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晨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廣州 510000)
?
淺談舒伯特的藝術歌曲
——以《魔王》、《幻影》為例
張若晨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本文以社會背景與作品內涵作為切入點探討了“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并以《魔王》和《幻影》兩首作品作為典范來分析舒伯特的創作風格和特點。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幻影
處于19世紀初期的舒伯特(1797—1828)屬于浪漫主義時期早期的音樂家,上承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下啟浪漫主義風格。這里的古典主義傳統多指其作品的形式結構,而浪漫主義風格則指其個人抒情的內涵。舒伯特的作品體裁廣泛、數量驚人、佳作不斷,但讓他最負盛名的便是他的藝術歌曲創作。德奧藝術歌曲在舒伯特之前一直是一種邊緣化的音樂體裁,由于舒伯特杰出的音樂才能和天才般的音樂創作,使得藝術歌曲在音樂作品寶庫中擁有了一席之地,擁有了和交響樂、歌劇等音樂體裁相同的地位。舒伯特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僅在其18歲(1815年)一年就創作了一生之中1/4的藝術歌曲,是當之無愧的“歌曲之王”。其成就之高,影響力之大,至今無人與之比肩。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旋律十分優美動人,大部分來自舒伯特天才的創作,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善于選取優秀的德奧民歌旋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之所以受到廣受歡迎以及流傳至今,和他的民族性是分不開的。浪漫時期的音樂家愛好從民族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來豐富自己的音樂創作,舒伯特也不例外。他的很多藝術歌曲的曲調靈感來自于德奧鄉間民歌,和群眾生活很貼近。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大多從從歌德、席勒、海涅的詩歌中選取歌詞。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是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歌詞和旋律以及鋼琴伴奏交相輝映,歌詞給了旋律發展以動機,旋律刻畫了歌詞意境,鋼琴伴奏又烘托了整體氣氛。藝術歌曲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它們共同成就了一首杰出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鋼琴伴奏。在舒伯特的筆下,鋼琴伴奏拋開了以往的從屬地位,變得和聲樂一樣重要,成了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鋼琴伴奏已不僅僅擔任和聲功能,而是補充豐富了音樂形象,勾畫出歌詞所表達的意境,這是單線條的聲樂旋律不能企及的。鋼琴伴奏和聲樂旋律相得益彰,形成了“二重唱”似的效果。難以想象如果缺少了鋼琴伴奏,藝術歌曲將會失色多少。
《魔王》作于1815年,列為作品第一號,是舒伯特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也是舒伯特戲劇性藝術歌曲的典范。歌詞是歌德的敘事詩,講述了一位父親懷抱生病的兒子騎馬趕回家,還沒回到家孩子卻已經斷氣的悲劇故事。詩中包含四個形象:冷靜客觀的故事敘述者、虛弱驚恐的病孩子、焦急同時又安撫兒子的父親、陰險諂媚的魔王,四個形象輪番出現,使得整個故事豐富立體,使聞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開始先是故事敘述者講述故事發生的背景,接著是父親輕柔的低聲安慰病中驚恐不安的兒子、兒子撕心裂肺地大喊求助于父親,中間穿插進魔王誘惑性的語調,后來結束在敘述者的話語中。
全曲按照通譜歌的原則譜寫,即沒有重復性的音樂素材,旋律按照歌詞歌詞內容發展進行。通譜歌兼有宣敘調和詠嘆調,更富有戲劇性,適合譜寫有故事情節的詩歌。全曲采用小調譜寫,奠定了悲劇的基調。孩子三次驚呼“我的爸爸”,曲調一次高過一次(第一次e小調,第二次#f小調,第三次g小調),使孩子驚恐的情緒一步步加深,推向頂峰。鋼琴伴奏通篇采用三連音形式,模仿疾馳的馬蹄聲,同時也渲染了緊張不安的氣氛。舒伯特是個轉調天才,在作品中不著痕跡地在各種關系大小調中轉換,絲毫沒有生硬牽強之
感。
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少了明快的旋律,少了對故事情節的描述,更多的抒發自我的內心獨白,著重于對內心情感細微變化的捕捉。如舒伯特晚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之作《幻影》。《幻影》創作于1828年,選自海涅的詩歌。這首作品和其他13首作品一起在舒伯特去世后,被出版商定為套曲并擬標題《天鵝之歌》,以“天鵝的絕唱”來表達對譜寫出眾多美好旋律的舒伯特的悼念。
這首作品刻畫了一個失戀者的形象,獨自一人走在午夜的街道,憑吊曾經愛人的住處,看到旁邊也有個悲傷的人,卻發現這個正是自己的影子。這個孤獨的失意人正是舒伯特自身的寫照——與富家小姐的戀情以失敗告終,身患梅毒使他一生未婚。看到身邊的朋友都相繼步入婚姻的殿堂,自己卻還是孤身一人,內心的孤苦無依無處訴說。這首作品被舒伯特稱為“可怕的歌”,也是舒伯特最凝練的歌。
《幻影》運用了不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合了變化分節歌和通譜歌的形式。變化分節歌是舒伯特最喜歡運用的結構形式,幾段歌詞填入同樣的旋律中,以調性、和聲、鋼琴織體、速度以及情緒的變化來標現不同的歌詞。《幻影》鋼琴伴奏織體基本為一小節一音的柱式和弦,這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是不多見的。但正是這些和弦的運用刻畫出了失意者沉重的腳步以及不知去向何處的迷惘。演唱者的低吟淺唱,勾畫了迷霧朦朧的午夜街道,使全曲籠罩在一片冷清陰森的氣氛中。全曲以很弱的力度和極為舒緩的速度開始,旋律聲部的弱起小和休止符與附點音符恰到好處的運用表現了失意者內心的彷徨與無助。后旋律不斷上行,不再向前邊一樣旋律只是做上下浮動,而是出現了八度跳進,力度也升至最強,表現了失意者內心的絕望達到了最頂峰。舒伯特善于在自然音階音響范圍內運用變化音色,增加游移不定之調。尾聲的音樂又歸于平靜,表現了失意者甘愿受命運的擺布,接納了自己失敗的現實。
舒伯特生前并沒有獲得和自身相匹配的聲譽和地位,一直過著貧窮潦倒的生活。在那個音樂家獨自謀生的年代,由于自身的性格和命運的捉弄,以致大量的作品也換不回優越的物質生活。唯一給舒伯特慰藉的就是音樂,只有在音樂中他才不孤獨,可以傾瀉自己所有的心事;只有在音樂中他才不貧窮,可以任由自己思維的馳騁;只有在音樂中他才有希望可以寄托所有對未來的幻想。他不停的創作,雖然出版和演奏的作品卻很少,但卻默默完成了自己的音樂使命,給人類的音樂文化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舒伯特.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M].錢仁康,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舒伯特.天鵝之歌:聲樂套曲[M].鄧映易,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謝彩霞.對舒伯特藝術歌曲《幻影》的分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