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內涵芻議

2016-02-03 07:47:06陳凌廣
未來傳播 2016年2期
關鍵詞:內涵

陳凌廣

?

“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內涵芻議

陳凌廣

摘要:以“文獻、現象、藝術”三者并重的學術研究思路,重點結合田野調查的方法,通過現存實物案例聯系文獻研究,從歷史學和傳播學的視角,分析“南孔儒學”的興盛,研究祠堂文化的思想傳播渠道;從區域內商幫文化的傳播途徑探究祠堂發展演變的脈絡基礎;以“后家族時代”的現實背景,揭示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的內涵特點,反思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在藝術社會學觀念下的“場域”概念,綜合分析浙江祠堂發展狀況、營造機制和裝飾工藝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關鍵詞:“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內涵

一、概述

數千年來,中國在農耕文明和儒、道、釋思想的綜合文化影響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修德成才的共識,家作為社會單元承載重要的道德與社會意義,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族的傳統成為維系家與國之間的重要媒介。傳統文化準確來說是一種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家族文化,因此,族根崇拜就成為上至帝王、公侯,下至黎明百姓的公共意識,他們祭天,同時也祭祖。皇家用于祭祖的建筑稱太廟,民間用于祭祖的建筑稱祠堂,為此,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宗法制度。散落于浙江大地上的萬余座祠堂建筑即是中國歷史上宗法制遺留的文化實物,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獨特而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文化形態。宗祠作為家族的象征物是祭祀神仙、祖先或先賢的廟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權力中心,其民間最為廣泛的存在類型主要有神祠、宗祠、先賢祠三種。蔡豐明先生在《中國祠堂》中這樣寫道:“風格古雅、氣勢宏大、帶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華民族歷時數千年之久的偉大創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一種重要表征。在獨特的祠堂建筑文化形式上,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念、宗族制度、倫理道德,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方面的許多特點和個性。”[1]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認為,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中心,也是整族整鄉的“集合表象”。堅守宗族文化與對宗族祠堂的膜拜,似乎成了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可以這樣說,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宗族文化與祠堂文化的縮影與投射。

宗族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組織形式,為凝聚、增強這種組織的關系,往往采取制定嚴格禮教的方式,其影響力最大的當數宋時的“程朱理學”。朱熹的《朱子家禮》*《朱子家禮》(下文簡稱《家禮》)是中國近世一部重要的儒家禮書。它的流傳與實踐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型塑著中國近世儒士的行為性格,而且非常明顯地影響著中國近世社會的家庭結構與風俗禮儀。卷一就是“祠堂”篇,其中這樣說道:“君子將營宮室,先立兩堂于正寢之東……設置四龕以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禮記·曲禮》載:“君子將營宮寶,家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即建造宮室,首先考慮的是家廟、宗祠,位置應在住宅的東面,其次是牲口棚及庫房,最后才是住宅。這清楚地表明宗祠、家廟在我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史載,宗祠的雛形——祖廟在隋唐已出現,但有資格建造的極少,僅限于公侯之有封地者,在宋代,一般官宦人家建造的宗祠才出現,其布局、規模、規格都受到嚴格限制,一般以小型單體建筑為主,普通百姓人家是不允許建造的。事實上,明代早期已存在祠堂,只不過并不公開稱呼。據邵建東先生在《浙中地區傳統宗祠研究》一書中寫道,“據《洋川賈氏宗譜》記載,浙中地區的宗祠建筑最早出現在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46年,洋川賈氏第九世諒,字邦信,貞觀進士,官御史,回義烏佛堂鎮梅林村探親祭祖時,建賈大宗祠于雙林寺大殿右角……為家庭準備了一個合族祭祀的場所,借助雙林寺的名聲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嚴格而論,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宗祠,主要還是一個祭祀的場所,而且沒有獨立的建筑。”[2]又如位于蘭溪黃店鎮的世德堂,其族譜記載初建于宋,現存建筑也確有宋的遺風,現為一唐姓的祠堂,一直作為族內的公共廳堂和祭祀在宋朝時為國捐軀的將士之用,直到明后期才正式稱祠堂。

浙江境內大規模建祠應該在明代中葉,嘉靖皇帝放開限制,建祠之風才席卷全國。明代統治者為加強統治,明初的《大明集禮》等規定了祠堂的地位,通過有組織、固定的祭祖活動,使人產生歸屬感和責任心。從國家層面用制度化來保障宗族祠堂的活動,凸顯祠堂的作用和意義,這也是明中后期統治者大力提倡建造祠堂的原因。當時,民間假籍各式借口,統籌資金,大興土木,建造祠堂,祭祀祖先,幾乎達到幾村或一村同姓就興建祠堂。此時的官府對于建造宗祠不再嚴禁,也不再規定幾世須遷,隨即出現同姓的“總祠”或“大宗祠”可以長期存在。筆者在查閱浦江縣華墻村潘氏大宗祠(建于乾隆年間)《華墻潘氏建造大宗祠記》*載浦江縣華墻潘氏宗譜(2004年重修本)。時就有這樣的記載:“今夫家廟之設,幽以妥先靈,明以聯支派,至鉅殿也。故春秋修祖廟,古圣王恒,殷殷念之良以廟貌新,誠仁人孝子所當自盡耳……”從記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祠堂不僅是光宗耀祖,也是民間孝道使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歷經數代后,一些同姓宗族中較有權勢的支脈為祭祀本派祖先也開始建造同宗祠堂,遂出現了各式“支祠”或“分祠”;也有些大戶在自家宅院中列祭二、三代的家廟,通常經過幾代后,又從原來的家宅中逐漸獨立出來,或經過擴建獨立成為小祠堂,形成了俗稱為“香火廳”的建筑,類似的情況,如麗水市縉云縣河源村在解放初期的時候曾有17座祠堂之多。更如以丞相祠堂為總祠,最初分建三支祠,后又建了眾多祭祖堂及更小的私廳,蘭溪諸葛村宗譜有明確記述的各類祠堂多達45處。宗族祠堂儼然成為了家族興衰的特有表象,如今的祠堂卻經歷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尷尬境遇,隨著祠堂祭祀功能的缺失,很多祠堂因為年久失修或倒塌、或空置,其命運堪憂!

張邦衛教授從傳播學視角這樣分析:“祠堂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產物,是宗法、禮儀、教育、娛樂、習俗等家族文化與鄉土文化的載體,是中國家族文化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鄉土文化的‘歷史鏡’……在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在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化的強力推進下,加之諸如計劃生育的實施、人口流動與遷移、城市化的擴張以及現代人個體意識的過度彰顯與家族意識的淡薄等原因,家族故事似乎已成了如煙的往事,宗族觀念也似乎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說辭,在許多年輕人的心目中,特別是當下的70后、80后、90后的心目中,家族祠堂無異于歷史塵埃中的廢墟。這樣,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實至名歸的‘后家族時代’。”[3]另據浙江省2007年的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在獨具份量的鄉土建筑中,祠堂作為建筑類不可移動文物共有八千多處,其中文物價值較高的有一千多處,在規模、布局、形制、構架、裝飾等幾方面具有當地代表性的有五百多處。基于新的文化視角,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這一潛力巨大的物質文化遺產,將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

二、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的歷史變遷

據史料記載,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亡,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繼位,改號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移蹕揚州,詔東京所屬官吏,舉行統位之后的首屆冬祀大典。衍圣公孔端友與中奉大夫孔傳承旨陪祀。郊祀不久,金軍大舉南犯,鋒芒直指徐州、揚州。孔端友令弟孔端操留守厥里,權代衍圣公事,自己背負孔子及丌官夫人楷木像(孔子弟子子路刻,原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從父孔傳等率族人隨蹕南渡,歷盡艱辛。紹興元年(1131年),高宗權都臨安。翌年,孔傳率族詣厥,敘孔氏家門后典。那時,有兩隊金兵南下追擊宋高宗,而衢州正處于兩路金兵的夾縫之中,相對較為安全。時衢州為臨安輔郡,四省通衢而又未遭兵燹,宋高宗遂賜南遷孔裔于此,“詔權(衢州)州學為家廟”。

筆者在《浙西祠堂》一書中有過這樣的論述:隨著圣裔南遷,衢州成為南方新的儒學圣地。經數百年,孔家興辦書院在江南諸省傳播儒學;“衍圣公”孔洙讓爵后南宗開始走向社會,讓爵后的衰落無意中創造了一個平等的學術氛圍,孔家南遷使儒學大轉身,成為“由經世而為致用”,使“南孔儒學”得以萌發、生成;“南孔儒學”被廣泛應用于商業經營,北方孔子儒學中“見利思義”被南孔儒學發展為“義利并重”;“義中取利”不僅是商人對顧客的承諾,也是商人與商人之間交往的守則。[4]明清以降,“程朱理學”思想長期主導社會意識形態,儒學思想的重農輕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商業的發展。“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使商人們希望在獲得金錢時得到社會的道德認可,或者說是由社會認可的商業道德良性循環來維系物質上的長期利益。“行者以商,處者以學”的儒商隨之出現。由此,大量讀書人進入商界,他們與傳統商業結合,成為商界精英,提升了商界形象,直接促進了商幫的形成。中國歷史上有十大商幫,浙江就有龍游商幫*龍游商幫是衢州府包括江山、常山、開化縣的商人集團,其中以龍游縣商人人數最多,經商手段最為高明,故冠以龍游商幫。它萌發于南宋,興盛于明代中葉,是最早形成的商幫之一,以經營珠寶業、販書業、紙張業著名。明萬歷年間(1573—1602),它與徽商、晉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場中角逐,稱雄一時,故有“遍地龍游”之諺。和寧波商幫*寧波商幫是我國近代最大的商幫是指寧波府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連接而成的商業集團。是一個盛行于國內和海外的商幫。寧波商人外出經商歷史悠久,但大規模經商,并且結成商幫則為時較晚。鴉片戰爭后,尤其是民國時期,寧波商幫中新一代商業資本家脫穎而出,把商業與金融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寧波商幫以新興的近代商人群體的姿態躋身于全國著名商幫之列。他們所經營的銀樓業、藥材業、成衣業、海味業以及保險業,也是名聞遐邇。等,形成了國內具有深遠影響的商業集團,其中龍游商幫的地點就是如今的衢州地區。古老的三衢大地成為歷史上的富庶之地,商賈云集,作為公共建筑的宗族祠堂,成為那些官、商、儒不惜巨資建設的載體,他們竭其所能,在故里大興土木以顯赫門庭,光宗耀祖,于是一幢幢藻飾豪華,氣勢恢弘的建筑物紛紛落成。由于家族習慣世代聚居,血緣聯系緊密,因此才有龍游橫山張氏九世同居不分家的奇事。十大商幫中,寧波幫是在清代迅速成長起來的商業集團,由于商業集團所帶動的祠堂建筑文化的繁榮為浙江宗族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叢書《宗祠》主編、浙江省文物局研究員馮寶英先生在前言中寫道:“宗族文化的發展即或到了21世紀也沒停止過,浙江各地尤其是浙南在富裕之后就興建了大量新的宗祠,由于歷史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多年期間,宗祠的建造處于一個停頓至破壞倒退的狀態”。[5]是什么原因導致浙江祠堂建筑文化的衰落?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試著從中國近代史的角度來分析其中緣由。顯然,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思想的傳播,持續不斷的戰爭和農民運動以及“民主”、“平等”等現代觀念和思想浪潮無情地沖擊著傳統宗法觀念,動搖了中國傳統宗法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傳統宗族逐漸向近現代家族轉型;宗族作為革命的對立面遭到無情的批判和打擊,宗祠被遺棄甚至祭祀活動也被取締,導致宗祠建筑及其文化體系無以維系,宗族原有秩序被大大削弱了。解放后的近三十年,中國社會運動極為頻繁,“土改”、“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對鄉村生活的影響是及其深刻的,尤其是文革期間的“破四舊”,很多祠堂被沒收,一部分祠堂分割給無房戶居住;一部分祠堂作為生產隊的隊部、倉庫、糧庫等生產用房;一部分祠堂稍作改造作為人民公社社員的會堂或學校。筆者就是在村里的陳氏宗祠讀的小學;筆者去縉云縣河源鎮河源村調研時發現,朱氏宗祠上世紀90年代還依然是河源小學的舊址,本世紀初,河源小學才從祠堂遷出;蘭溪諸葛鎮碩范村的胡氏宗祠就曾于1958年分給部分農民居住;江山廿八都文昌閣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還是作為糧庫;金華市長山鄉長山四村的胡氏宗祠曾于1969年拆建為長山大禮堂,如此種種現象在浙江省各地都屢有發生。文革期間,祠堂建筑以及其中的宗譜、牌位、匾額、對聯等被作為糟粕強行銷毀,該燒的燒掉、該砸的砸掉,牛腿、額枋、梁架等涉及人物雕刻、壁畫,被刀削掉(導致現在很多祠堂人物雕刻面部都是被削掉的),有的用油漆、石灰黃泥刷掉,當時宗族內少數有識之士則冒險采用機敏的做法給予保護,如用草木灰漿把木雕、石雕等涂蓋起來,貼上毛主席語錄。諸如國家文保單位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北二村藍氏宗祠就是被這樣完整地保護下來的。

改革開放20年,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流動導致農村青壯勞力流轉到城市發展,農村對古建筑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宗祠建筑荒廢或拆毀現象較為嚴重。近十年來,在新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宗族活動在逐漸恢復,主要表現在修坆祭祖、續編族譜、修繕祠堂等,也有一些存在不平衡的現狀,一些村莊村民宗族意識不強或經濟落后,使有些已經破爛、倒毀的祠堂得不到修繕,就自生自滅。另一類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則發動族員集資共建修復或重建祠堂,這種現象在浙江是比較普遍的,有些文物價值比較高的宗祠還得到了國家、省、市、縣各級文物保護部門的資助加以修繕保護。如衢州市航埠鎮北二村的蘭氏宗祠,因其獨特的造型元素和清代乾隆年間梁架木構而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關注,就從市級文保單位連升兩級成為國家文保單位。不過,隨著舊有經濟制度的消亡,現存的宗祠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祠堂一部分成為了村落的公共空間,一部分兼具老年文化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及旅游景點,賦予了現代精神文化傳播基地的新功能。張邦衛教授在《“后家族時代”與浙江祠堂文化的傳播策略》一文中這樣寫道:“從整體上說,浙江祠堂文化是一個集合性的廣義能指,它既指物質形態的祠堂,也包括非物質形態的家族文化、禮樂文化、鄉土文化等。浙江祠堂文化的傳播現狀,從總體上說,在經歷了早期的修復、重建、保護與淺開發之后,已初步進入了依附于文化旅游、鄉村旅游與農家樂的前產業化階段……”[3]

三、浙江祠堂建筑文化的區域性布局特色

雖然浙江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環境、地形地貌、建造原因、整體布局、祭祀功能以及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然而,由于地處蘇滬閩贛皖五省交界處,省際交流的相互借鑒也非常明顯,對浙江各地的宗祠建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該省不同地區的傳統宗祠又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1)合族祠。江山市廿八都文昌閣因該鎮有百家姓,故以文昌閣作為古鎮公共祠堂,其余諸姓皆未建祠堂。(2)多個姓氏宗祠在同一個村落并存。江南地區大部分聚族而居的村落都是單姓的,具有明顯的排他性。而浙江在金衢地區就有三十多個村落存在多個姓氏宗祠并存的現象,如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就有鄭氏宗祠和汪氏宗祠同立于一村之中。(3)有的祠堂規模宏大、建筑技藝精湛。浙江寧波鄞州區下應街道潘火橋村蔡氏宗祠占地近兩千平方米,這在江南地區也是極具代表性的。(4)局地設女祠。寧波潘火橋村蔡氏宗祠同設男祠、女祠。據蔡氏族譜記載:蔡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距今已有四百多年,至清乾隆年間尚占地35畝。清同治十一年(1871)重修時建了女祠堂,男女祠堂按傳統的男左女右設置,此格局一直保留至今。(5)用材的多樣性。浙西地區的祠堂多磚木結構,多見馬頭墻,受徽派影響,崇尚磚雕、木雕和石雕,尤以磚雕、木雕見長;浙中地區石木結構用的比較多,以木雕更勝;浙南山區以木結構常用,部分用夯土筑墻,受閩南風格影響而注重屋頂外觀裝飾,懸山頂帶鉤頭滴水較多。(6)祠堂大門設計的特點。在浙北、浙西、浙中,門樓與戲臺建筑大多融為一體建造,在形制上大體形成了重檐歇山頂結構、牌樓式結構、單檐硬山頂結構、平檐廊道穿斗結構,大門大多有石鼓一對,所以有“門當戶對”這一說:石鼓大小反映出家族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政治地位。浙東、浙南的祠堂大門則相對簡樸,以獨立院門式建造,體量略小。除浙西、浙中外,浙江其余地區的門廳大多只作為大門使用,進深較淺,與正廳之間的間距較大,顯得內天井也較大,族人集合時多聚集于天井。而浙西、浙中門廳更像前廳,進深較大,一般與正廳不相上下,尤其是只有前后兩進時更加如此,通常前后進檐口只隔二三米,故又稱“對合”式建筑,所以聚會時人可站立于門廳,避免日曬雨淋。前廳與正廳之間則以雙層連廊相接,一樓架空,二樓與戲臺保持同一水平面。

在前期大量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筆者對浙江祠堂的現狀與風格作如下分述:

一是杭嘉湖地區位據浙江北部平原地帶,現有經濟較發達,而保存下來的祠堂數量在該地區卻極不平衡,除杭州的臨安、淳安、建德等靠近浙西的地區尚保留有一些在清中期之前建筑的宗祠外,其余大部分建筑年代在清中晚期。祠堂數量也是這三個縣區較為集中,遺存的質量也相對好些。在結構布局上,平原地區宗祠天井等較寬,建筑總體較簡潔,少量以纏枝花草線條雕刻為主,幾乎不設置戲臺,只對室內內頂做軒棚裝飾。宗祠占地面積從山區向平原稍有加大,淳安、臨安、建德等以四、五百平方米、面闊三開間居多,平原地區則大多以六、七百平方米,面闊也以三開間居多。建筑內部梁架常施以較簡潔的雕飾,但前檐尤其是前天井立面的周圍檐口卻常雕刻精細的牛腿,戲臺內景頂部做藻井或天花。就風格而言,西部山區受徽派建筑形制的影響,其常表現出與金衢地區風格近似。山區宗祠建筑門廳后部一般有戲臺,戲臺前方兩側設兩層廂樓作為觀演空間,第一進天井較大,后進天井較小,每進之間一般以三步臺階逐級抬升。如淳安、臨安常用木制門樓做正立面裝飾,其最典型的是從明次間檐柱升起的四柱三間歇山頂門樓,體量較大,形制亦大氣,如鮑家村鮑氏宗祠愛敬堂等。建德、蕭山等地明間大多設前廊,但屋面不再升起設門樓,改做八字墻門以磚雕裝飾,該地區祠堂門前還有眾多附設建筑,如照壁,用以調節風水、避諱兇煞,如湘湖景區下孫文化村孫氏宗祠等。該地區宗祠整體油飾較明快,以黑柱暗紅梁架為主基調,檁櫞等少有油飾。

二是金衢地區。該區域由金衢盆地和丘陵、山地構成,現存的精美祠堂絕大多數處于交通相對閉塞,社會變革比較緩慢的山區。此地區為浙江明清經濟、商貿最為穩定的區域之一,反映到建筑上,上百年的變化也不是很明顯,祠堂建筑也是屢壞屢修,少有整體拆除重建者,一個宗祠往往夾雜著多時期的特征。如衢州柯城區航埠鎮北二藍氏宗祠,始建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后世則不斷有翻修,每次大修在宗譜上皆有記錄,并在翻修物上標上紀年。據浙江省文物普查資料顯示,該地區統計年代在清嘉慶之前的宗祠數量占了一半,即或是后期建筑,其多半始建年代亦是清早中期,又因改革開放后,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這些建筑得以較多保存下來,是為浙江省明代及清早中期建筑保存量及保存現狀最好的區域。該區域宗祠外立面大多數以封閉式建造,上設磚、木雕門罩者較多。一些大型宗祠會設置門樓,門樓分四類,一類為木質門樓,江山市、常山縣多為從明間前檐柱間升起的2柱3間歇山式門樓。如常山胡村胡氏宗祠等,該建筑小巧高聳,與淳安縣境內祠堂類似但體量較小;又如江山市楓林鎮南塢村楊氏宗祠外祠門樓設計豪華氣派,為4柱3層重檐出挑上翹,各層檐角設斗拱一攢,其挑梁、額枋雕仙鶴、梅花鹿等圖案,牛腿雕人物、雀替雕花草,工藝十分精致,門上坊原有“大宗祠”3字。原門為6扇,大門左右設小廳,各廳約二十五平方米,純木結構。另一類為磚石制門樓,在石庫門兩側的前檐墻體外側用磚及特制磚構建隱砌出2柱3間(或2柱5間)的歇山式牌樓,如蘭溪市浩塘頭村瑞禎堂等,其建筑單檐硬山頂、平檐廊道穿斗式結構;另有建于清末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萬川村的陳氏宗祠門樓也是磚石結構。金衢地區祠堂大多不施油漆,在明清兩代的建筑構件上除雕刻的造型與樣式差異外,在天井的制作上,明代采用中間與四周水平處理,以溝槽泄水;清代則以中間下沉與四周形成高度差的制作方式。在柱礎的設計上,明代以連體覆盤礎監制,清代則以分體處之。此外,建筑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梁架、牛腿、戲臺、檻窗、門額、寢堂等空間構建上,形制優美、線條流暢、體量宏大、雕刻細致精到,其中“冬瓜梁”的弧形梁頭及“貓兒梁”的做法極具特色,金華境內在明間布局上還采用“回”字形結構,如蘭溪市諸葛村丞相祠堂最具代表性。

三是寧紹舟地區。該地區在浙江的中部偏東北,可分內陸山區、盆地及沿海平原、島嶼。從年代特征上看,沿東海的平原與島嶼的祠堂則集中于晚清,這可能與清初海禁有關,清初政府為收復臺灣實行海禁,此舉幾乎造成浙江距海30公里以內的鄉土建筑都被毀滅。其他地區建祠年代上至明代,下至民國各個時期的都有,以清中晚期居多。宗祠從形制、規模、雕飾、構件、工藝、材料等方面以諸暨、嵊州最具代表性,其中以七、八百平方米居多,面闊5開間,3進深為主;天井庭院開闊,是全省宗祠占地建筑面積最大的區域。如諸暨市暨陽街道趙家村趙氏宗祠,占地998平方米,包含門廳、戲臺、正廳、過廳、廂房、后寢等8個單體建筑,布局嚴謹,保存完整,建造考究,是研究我國江南地區晚清祠堂建筑的實物案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該區域較重視公共聚會的功能,如第一進門廳后部設有戲臺,戲臺兩側設兩層廂樓,故第一進空間一般較大,沿天井立面的周圈檐口牛腿雕刻精細,以戲劇人物或花草內容居多,體量適中,宗祠出入口較多,如門廳通長門廊常設多處入口,或山墻上設多處石庫門,還會設置多處側門,通長外廊會設置可觀性較強的軒頂裝飾,石庫門常會設置雕飾精細的門罩。戲臺是這個區域的亮點,其局部運用的雕刻圖案常常非常豐富,兼具故事性與戲劇性,內頂裝飾有藻井或穹頂,俗稱“雞籠頂”、“二連頂”等,整個建筑精華皆集于此,這種現象大多以寧海為代表,如寧海梅林街道五松坑村朱氏宗祠戲臺,歇山頂,戲臺藻井為圓形,以斗拱疊澀盤筑,乾坤鏡為三角彩繪,戲臺懸掛匾額,上書“半入云”,不但雕刻、彩繪極為精彩,而且外立面裝修極為精致,富有立體感,具有極高藝術價值。該區域已經有15個杰出的祠堂的戲臺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是溫臺地區,位于浙江東南部,一半山區、一半沿海。祠堂以晚清時期為主,該區域在清末民國初期,百姓移民南洋或背井離鄉大量遷徙,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先富起來的游子回籍尋根,歸宗的人員較多,他們既推動了當地新宗祠的重建,又使老宗祠因拆毀重建破壞最為嚴重,往往一個村有造得富麗堂皇的新式祠堂的同時,就意味著老祠堂可能已被拆除。因此,老宗祠都集中在較安定的永嘉、泰順、甌海山區,由于該地區靠近福建,受閩南文化的影響較明顯,在祠堂外觀上主要體現在屋脊的翹檐和陶瓷彩繪上,并且翹檐喜用騰龍造型,有夸張而繁復的視覺效果。如建于1950年的溫州甌海區南白象街道霞坊村葉氏宗祠,是近現代宗祠建筑的代表性作品。該區域宗祠以四五百平方米為主,平面5開間布局,前后2進較常見,前導空間較開敞,或設門臺圍墻或門廳設前廊,或內院設亭臺池澡,大部分不施油漆或以本色漆刷涂。溫州宗祠設戲臺并不普遍,如若設置戲臺,則以單體建筑設置,內頂做工則極為考究,雕梁畫棟,極其能事。如永嘉縣五尺鄉嶺根村鄭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1001.64平方米,建筑坐西北朝東南,明間緊接戲臺,小青瓦、歇山頂,4大柱、4大梁,檐柱置圓坐斗,外出3支撐拱3朵雙下昂,每大梁上置兩組平身科,外承雙下昂,內出4踩承天花藻井,藻井內巧施花鳥彩繪,正脊兩端置花樽泥塑,屋面弧線。因其用材粗壯、做工考究、年代久遠,故該祠堂對研究楠溪江地區祠堂建筑文化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總體來看,溫州、臺州地區祠堂建筑大多比較穩重、務實,除屋面使用落翼式以豐富立面外,梁架加工、裝飾較簡單,用材也不甚講究;祭廳與后寢合二為一,彩繪紋飾較少見,但會用斗拱盤筑藻井或棋盤格天花吊頂增加裝飾性。溫州永嘉縣是該地區鄉土建筑最純正、數量最多的縣,雖個體優美度與金衢地區無法比擬,但在沿楠溪江流域的鄉鎮,甚至在同一鄉鎮內很多就能夠找齊始建于清代各個時期、紀年很確切、保存很純正的代表性宗祠建筑,具有很強的建筑文化的學術研究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泰順祠堂建筑,天然夯土與石材、木材構建充分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特點。

另外,臺州地區的宗祠其第一進門廳較多為二層,第二層多作為內設戲臺的后臺或放置祭品的場所,正廳用材粗大,裝飾也較精致,戲臺大多突出于門廳后檐作歇山頂,裝飾較簡樸。

五是麗水地區。該地區位于浙江西南,是浙江省最大的地級市,面積占了全省六分之一,保存下來的祠堂始建于清中晚期的居多。其祠堂建筑占地面積以五六百平方米為主,3開間、前后2進的四合院或前帶小門臺的合院式建筑居多,寢堂與正廳合二為一,外立面較簡潔,但也有使用較優美的單開間木制門樓。如麗水慶元縣江根鄉杉坑周氏宗祠,清代建筑,占地272平方米,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前天井、門廳、天井、正廳,天井左右為廂房。門廳面闊5開間,進深1間帶前廊,夯土地面、夯土墻,明間搭戲臺,4金柱,雕花方形;8角藻井,施彩繪;屋面升起作懸山頂,翼角起翹;次間較窄作通道,廂房左右各一,天井條石墁地。正廳面闊5間,進深2間帶前廊,夯土地面;明間減柱造,與次間用通長額枋,內額7架抬梁,次間抬梁穿斗混合式,面較窄,明間、次間做大廳;扁作梁,前金柱8邊型柱礎,明間后金柱間設神龕,神龕雕花門扇,本色沐漆;廳內柱子懸掛楹聯,板壁施彩繪。該建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宗祠建筑的總體樣式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在麗水市景寧縣大漈鄉的梅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古樸典雅的磚木結構建筑,祠堂分為3進,主要有客堂、序倫堂、祭壇和報本堂,沿中軸線次第高升,序倫堂是宗族議事的大廳,建筑設計時把均衡承重改為周邊承重,四周密布3道檐柱,由于采用減柱跨梁設計,中間的柱子間距顯得特別開闊。正廳碩大的額枋長達12米,其寢堂額枋更長達13米,這種跨梁設計在其它地區極為少見,因而獨具特色。據筆者調查,從麗水西北至東南一線4縣大多不設戲臺,其余各縣皆有戲臺,大多裝飾簡樸,少有藻井設計。

四、浙江祠堂建筑文化的場域選址與結構特色

明清以來,家族作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浙江境內大部分古村落形成了以耕讀文化為特征的農耕生活及生產方式。浙江商幫帶來了商業文化的影響和經濟驅動,儒商文化促進了浙江商業的文明,同時也促成了祠堂建筑的繁盛。當地百姓世世代代在期盼仕途,經營家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儒家生活理想,仍然成為農耕文明的縮影。受道家棲隱山水的影響及民間風水學選址的興盛,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形成了浙江無數個“詩意的棲居”的村落。隨著浙江明清時期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多元承載了傳統書院、宗教場所、宗族祠堂、風物民俗、市井房舍等,尤其是宗族祠堂更使官宦、商賈和農民們有了自己的氏族精神的場域家園。

宗祠建筑的選址是宗族的大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提出了“先建祠、再立宅”的理學觀念,故當一個家族準備落地生根時,必先規劃出村落的基本布置,顯然祠堂就考慮在前了。筆者在調研眾多的浙江祠堂建筑文化過程中發現,宗祠大多選在村落的中心或次中心,祠堂建造后,絕大部分宗族住宅常圍繞其建造。但也有一些處于特殊位置的宗祠,建在離村莊有一定距離的曠野或山坳中,如建德市新葉村葉氏宗祠就是一例,其總體格局建筑秩序就是新葉始祖葉坤之孫——三世祖東谷公葉克誠(1250—1323年)規劃的。當年他用畢生精力為整個宗族村落規劃了基本位置和朝向,玉華葉氏祖廟——西山祠堂就修建在村外西山崗,并修建了總祠——“有序堂”。今天新葉村的雛形就是后人以“有序堂”為中心,將眾多房宅院落圍聚周圍的結果。常山縣招賢鎮五里鄉樊村樊氏宗祠位于村落的“水口”位置。這些建筑格局的形成都說明宗祠先立,后建民居的布局特點。

又如位于溫州市泰順縣鳳垟三星村的周氏宗祠、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王氏宗祠,皆離村數百米,據當地村民口述,如此擇址皆因風水考量,或因家族特殊經歷之故。此外,古人辟地建房往往有“北山面水”的考慮,在建筑前無遮擋風水且周圍無建筑為最佳宅地,由于在平原地帶選擇背山并非易事,故面水就成為人們的重要考量因素,所以祠堂門口往往設有池塘,一方面是風水學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消防之用。也有些祠堂因族中某種避諱物的需要,常會置一照壁于祠堂門前,如三石趙家祠堂、東源王氏祠堂、蕭山區湘湖下孫李氏宗祠等。由于香樟樹常年常綠,樹冠寬大,易發枝丫,樹齡漫長,在浙江祠堂周圍,種此樹者眾多。因這些祠堂香樟一般不能砍伐,也成為了宗祠初建的有力佐證。

浙江宗祠建筑一般采用的是圍合式,大到兩千多平方米的大型祠堂,小到上百平方米的小型支祠,都用墻體圍合起來。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鎮莫枝村鄭氏宗祠,坐北朝南,南北長57.5米,東西寬35.25米,依次分布著石柵欄、正門、門廳、東西廂房和正廳,其中門廳和正廳兩側又有偏房及跨院,廊夏錯落,素有“九進十明堂”之稱。常見的平面布局由二進一院式、三進二院式等,又二進一院式由門廳、正廳(祭廳)、天井(院落)及附設廂房、過廊組成,如衢州市衢江區航埠鎮北二村蘭氏宗祠。三進二院式則增加專門放置神樓(神位)的后寢(享堂)及其前增一天井(院落),且各進建筑地面標高大多呈步步高升狀,即使原地基非坡地狀也如此,一般門廳與正廳地面標高不甚大,但后寢常置于高臺上,高差近1米至1.5米左右,如開化縣馬金鎮霞山鄭氏宗祠。浙江祠堂的正廳通常為建筑核心區,一般面闊,3—5開間,少數多達7開間,如開化大溪邊鄉大溪邊村的大宗伯。全國文保單位泰順縣泗溪鎮玉巖村鮑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清道光二十年(1847)重修,占地2200平方米,宗祠分牌樓、外臺門、頭門、前堂、正廳等部分。其中,牌樓系3間木建筑,通面闊7.24米,進深2間,通進深2.7米,重檐懸山頂,清水脊。正廳面闊5開間,進深4間,兩次間外金柱上架有一條長8.30米、厚約0.5米的大額梁,梁下雕有鳳戲牡丹,中刻八卦,并沿邊緣逆時針方向刻有“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重修”12字。宗祠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規模宏敞,特點鮮明,加之做工考究,凸顯宗祠的地位。

另外,位于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鎮西1.5公里的河陽村,據村中史料記載,公元932年,河南信陽人、原吳越國錢武穆王掌書記朱清源攜弟朱清淵為避“五季之亂”,卜居河陽,繁衍生息,成為義陽朱氏聚居發源之地。河陽民居至今仍有百幢古民居達一千五百余間,數量之大,全國罕見;全村朱姓人口占95%。朱氏歷代祖先以重農經商、耕讀傳家、人才輩出、富甲一方,素傳“有女嫁河陽,賽過做娘娘”之譽。河陽在宋、元兩朝曾出8位進士、24位詩人,形成了名噪全國、盛極一時的“義陽詩派”,至今遺存的“八士門”相傳就是為此而建。河陽古村落現存古建筑占地0.4平方公里,為明清建筑群,“一溪兩坑、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一直保留著元代設計格局,村內溝渠、池塘、巷道分布層次分明,祠堂、廟宇、民居結構清晰。河陽至今仍保存著規模宏大的十大宗族莊園式古民居建筑群,在封建禮教和等級制度等宗法思想影響下,因歷史上曾有“五世同堂”的情形,每棟建筑都建以18間房,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十八間”建筑格局。而最可喜的是河陽村現存大小祠堂15座,不僅有宋代的古剎“福昌寺”及南殿、巖山、碧山等古廟宇,更有博納蘇州建筑工藝,耗工3年,工藝縝密的“虛竹公祠”,據后人流傳,該祠光采石工就花了近八萬個,整座祠堂“三雕藝術”技藝超群,建筑內外雕梁畫棟,花卉、人物、鳥獸栩栩如生,精美華麗,堪稱古祠堂建筑藝術的瑰寶。

浙江宗族祠堂在結構布局中,大門前一般建有小型廣場或中心池塘。古代風水理論講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正四方、調陰陽、保安寧,朱雀主南方,南面有清澈的池塘為朱雀,因此,祠堂朝南的門前設計池塘在風水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另外,古人認為水乃聚財之物,并含陰陽相生之理。可見,浙江祠堂建筑在選址與構建中,普遍重視風水觀念,反映了區域性建筑場域的巧思多變、聰明才智,著力于從建筑規制、鄉風民俗、宗族信仰、環境景觀等人文要素進行綜合考量,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

五、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的裝飾藝術特色

在建筑形制上,宗祠有嚴格的等級規制,但民間在建造中往往會想方設法逾制。如宗祠石級一般1至3級,但有些宗祠依山而建,石階達5級。蘭溪諸葛村丞相祠堂月臺兩側各有15級臺階,后寢中間還有10級臺階,后寢比正廳高出5.1米,充分顯示了建造者對空間布局莊嚴與肅穆的精神追求。

宗祠的門廳是展現宗族權勢、財力的重要門面,故大多在門廳或正立面設計成前廊或門樓等,祠堂大門在遵循固有的形制外,其形式呈現多樣性。浙江境內祠堂大門以石庫門為主,門上帶少量磚線腳或門罩等作為裝飾。如蘭溪市游埠鎮下俞村承啟堂,該建筑大門為石庫門,設2柱3樓牌坊式青石磚雕門樓。永康市西溪鎮賈處村3間廳(又稱燕詒堂)的賈氏祠堂,建于明嘉靖年間,是4柱5樓牌坊式青石磚雕門樓,3間廳保存完好,用材粗大,歷史悠久,保留了許多早期的做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衢州地區的門樓則更為氣派,如位于衢州市航埠鎮墩頭村的翁氏大宗祠,據文字記載翁家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門樓,咸豐元年重修,明間門廊處屋面升起,設飛檐鸧脊作歇山式牌樓。除石庫門式外,有些大門是半敞式的,即門廳明間設屏門或板門出入,次間封閉,如柯城北二藍氏宗祠、蘭溪長樂吳氏宗祠、武義郭洞何氏宗祠等。浙江其余地區宗祠的門廳多只作為大門使用,進深較淺,門廳與正廳之間的間距較大,以天井相隔,族人聚集時多集于此。而浙西地區祠堂門廳由于進深較大,與正廳一般不相上下,通常前后進檐口只隔二三米,故又稱“對合”式建筑。

在布局特征上,浙江大部分宗祠的平面格局呈現“回”、“吉”、“品”、“凹”、王、工等字型特征,如義烏市赤岸鎮雅治街朱氏宗祠,主屋25間,一個大天井和2個小天井就呈“品”字結構。在建筑裝飾上,由于古代彩畫和雕刻的等級較為森嚴,因此,在浙江一般民居不設彩畫,只有祠堂建筑中有少量彩飾。如明代《輿服志》載:“家廟……梁棟斗拱檐桷彩繪飾,門窗枋柱金漆飾。”龍游縣志棠鎮三槐堂,該建筑位于橫山鎮儒大門村中心位置,始建于明萬歷乙巳年(1605年),宋代蘇軾曾著有《三槐堂銘》,王佑及其子孫,以槐喻德。該建筑坐北朝南,共5進之多,平面呈“丁”字形,通進深50米;前4進為3開間,面闊14.3米,第5進為5開間,面闊29.82米,總面積842平方米;前4進為單層平屋,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第5進為樓閣,樓前設廊道,有天花板,上彩繪花卉、鳥獸等圖案,設色明麗、古雅,尤其是粉地重彩,描摹得極為工細,是為金衢地區祠堂壁畫中的精品。另外,該祠堂第一進為門廳,左右設廂房;第二進設戲臺,明間兩縫七架前后雙步,后廊設卷棚,次間山縫為穿斗式,月梁用冬瓜梁,由丁頭拱和雀替支承,單步梁做鵜雨狀,兩端雙線龍須紋;第三進為廳,明間兩縫為無架梁前后雙步,次間山縫穿斗式,正廳懸掛著“三槐堂”金匾一塊,中軸線上設外門廳一座。梭柱,質形礎,下置覆盆,硬山頂。

在時代特征上,浙江各地的祠堂發展與演變的規律基本相似,時代偏早的用材粗大,構架顯凝重,雕飾簡潔,如建于明代衢江區硨塘的吳氏宗祠。到清嘉道以后,用材略小,構架顯單薄,雕飾卻華麗、精工。如諸暨市璜山鎮齊村許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2進,由門廳、次間和兩廂組成。門廳5開間,明、次間設前廊,卷棚頂保存完好,軒梁滿雕,檐柱置立雕牛腿,刻有人物、獅子,圖案十分精美;次間設小八字形墻,東側八字墻面鑲嵌石雕人物故事兩方和木雕人物故事;正廳5開間,明次間為開敞式,4柱9檁,5架梁帶前后雙步,梢間設中柱,穿斗結構;正廳前雙步廊月梁造型,雕飾精美、工藝精湛。到民國以后,除寧波地區外,用材則更小,構架顯簡陋,雕飾也回歸簡易,這種情況大多是財力不足所致,與前期的簡潔大多因審美及工藝追求有本質區別。如建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寧波奉化市溪口鎮三石村趙家祠堂,該建筑坐東朝西,四合院式,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門廳、戲臺、正廳,左右設廂房,明、次間前設雙步廊,次間兩側置扇面墻,青石基座;明間后檐連戲臺,戲臺用4柱,單檐歇山頂、施藻井;2進正廳面闊5開間,明間梁架5柱11檁,5架抬梁帶雙步后一個雙步一個單步。此為民國時當地較傳統的祠堂建筑。

在雕刻藝術上,浙江祠堂建筑裝飾藝術主要體現在門樓、戲臺等核心區域的“三雕”藝術上;一般為梁架額枋、廊道隔扇、牛腿雀替、挑檐斗拱、石鼓結構的整體造型;大致也少不了墻壁檐頭壁畫、瓦當精工描繪,以及匾額、對聯等幾個要素。就木雕而言,從早期的簡潔粗獷的紋樣,逐步演變到后期細密華麗的結構雕飾和圖案造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

建筑磚雕是中國古代南方民居裝飾最為普遍的裝飾材料,玲瓏剔透、典雅秀麗的圖案裝飾與建筑物渾然一體,具有濃郁的東方美學色彩。在浙江,磚雕被廣泛應用于民居、祠堂、寺廟、會館等建筑中。從古建筑物整體來看,磚雕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但就磚雕本身而言,卻是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和美學價值的,其精到而細致的技法,多變而夸張的造型,素雅而醒目的色彩,體現出浙江特有的地域風情和濃郁的鄉土氣息,閃耀著浙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其中,門樓磚雕的題材廣泛、造型生動,以人物為主的題材中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圖譜、風情習俗等,被工匠們視為精工細作的重點工程,裝飾比重非常大。如在翎毛花鳥、動物為題材的磚雕里,較多出現的是獅子圖案,獅子被表現為或威猛、或可愛,兩種對立的感情巧妙地柔和在一起,有獅子滾繡球,大獅小獅翻騰對舞、立坐俯仰各種姿態,表情則或萌、或呆、或怒、或喜,其人格化的傾向一覽無余。而傳統“博古圖”,在磚雕圖案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那些以琴棋書畫,鍾彝古玩為載體的雕刻圖形被組織在迥文環繞、卷草花邊的錦帶中,顯得琳瑯滿目、雅趣橫生。

浙江集聚我國四大木雕流派之兩派,它們分別是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因而作為村落公共建筑的祠堂,木雕裝飾自不在話下,其中尤以牛腿圓雕最具代表性。金華、衢州兩地受東陽木雕的影響最廣,不僅牛腿體量大,工藝更為復雜,以戲劇人物、民俗人物和福、祿、壽等構成的牛腿比比皆是;而以“倒掛獅”為代表的牛腿雕刻樣式流傳甚廣、堪稱一絕,它們成為戲臺、正廳等重要場所的鎮宅之作。因此,無論從梁柱、檁條到斗拱、駝峰等大木作,還是牛腿、雀替、門窗、欄桿等小木作,隨處可見構圖縝密,層次豐富,繁而不亂,富有立體感的精美華麗的雕刻,更有甚者,有時一片檻門上的條環板就深雕六七層之多,工藝精湛、巧奪天工。

六、“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場域反思

浙江歷史底蘊深厚,自古吳越繁榮,鄉紳富甲一方,明清更是亦儒亦商、商賈云集,商業盛行,所形成的大家族門第繁多,建的大宗祠則更多,有的甚至還都是四川、貴州、江西、湖南等省遷徙家族的宗族源地(如毛澤東的祖先就曾是江山毛氏的一支,其在宋代遷往湖南)。作為鄉土的祠堂文化,在當今商業社會中既有它的文化劣勢,又有它的文化優勢。祠堂宗法制度中的忠孝節義、睦鄰和諧對于置身都市中的危機群體是一種另類觀照,隨著現代社會生長在鋼筋水泥密林中的人們對鄉野的渴望,對野趣的追求,對自然的回歸,對傳統的復位,掙扎于商品社會與消費社會的人們似乎越來越更期盼回到鄉野、回到祖居,似乎我們的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新的“后尋根時代”。尤其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建構必須經歷從“他山之石”到“就地取材”的轉變。立足浙江視野的區域性、多元化祠堂建筑文化場域的審美視角,在如何以“浙江祠堂建筑文化”作為文化載體與文化實體,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共構“文化大省”,將成為未來媒介傳播所關注的時代課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林毓生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的概念,即“把一些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符號與價值系統加以改造,使經過創造性地轉化的符號和價值系統變成有利于變遷的種子,同時在變遷的過程中,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筆者將浙江祠堂建筑營建現象、三雕工藝文化及其當代價值進行整體性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其發展方式、交流途徑和價值取向等基本問題,有助于從現象背后梳理出古代區域交流史對于地區文化傳承發展的脈絡和視域融合的區域性特征,從學理上分析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文化是需要公信力的,文化更需要積淀,尤其是在浙江蓬勃發展的文化大省的建設中,怎樣才能合理保護祖宗留下的這份祖業與打破祠堂在歲月的侵襲下面臨著的蟲蛀、倒塌、毀壞、消亡的困局?筆者認為,梳理和挖掘其內在的、有益的文化動力,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提升其傳播功能,才是浙江祠堂建筑文化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蔡豐明,竇昌榮.中國祠堂[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9.

[2]邵建東.浙中地區傳統宗祠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50-51.

[3]張邦衛.“后家族時代”與浙江祠堂文化的傳播策略[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5):101.

[4]陳凌廣.浙西祠堂[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12-13.

[5]馮寶英.宗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

〔責任編輯:馮溪屏〕

中圖分類號:TV-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552(2016)02-0128-10

作者簡介:陳凌廣,教授,碩士。(浙江傳媒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規劃課題“‘后家族時代’浙江祠堂建筑文化藝術當代價值研究”(14NDJC112YB)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內涵
豐收節,讀懂“糧穩天下安”的思想內涵
華人時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22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爭鳴與思辨:“一般應當”內涵的理性認知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38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內涵漫畫
愛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中國衛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8
由“文化內涵”說開去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www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青青网在线国产| 97久久精品人人|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小视频免费|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爱做久久久久久| 中国毛片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午夜18|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区一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操国产美女|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五月婷婷综合色| www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啪啪|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一区成人|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911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激情|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国产96在线 |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爱做久久久久久| 亚洲三级色|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