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科(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民族聲樂的歷史背景
余 科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要】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中國民族聲樂的完整框架源于上世紀革命過程中懷揣復興夢想的激情歲月,承載并傳達著民族多元的文化和豐富的故事情感,是向全世界呈現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通過更深入的了解其歷史背景,可以使得我們對民族聲樂有更直觀的認識。
【關鍵詞】民族聲樂;傳統化民族聲樂;現代化民族聲樂;文化貢獻
民族聲樂現在多是指以音樂院校之中的民族聲樂專業作為代表性的一種聲樂形式,它既不同于戲曲、民謠、說唱和流行唱法,又在這些音樂形式的基礎之上,對傳統音樂形式有所借鑒、吸收其中的歌唱理論體系和諸多優點,從而獨樹一幟,形成一種具有藝術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新型歌唱藝術。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往往還會融合諸多西洋音樂藝術形式,在這種多元化發展下,也造就了其多變且豐富的歷史背景。
傳統形式的民族聲樂,大都指歷史遺留的中國民族、各地區之間形成的各種形式和體裁的歌唱類藝術。傳統民族聲樂大都被命名為“原生態”的聲樂藝術,這些形式雖然風格迥異,而且表達方式也不同,但卻都是同根同源、同宗同脈,具備著相同的文化基因。
(一)傳統民族聲樂的起源
傳統民族聲樂根植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靈感的產生、創作、立意及表演理念,都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但在19世紀之前的那段時間,中國尚處于封建統治下,閉關鎖國,與外界文化沒有絲毫的交流,就更談不上音樂藝術層面的交流。在國內民族聲樂只有戲曲、民歌以及說唱這幾種單調的表現形式。
不過戰爭爆發后,戰火也帶來了西方文明,與此同時流入的還有西方音樂藝術。歷年經歲,對我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文化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紅色延安時代,眾多革命文藝工作者們開始逐漸思考,如何在黨所制定的文藝方針之下,創作出一種能夠反映出廣大民眾以及革命戰士,還有那些邊緣地區民眾情感需求的歌唱形式。“新歌劇”的出現,就正是這一思考探尋所得到的結晶。這一時期,諸如《兄妹開荒》、《白毛女》以及新歌曲《二月里來》、《南泥灣》等等優秀的作品不斷涌現。后人大都把這一時期稱為民族聲樂的萌芽期,也是傳統聲樂突破固有形式、開始探索出新形式的變革開端。
(二)傳統民族聲樂的發展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音樂界的藝術家們和大型的表演團體開始對民族聲樂大規模的嘗試性教學和舞臺表演實踐,以及對其進一步的研究。譬如,在我國作曲家、著名教育家李劫夫的積極倡導之下,在一九五六年時,沈陽音樂學院開始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民族歌唱表演班,再后來,又把它升格為了獨立的民族聲樂表演專業。
此后,上海音樂學院也在音樂家的支持下,展開了系統化的教學實踐工作。有了人帶頭,之后也就有了更多的人開始這種新的嘗試和突破。也是在這一階段,民族音樂開始逐漸脫離草根,走進了高等音樂學府,開始了飛速發展。
(三)傳統民族聲樂的演變
盡管經歷了文革時期的打擊,使得藝術發展進入全面低迷期。但很快,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期,我國高等藝術秩序打破“冰點”,開始逐漸恢復。
“民族聲樂”表演專業也相繼在各院校重新成立。并分別在教學的方法、內容甚至立意上都做出了更加系統的推進。同時通過不斷的借鑒、融合西洋聲樂唱法,慢慢使得民族聲樂有了更深層次的變化,逐漸走入現代化的聲樂形式。
(一)現代化的聲樂形式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于音樂的一卷中,就有條目這樣寫道:“從歐洲涌進來的聲樂藝術開始在國內各地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和普及,這一現象對現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也是現代民族聲樂體系背景的真實寫照。
民族聲樂此時已經褪去了傳統的“外衣”,真正走入現代化!而在現代化社會體系結構變動而導致的基本趨勢下,民族聲樂也開始了向更科學、更先進、更廣泛階段的探索攀登。馮光鉆就曾在《努力創立革新中國新聲樂學派》中提到:“不論是歌唱方式,還是藝術觀念,甚至是理論學說,都應該是百花齊放的。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應當允許不同藝術流派之間的百家爭鳴,同時還要和諧并存。”可見民族聲樂已經從思想的源頭開始,走入一種全新的形式。
(二)新形式下的快速發展
二十一世紀,開放的教學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機會。尤其是開明的文化政策,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建立文化藝術的哲學觀。這種重構具體反映在音樂學界,許許多多的音樂教育者都對歐洲的歌唱技術、演唱的多種風格、美學原則還有教學理論,有了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并且在認識學習,吸收借鑒的同時,也進一步厘清了屬于我們自己的民族聲樂科學體系的思路。從而使得民族聲樂的唱法和教學質量都得到了本質性的提升。而有了更加系統的教學體系,隨之帶來的則是大批的聲樂人才脫穎而出。在訓練有素的基礎上,他們也有了共同的優點,就是在音域上低、中、高三個音區的掌控更為統一,音域也被拓寬了,更加能夠勝任不同音域的樂曲。在音色的追求上,也有了更多的變化,使得民族聲樂的表現力大大增強。
而且,優秀的歌手往往能夠不受制于一種唱法的限制,而是“打破”其中的界限,把握不同作品的內涵,表達出多樣情感。如吳碧霞就是精通多種唱法,集大成于一身的代表性歌唱家,代表著民族聲樂發展的最高水平。
(三)新時代的前景
新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成了熱點話題,由此民族聲樂藝術形成了新的發展脈絡:“藝術力量增強也要依附于時代精神力量增強,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才使得音樂不斷的向前發展。”“文以載道”成了民族聲樂的新時代發展趨勢,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反映出國民的文化生活,而民族聲樂就很好的扮演了這一角色,從而變成時代的寵兒。而將來,民族聲樂必然會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縱觀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從延安時代起步,到如今雖然不過寥寥的八十年的發展。但是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聲樂作為不同時代下共同的文化標志,是一種跨越語言和國界障礙的聲音,在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以及弘揚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民族聲樂就是流淌在中國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產物,它在不斷發展中與我們共同見證了民族文化的復興輝煌。
作者簡介:余科(1995—),男,本科,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