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杰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2)
?
二胡作品的繼承與發展探析
田少杰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摘要】我國的二胡作品擁有豐富的藝術內涵、文化底蘊,豐碩多彩,博大精深,在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催化作用下,中國藝術苑綻開了嫩綠的蓓蕾,二胡作品成為了藝術領域的一大創新舉措,輝耀華芳、綻放異彩。新時期下,只有將二胡作品的繼承和發展融會貫通,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促使二胡藝術實現質的飛躍,騰飛世界。基于此,文章通過對二胡藝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二胡作品繼承和發展的創新舉措,以供參考。
【關鍵字】二胡作品;繼承與發展;探析
二胡,是我國的一種知名樂器,是地方戲曲中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之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二胡藝術經歷了漫長的傳播、教育與發展,逐步形成了新的二胡文化,不僅為我國的民族藝術帶來了新鮮的氣息,更進一步完善了世界音樂大融合的藝術結構。作為一種音樂伴奏樂器,二胡所具備的音色優美、表達力強等優勢是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這同時也彰顯了其在民間合奏、獨奏以及戲曲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鑒于此,對二胡作品的繼承與發展展開探討與分析,無論是對于傳承二胡文化,還是發揚我國民族傳統優秀音樂文化,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近代中國大門的打開,西方的各種文化、藝術等相繼進入中國,并逐步被國人所熟知,這同時也對中國的傳統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初,一大批熱愛二胡音樂的愛好者開始加大對音樂發展的重視力度,認同二胡藝術教育工作,并創辦了相應的音樂研究組織和音樂學科,二胡藝術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后,在21世紀的今天,二胡藝術文化經過與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已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二胡文化形態。劉天華先生是我國杰出的音樂人才,他最早吸收并借鑒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創作了10小名曲和47首練習曲。這些成果對后來的二胡創作和教育模式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同時也把我國的二胡藝術推向了世界舞臺。此外,當代音樂的音樂家們也開始打破常規,開始向不同方面發展,多面發展,受此發展,二胡作品也日益繁多,盡顯時代精神和藝術風貌。
(一)加強宣傳,推動二胡作品的傳播與發展
第一,增強廣播傳媒的使用力度。相比于其他的大眾傳媒傳播方式,廣播的傳播方式更為簡潔,更易于觀眾接受。廣播傳媒脫離了地點的禁錮,也不會耗費聽眾專門的時間,社會大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收音機、隨身聽等大眾傳媒設備收聽廣播。當然,與互聯網網絡、電視以及報紙雜志等不同之處還在于廣播對眼睛的零需求,這一優勢有利于推動二胡的傳播與發展,讓二胡文化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展傳播渠道。在社會尚未步入信息時代之前,二胡音樂的傳播和發展主要是借助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媒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民族音樂的傳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即數字化媒體。互聯網技術憑借其明顯的資源共享性和及時性,有效地縮短了二胡作品信息傳播的時間,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作用下,二胡作品為更多人所了解和熟知。
第三,利用電視或者電影等提升影響力。電視和電影等影視傳播媒介所擁有的視聽結合優勢是其他傳媒媒介所無法比擬的,現階段國內的電視普及率已經接近100%,觀看影視節目已經成為了千家萬戶的主要娛樂方式。在影視節目的傳播影響下,可以讓二胡作品變得更加有感染力和沖擊力。可見,在二胡作品的傳播與發展歷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運用電視、電影等傳播媒介增強二胡作品的影響力,讓其為更多的社會大眾所熟知。
(二)創新載體,把二胡作品引領進校園
信息載體是文化得以完整、清晰、有效傳播的前提與條件,而在二胡作品、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受眾就是當代青年學生,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塑造和形成的關鍵期。為此,可以把地方高校的教育當做是繼承二胡作品的一個重要載體,把二胡作品引領進校園,通過學校教育把二胡文化轉化成為教育資源。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開設二胡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在課堂上進行系統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熟諳二胡作品,了解二胡作品產生的背景、條件,使二胡文化在學生群體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利用學生社團開展一些與傳承二胡文化有關的活動,調動廣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還可以對二胡文化進行傳播和發展。社團所開展的二胡作品文化展示節,可以利用圖片展覽、文字描述、現場講述、樂器演奏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展示二胡作品的獨特魅力。除此以往,還可以借助高校所特有的學術氛圍,結合地域民族傳統特色,把二胡作品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將其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使二胡作品文化在校園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與發展。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聲樂事業乘著改革的春風,取得了蓬勃的發展。二胡音樂作為一種能夠彰顯民族傳統特色的樂器,其不僅能夠通過演奏表達民族情感,還能通過精湛技術和音樂藝術的有機結合,把柔美、精妙的藝術享受帶給了人們。可見,通過對二胡作品的繼承和發展展開探析,已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要通過各種形式將前人所創造的文化傳遞給后代,以實現文化的延續,才能不斷提升推進二胡作品的繼承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呼延梅文;從作品表現看二胡藝術的發展[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李飛燕;淺論劉天華二胡作品的情感表達[J];科技信息;2009年19期.
[3]趙宏宇;陜北與江南二胡音樂的地域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田少杰(1980—),男,山西省太原人,民族:漢族,畢業于山西大學,二胡老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胡教學與研究,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