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莉
(南寧市十四中高中部,廣西 南寧530022)
?
“氣聲”與“喊唱”在通俗唱法中的靈活運用
肖艷莉
(南寧市十四中高中部,廣西 南寧530022)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通俗唱法中的氣聲和喊唱,兩種演唱方式各有其優勢,氣聲主要運用聲音抒情,要求聲音更沉穩,更能挖掘人的情感深處。喊唱則是通過高音表達自己歌曲激烈的情緒變化,逐步將歌曲推向高潮,兩種方法的運用讓演唱更完美和生動。
【關鍵詞】氣聲;喊唱;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演唱方面具有多樣性,其中包含“氣聲”和“喊唱”這兩種演唱形式。其實“氣聲”和“喊聲”是通俗唱法在美聲唱法中最為直接的體現形式。經常“氣聲”的使用范圍是在抒情歌曲上有著集中體現,喊唱主要在勁爆歌曲方面。本文主要就是從發聲角度談”氣聲“和”喊唱“的特點、訓練方式以及演唱效果。
很多人都認為通俗唱法不需要專業學習,普通人根據音樂旋律就能自己找道發音技巧,由于這類唱法對發聲技巧沒有明確要求。其實不然,縱觀國內外實力較強的流行歌手,他們在演唱時都有著科學的發聲,音域較寬廣,音色優美,個性化表現強烈,所以聲音感染力比較強,能夠吸引聽眾。這也就是民間經常說的,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任何的一種唱法或者藝術流派,唱的好造詣高的藝術家,都要通過科學的訓練,配合正確的發生方法,才能發出優美的聲音。
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歌手學習唱歌都是依靠現代音像視頻,憑借內心情感去模仿歌曲,但是這類鍛煉方式不科學,雖然聲音是可以聽見,但背后的訓練方法是隱形的,因而很多人刻苦訓練,直到聲音沙啞,還感覺氣息不夠,高音根本就不能唱不上去,或者走音、破音。其實任何唱法在學習中都要重視科學的發聲方法。因而訓練通俗唱法時也要與美聲一樣,重視聲音的基礎訓練,訓練重點是呼吸、共鳴、聲帶和咬字這幾方面,通過全方位嚴格訓練,建立良好的發聲狀態,提高發聲能力,拓寬音域。當具備這項基本功以后,才能開展下一步學習,并且結合自己的歌唱特點唱出自己喜歡的歌曲[1]。
(一)“氣聲”的發生訓練
氣聲主要依靠氣息支撐聲音,很多人的聲音沒有穿透力主要是依靠嗓子發出聲音,如果發聲時沒有氣息支撐聲音,容易出現喉頭緊、咬字重點集中于口腔前部分,下巴感覺僵化,所以聲音不能清晰的傳達出去,出現漏氣或者喉嚨不能打開的情況,聲音感覺比較沙啞,這樣的聲音就是運用不正確的“氣聲”法唱出來的,不但聲音音質不好,如果長時間演唱會損害聲帶,帶來猴頭和嗓子疾病,這類唱法的歌手,一旦離開話筒就不能將聲音傳達出去。
在進行氣聲訓練時,需要有大量氣息的支撐,其實也就是過去古代武俠劇中氣宗和劍宗的區別,一個是依靠體內的氣息運用武功,另外一個是依靠自身的體力運用武功,兩者在開始看不出區別,甚至運用體力練習武功的人效果還比較明顯,但是實踐推移,內力越來深厚以后,氣宗的功力才能顯示出來,唱歌也是這個道理,開始氣息很短,練習效果不明顯,但是長時間的堅持,氣息逐步加長,那么功力就體現出來。氣息支撐法是,喉嚨處于半打哈欠的狀態,在喉結適度下調的情況下,氣息越過聲帶與聲音一起傳輸出來,同時要用聲音閉合擋住氣息,但是閉合時不要太緊或者太嚴,讓氣息不能發出來,要讓氣息伴隨著聲音同時出來,并且控制好氣息的流量,這時需要慢慢松弛下來,讓氣壓趨向平緩,放松下巴,檔氣時要求也氣壓大小相適宜,聲帶這時運用混聲或者咬字比較接近生活但是又比較夸張的方式向后發音,讓聲音傳到腔咽共鳴中,通過此類方法可以把氣息、發聲、咬字、行腔等幾個要素結合在一起,產生聲音伴著氣息的方式發出來,這樣發出的聲音感覺非常飄逸、優美和抒情、更接近情感表達的方向。觀眾感覺聲音很舒服,高音很穩重,沒有刺耳或者“嚎”的感覺,所以演唱者可以通過聲音溝通觀眾。作為一名通俗歌手掌握氣息這種演唱技巧是他們走向成功的基本要求[2]。
另外在少數名族歌手演唱中經常會運用“氣聲”,在壯族人唱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節日慶祝還是婚喪嫁娶,壯族歌手都能夠長時間的演唱歌曲,甚至可以連續唱三天三夜,聲音依然能夠做到清脆嘹亮,并且沒有疲憊和嘶啞的情況。通過調查發現即使壯族人在演唱過程中沒有運用科學的發生方法,但是在無意中運用的發音方式也符合現代樂理知識,壯族歌曲演唱過程中主要是運用嗓子發音,但是也結合呼吸、發聲和共鳴等相關的理論,由于他們處于大山深處,所以經常對著山練習唱歌,山谷之間有回音和共鳴,為了讓聲音更加開闊,很多山民需要運用氣息將聲音送達出去。壯族民歌的來源,就是早期上山干活,呼喚同伴,如果只是依靠嗓子很難發出悠長的聲音,因而需要運用氣息、共鳴和大山之間的回音,所以他們的歌聲也運用這一特點。無形中山民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該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呼吸深,并且整體氣息飽滿,高音拖腔能夠產生比較好的動力,讓演唱者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放松,吐字也會更為清晰,音色變化多樣,并且產生共鳴,良好的呼吸是壯族民歌力度有效保障。
另外在研究中發現,壯族人在唱歌的過程中喜歡運用喉頭的位置,調整氣息,這不但能夠保護嗓子,同時可能讓聲音更具有穿透力。正常人唱歌是要依靠嗓子發音,但是人嗓子的聲帶還是有長有短,所以在達到極限后就會破音,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唱歌需要依靠丹田之氣,通過氣的輸送,將聲音帶出來,很多孩子在模仿歌唱家唱歌時,運用o型的口型,并且挺直身子就是運用丹田之氣。壯族的歌曲也運用丹田之氣,但是民歌的特色是演唱者能很好的控制共鳴,讓自己身體內部形成聲音循環,保證聲音的穿透力。壯族民歌的演唱家通過長期積累,讓自己的聲音更為圓潤、悠揚和婉轉,也摸索出一套適應于本民族的語言和審美習慣,系統的演唱方法更是為民歌演唱提供借鑒,對壯族民歌的推廣奠定基礎。
(一)喊唱來源
喊唱如果究其來源還沒有準確的說法,但是喊唱是歌唱者情感宣泄的表達方式,其實也是語言音樂化的具體表達書法。在我國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喊唱的表達方式,比如在歌曲中穿插的號子、叫賣或者呼喊聲等,運用這類聲音處理方法可以增大作品的形象性,讓整體表演更生動。
比如《船夫號子》中有“嗨喲”這類的襯詞,賦予歌聲更多生活氣息,也讓作品更具感染力。另外歌曲《打金錢》時起唱部分,有一段比較有旋律的喊唱,這種表現形式其實是喊唱,由于唱是夸大生活化的一類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唱可以讓人的情感更突出,由于唱的聲音比說話聲音長,所以很多情感部分能夠通過拉長的聲音再加入演唱者的個人感情,給人以新的呈現。例如西北歌曲中都是借鑒民族歌曲唱法特點,更多體現當地人豪邁的情感,其實喊唱部分借鑒民歌的情況比較多。
(二)喊唱訓練建議
1.呼吸方式正確
任何歌者在唱歌之前都要先調整氣息,氣息情況的調整主要取決于平時練習呼吸肌的情,因而發聲過程中,吸氣的肌群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尤其作品難度系數較高的前提下,強大的氣息是聲音的基本空了,通過小腹緊繃形成強大的氣壓,支撐真聲的“喊唱”
2.調整共鳴方式
通俗歌曲演唱時如果歌聲不能達到共鳴,那么歌曲的凝聚力就會損耗很多,比如在唱《死了都要愛》時,真聲不能表達出來其效果,如果用真聲就是嗓子喊破了也沒有效果,因而需要在真聲的基礎上加入頭部共鳴,讓真聲和假聲結合在一起,形成混音借助頭部共鳴完成高難度演唱,所以練習是要求一定打開鼻腔的共鳴管道,運用哼鳴的方式讓聲音都集中在美心處一點,并且適度牽引軟腭部分的肌肉,咬字時當字頭咬清楚后馬上放松下巴,讓后半部分聲音更柔和,很多演唱者把每一個字都咬的很清楚,所以整首歌沒有連貫性,因而需要結合人體的生理技能運用科學的方法擴張共鳴的腔體,在氣息上面唱,在氣息上面喊。因而現在很多流行歌曲要求先唱后喊,先要解決好高音部分,然后考慮表現出歌曲的勁爆風格。
通過探究通俗唱法中的“氣唱”和“喊唱”,不難發現其實通俗唱法中很多演唱形式與演唱的方法、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有著緊密聯系。另外通俗唱法中體現出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容易被大眾接受。目前我國的通俗唱法主要在結合本土唱法以外吸收很多歐美唱法,并且也加入中國的民歌、戲曲表現形式,因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作為藝術表現形式“氣唱”和“喊唱”看似相同,但是仔細深究還有千差萬別的演唱形式,但是這兩者是通俗唱法的關鍵性技巧。這兩種唱法的運用,不僅需要科學的聯系方式,更要結合演唱者自身的聲音條件,由于特殊音色模仿依然有限制因素,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演唱歌唱最大壽命。
參考文獻
[1]王帥統.通俗唱法中的“喊唱”問題——以《中國好聲音》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40-42.
[2]宋江東.科學發聲方法在通俗演唱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0(12):35-36.
作者簡介:肖艷莉(1966—),女,漢族,湖南省蘭縣人,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