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斐
(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
淺談基本樂科教學中聽覺訓練的方法
裴 斐
(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摘要】“視唱練耳”是一門系統培養音樂素質的音樂基礎課程,同時亦是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等專業的學習者和從業者必須掌握的音樂基本技能之一。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練耳”實為“訓練聽覺”。 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音樂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開展聽覺訓練教學的意義不必贅述。本文將圍繞聽覺教學探討基本的訓練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基本樂科;視唱練耳;聽覺訓練;音樂素養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音樂基礎課,它往往被認為是學習者探索音樂世界的必由之路。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對于這門課的教學目的并不是很明確,普遍認為學習視唱練耳僅僅是學習識譜、唱譜和記譜。這是把教學手段當做教學目的的誤解,是將貫穿教學過程的方法當做了終極目標,因此違背了視唱練耳教學的初衷。事實上,視唱練耳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視唱技能和聽覺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音樂語言的特點和規律,進而全面發掘音樂潛能、提高音樂素養。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音樂的感知力
聲音的產生雖然是物理現象,但是感知聲音卻是生理和心理的活動,音樂的感知直接依賴于聲音和聽覺,是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知音樂的能力是指人們對音的高度、強度、長度、色彩等屬性的感受、辨識及認知能力,以及對音樂的節拍、曲調、調性布局和織體結構的復合感覺和把握能力。敏銳的音樂感知力,要以一個人的先天條件即音樂天賦為前提,在此基礎上經過后天的學習、訓練、欣賞等方式加以培養,進而才能逐步獲得,兩者缺一不可。
2.提高音樂的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這一特性使音樂記憶成為音樂創作、表演和欣賞活動的重要前提。作曲家依靠音樂記憶將腦海中的構思譜寫成樂曲,音樂表演家依靠音樂記憶熟練地背譜表演,而音樂欣賞則是依賴音樂記憶對樂曲獲得總體印象的。記憶音樂的能力主要由“聽覺”、“視覺”、“觸覺”、“分析”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構成:
“聽覺記憶”以對音高、音值、音色、音量的敏銳感覺為基礎;“視覺記憶”以視唱、視奏能力為前提,使樂譜上的各種符號深刻地印在腦海中;“觸覺記憶”是演奏者對指法、弓法、觸鍵感覺的精準記憶;而“分析記憶”則是以音樂理論知識為基礎,使我們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的理解。一般情況下,音樂記憶力只有通過反復聽辨音樂、堅持背譜和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才能得到逐漸提高。
3.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將譜面上的音符變為富有生命力的實際音響,這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其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表演者對樂譜的表現能力。音樂表現的依據是對樂譜的詮釋,亦可看做是“識譜能力”的問題,主要涉及對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表現特色、創作手法以及對結構、力度、速度、演奏法等樂譜各方面細節的了解程度,這方面的能力必須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不斷提高藝術修養、鑒賞水平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因此,可以說音樂表現力就是我們精確地表現出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的綜合能力。它以高超的演奏、演唱技巧為前提,以出眾的表演才能為基礎,以敏銳的聽覺和精確的音準為保證。
4.提高音樂的鑒賞力
鑒賞音樂就是聽者通過聆聽音樂使自身在情感認知、審美觀念等方面產生共鳴的過程。聽者是音樂鑒賞的主體,音樂作品是音樂鑒賞的客體,主體對客體有著決定作用。也就是說主體自身音樂才能、音樂知識和音樂實踐的積累程度,決定其鑒賞音樂的廣度和深度。就此方面而言,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可以極大豐富我們的音樂語匯,有效拓展音樂視野,進而培養敏銳的音樂聽覺能力。與此同時,對于音樂的形式、體裁、風格等方面,也相應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受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審美情趣和鑒賞力隨之得以提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無論是創作、表演,還是欣賞、研究,都離不開聽覺。然而專業音樂學習對于聽覺的要求又較為特殊,需要音樂從業者和學習者具備較強的感知音樂和想象音樂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并非完全是天生的,往往需要通過嚴格、系統的訓練才能獲得。
根據筆者以往的學習經驗和自身教學實踐總結,以下幾種方式在視唱練耳教學的聽覺訓練環節中使用較為普遍:
“聽寫”是指靠聽覺將組成音樂的各種要素記錄下來,目的在于訓練音高、節奏、節拍、調性等多種音樂感覺,同時培養準確、快捷的記譜能力。聽寫過程體現了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因此必須結合聽覺能力、理論知識、記譜方法等方面加以綜合訓練。聽寫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聲部聽寫,二是多聲部聽寫。單聲部的旋律聽寫是培養音樂聽覺能力的基礎,是聽覺訓練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形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往往被加以著重訓練。
“聽寫旋律”就是將聽到的旋律進行組織整理,進而正確地記譜。為達到這一目的,其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在筆者看來很有必要:
(一)“書寫”,即照著樂譜抄寫旋律。抄寫旋律的過程就是熟悉樂譜知識、掌握正確記譜方法和練習書寫速度的過程,這是訓練聽寫旋律的準備階段。訓練時可選用一些8小節左右的旋律譜照抄在五線譜上,在此過程中既要注重寫譜規范,又要注意寫譜速度。
(二)“默寫”,即憑記憶將熟悉的旋律默寫出來。在訓練過程中往往先看譜視唱,背熟旋律后再把大腦中記憶的旋律寫成樂譜。訓練時可挑選一些簡短的旋律進行背唱,唱準唱熟后在有限時間內默寫出來,做到把“想”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唱寫”,即將聽辨出來具體音高調性、節拍節奏的旋律先進行模唱,然后再將模唱正確的旋律書寫出來。訓練時可在鋼琴上彈奏旋律短句,然后以唱名的形式進行模唱,模唱準確并記憶無誤后,再快速書寫出來。
(四)“聽寫”,即邊聽邊寫,將聽到的旋律通過辨別、記
憶、默唱直接而快速地記錄成樂譜。訓練時一般先彈奏標準音和主和弦,進而完整彈奏旋律。在此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彈奏速度和重復次數,時間跨度較長的旋律也可分句彈奏。
“內心聽覺”是人們內心對某種聽過或未聽過音樂的回憶或想象。相對于聆聽實際音樂演奏而言,內心聽覺不受外在聲音的影響,也不需要聽覺器官感知某種實際音響,而是在意識里直接想象出近似于某種現實的音樂。因此,內心聽覺是一種不借助實際音響的聽覺想象,它可以做到“回想起記憶中的音樂和閱讀陌生樂譜時能夠形成實際的音響”。內心聽覺是在長期聆聽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通常人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內心聽覺能力,在掌握一定的理解、記憶音樂能力后,進一步訓練內心聽覺,對于在演唱、演奏、創作和欣賞音樂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專業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內心聽覺分為“旋律內心聽覺”與“和聲內心聽覺”,其中旋律內心聽覺是培養音樂內心聽覺的基礎。旋律內心聽覺是一種對單聲部音樂的想象認識能力,它將熟悉的旋律從記憶中提取出來,這是我們能否脫離樂譜演唱旋律的基礎。當背譜演唱時,只有運用內心聽覺回憶旋律才能喚起聽覺表象,進而引導和控制自身的演唱,這就是回想記憶中音樂的意義所在。為此,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方面的訓練:
(一)根據記憶默唱聽過的旋律,要求在腦海中清晰地再現出旋律的走向和輪廓,然后再默寫成樂譜。
(二)以默唱來回憶熟悉的旋律,記憶旋律時要伴隨默唱,這樣既能夠加強聽覺印象,也可以促進聽覺記憶,同時還能鍛煉內心聽覺。
(三)對于熟悉的旋律,在理解和掌握調式、節拍、結構、風格等要素的基礎上進行默唱,默唱標志著內心聽覺的出現,同時也是發展內心聽覺的重要途徑。
(四)根據記憶背唱聽過的旋律,憑記憶背唱而再現熟悉的旋律必須以內心聽覺為前提,若能完整、準確地唱出旋律,就意味著在記憶旋律的過程中運用了內心聽覺。
運用內心聽覺讀譜是體會作者意圖、理解音樂作品的重要途徑,將樂譜的視覺轉化為聽覺,把閱讀樂譜轉變為聽覺印象,或者說用眼睛“聽出”樂曲的聲音來,這是閱讀陌生樂譜形成實際音響的意義所在。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以下方面的訓練:
1.在默唱新譜時,先完整地瀏覽樂譜,在對樂譜的旋律、速度、結構、情感等方面形成初步概念后再進行模唱。
2.寫作單旋律曲調,如采用主題變奏或動機發展等。寫作過程中盡量不要唱出聲,通過聆聽內心聲音進而發揮音樂想象力。
3.在視唱新譜時,演唱旋律的前一個音符,意識中的內心聽覺要想到后一個音符,務必要做到思維走到演唱的前面,以保證流暢、準確地視譜演唱。
綜上所述,如果說“讀書寫字”是提高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那么“識譜辨音”就是提升音樂素養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個不會讀書寫字的文盲,不可能被認為有文化;一個沒有音樂感知、辨識能力的音盲則難以成為音樂表演、創作和研究的專門人才。因此,具備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和良好的視唱練耳技能,是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必要基礎,同時也是全面培養學生音樂素質的重要前提。
作者簡介:裴斐(1988—),河南漯河人,本、碩就讀于武漢音樂學院,現為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