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思
(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200)
?
淺議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周文思
(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廣州 510200)
【摘要】音樂具有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等德育功能。文章從品德修養、意志信念、愛國精神、人文關懷等四個維度分析了音樂的德育功能,并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發揮音樂育德要把握的關鍵。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功能
音樂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門藝術。它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及表現力的同時,其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因此,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在“育人”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我國傳統論樂,總是禮樂聯珠、美善合璧。“致禮以治躬,致樂以治心”,治心旨在發揚人之“善”。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樂教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寬廣善良的品德。《樂記》中更是說,“樂者,德之華也。”我國近代學者梁啟超非常強調音樂的素質教育作用,他指出,“蓋欲改造國民之素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直接訴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個“情”字,將音樂教育于道德教育緊密的聯系起來了。
(一)品德修養。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能讓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如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它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副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一首辭情婉恰的唯美詩章,在舒緩明快的旋律中,把我們帶入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上東山、漁舟蕩漾、花影搖曳,大自然將其迷人的艷麗、勃勃的生機、盎然的春意,一副副、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給學生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中正平和、清微淡遠、去塵脫俗的意蘊美,達到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的審美化境。
(二)意志信念。高尚的音樂能激勵人、鼓舞人、塑造人,使人充滿對生命的贊美熱愛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它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作品從第一樂章一開始,就出現了“命運敲門”式的動機,表現了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堅強意志;第二樂章,歷經了與命運抗爭的曲曲折折,從沉思中獲得信念和力量;第三樂章,決戰前夕命運依然兇險,但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第四樂章,命運的威嚇已是茍延殘喘,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斗的精神,“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時刻激勵著人們,只要鍥而不舍,任何挫折和困難都是能夠克服戰勝的。
(三)愛國精神。中華民族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壓迫,為了國家的獨立繁榮、人民的幸福,譜寫了一曲曲響徹云霄的壯麗史歌,留下了一曲曲膾炙人口的音樂篇章。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作品以黃河為象征,熱情地贊頌了中華民族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謳歌了災難深重但不斷覺醒和崛起的祖國,描繪了一幅幅壯麗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畫面,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即使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催化、靈魂上的洗滌和戰爭的警醒,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激發迫切建設強大祖國的熱情。
(四)人文關懷。音樂沒有國界,不分種族,不論貧賤。好的音樂作品,總能激發人們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性光輝的贊譽,對人尊嚴的關切和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它用真摯的情感撥動著學生心靈的琴弦, 用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歌曲的正能量充分釋放,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中得到心靈的震顫與升華。如一曲洋溢著人間最美溫情的《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只要旋律響起,不論男女、不論老少,也不管在異域他鄉,心中的那一扇窗戶都會被打開,那一份真摯情感都會坦蕩流露,促使人們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音樂育德不止于樂。單純的音樂作品其德育功能時顯單薄,應充分挖掘作品的內涵、背景、意蘊和故事,采取多種方式展現,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好的發揮德育的功能。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中,不但要進行演唱技巧的教學,還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如教師聲情并茂的范唱,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內涵;深入淺出地介紹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創作過程,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美與丑、善與惡的辨別能力。
音樂育德不止于教。音樂育德不僅在于課堂,更在于環境的塑造和氛圍的形成。建設美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樹立積極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使好的音樂隨處可聆聽、好的作品得到大力推廣、好的音樂形式得到肯定,音樂育德的功能才能得到更好的維護與拓展。如校園鈴聲的美化、校園歌曲的播送、校園器樂的普及、音樂節目的組織等等,都能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了解美、認識美、接受美,以美導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態的美有所依附。
音樂育德不止于成。任何的固步自封都將葬送事物蓬勃發展的勢頭。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教學的手段、方式不隨之改變,學生學習的動力就會受損,德育的目的就會大打折扣。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自由組合,甚至利用交互感應、沉浸體驗技術,更能使學生身臨其境;自媒體平臺的普及使人們相互交流、自我展示更加便捷;信息技術也為音樂創新搭建更加快捷的平臺。發揮音樂育德作用,應充分捕捉信息技術的優勢,用發展的視角擯棄傳統教育的滯后性,不斷推進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精神與德育理念的融合。
作者簡介:周文思,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學前教育教學部,廣州,音樂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