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發表,《人民日報》每年元旦都會發表一篇元旦社論,以辭舊迎新、展望未來。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的《人民日報》,地位、影響力、指向性可謂不言而喻。其元旦社論,由于年度性、標志性而成為人們了解過去一年政治、經濟、文化變遷與觀察新一年中國政府政策動向的重要窗口。本文旨在通過回顧1949年至2014年的《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國社會65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2013年1月1日《人民日報》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塊評論版,要在社會轉型的斑駁底色中凝聚共識。在新聞碎片化的媒介生態中,《人民日報》評論版更能凸顯主流媒體的內容深度,因而,這些資料進入報紙數據庫中,也是具有解讀價值的。
2.關于典型人物
在中國黨報的新聞報道中,典型人物報道是一種塑造正面先進人物形象、進行思想宣傳教育的寫作模式,旨在為大眾樹立道德楷模和學習榜樣。其中對讀者產生廣泛影響而家喻戶曉的人物就是雷鋒,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題詞到2013年紀念毛主席題詞50年,關于雷鋒的故事、雷鋒精神,以及“雷鋒式人物”的報道一直延續下來。而“雷鋒”從最初宣傳的“毛主席的好戰士”形象,逐漸演變為“螺絲釘”精神,再到樂于助人的“志愿者精神”的代言人,也經歷了一個不斷闡釋的過程。我們可以選擇每年3月5日的報紙對有關雷鋒的內容及社論進行對比分析。前幾年有媒體對“雷鋒的故事”進行了解構,有學者批評雷鋒照片有擺拍現象,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雷鋒。其實,雷鋒已經成為代表一個時代核心價值觀的符號,而不是一個人的故事。只有了解主流媒體塑造典型人物的模式,才能認識有關雷鋒以及類似報道所具有的宣傳教育的意義,這不是簡單的新聞報道是否“失實”的問題,而是真實地反映了中國黨報在宣傳主流價值觀方面已經形成的框架和標準。有學者就以“《人民日報》典型人物報道十年流變”為樣本,研究了“典型人物報道與榜樣教育”問題。[12]
3.關于特定主題的變化
報紙作為新聞媒體,對重大突發事件,特別是重大自然災害事件必須及時予以報道。例如,關于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的新聞報道,關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二者可以進行對比。在媒介體制、媒介技術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報紙在新聞標題、新聞圖片、報道數量、報道框架等方面,特別是關于震區災情、救災事跡等內容上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此,已有多篇論文進行對比研究。[13]2008年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全國哀悼日期間,數百家報紙的頭版都是一片莊嚴肅穆的黑色,這對讀者產生了極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諸多報紙版面被網友收集在一起,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同時也成為新聞傳播學者研討的課題,這是單純翻閱一張報紙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對報紙中主題詞進行統計,也能發現新的意義。例如,新浪網站新聞中心利用《人民日報》的資料,在2014年9月23日發布了“國慶65周年特別策劃”文章——《〈人民日報〉中的家·國》[14],通過對有關“家庭”“國家”主題的文章數據進行分析、對“家庭”周邊詞匯的解讀,以圖表展示數據統計的結果,由此說明:“‘國’和‘家’是每個人難以割舍的情愫,也是不能分割的概念,有國才有家,小家組成了大國。65年來,中國官方媒體對‘家’和‘國’的關注度是如何變化的?我們分析了從建國到2013年《人民日報》中關于‘家庭’、‘國家’以及周邊部分詞匯的文章數據發現,‘家’被越來越多的關注了。”其中各種數據表都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
總而言之,報紙作為一種積淀豐富的印刷媒介,是一種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源。解讀報紙,需要借鑒媒介傳播理論、新聞知識,具備媒介文化素養。在當今媒介融合的環境中,無論通過什么方式(紙質報紙、門戶網站、手機終端、電子閱報欄、數據庫等)瀏覽報紙,無論是即時獲取新聞信息,還是遠距離地回顧歷史文獻,都是一個見多識廣、學會思考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各種載體形態的報紙及其數據庫資源是認識中國社會文化歷史和現實的一個窗口,也是理解媒介理論和新聞知識、提升媒介文化素養的一種教材。這對于新媒介時代的每一個大學生或者“公民記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J].時務報,1896(1).
[2]袁子超.民國時期“讀報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13.
[3]章炳麟.實學報敘[J].實學報,1897(1):5.
[4]梁啟超.敬告我同業諸君[J].新民叢報,1902(17).
[5]時報報館.時報發刊例[J].新民叢報,1903(44、45號合本):3.
[6]徐寶璜.新聞學大意[J].東方雜志,1918(第15卷第10號):91.
[7][英]約翰·托什.史學導論:現代歷史學的目標、方法和新方向[M].吳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8.
[8][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郭鎮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序言3.
[9]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10]劉俊.“大躍進”時期《人民日報》新聞圖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1]陳力丹.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1-12.
[12]羅哲宇.倫理重建與當代中國新聞報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13]王愛敏等.論傳統媒體對重大災害報道的突破性發展——以《人民日報》對唐山和汶川地震報道為例[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9(4);陳戈琳.我國災難報道中災民形象研究——以《人民日報》的地震報道為例[D].湘潭大學,2014.
[14]新浪新聞中心.《人民日報》中的家·國[EB/OL].http://news.sina.com.cn/c/z/rmrbjg/(2014).
〔責任編輯:趙曉蘭〕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552(2016)02-0049-05
作者簡介:于翠玲,女,教授,文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
基金項目: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SKZZA20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