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正視美國政策調整對煤炭行業可能的影響
文/本刊評論員
當今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美國作為世界大國、唯一的霸主,其內外政策的調整必然對世界產生影響。剛剛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特朗普上臺后必將奉行“美國優先”的主旨,對美國內外政策進行調整。作為煤炭行業和與煤炭行業關系密切的產業,應該關注特朗普上臺后可能的能源政策調整,以及這個調整將對世界煤炭行業產生的影響。
從各方面信息分析,特朗普上臺后對美國能源政策進行調整將是大概率事件。調整的重點,將是他在競選中多次提到的“能源獨立”,也即他在11月11日公布的政策框架中明確表達的,將重構美國的能源政策,進行一場能源革命,讓美國成為一個能源凈出口國。
能源獨立,意在解除限制美國能源勘探、煤炭、油氣、核能和儲能技術發展的相關法規,振興美國能源產業,帶來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讓美國在能源上更“獨立”,不再從歐佩克或其他“敵對國家”進口能源。
而其最可能切入的重點,一是推動油氣產業發展,二是重振衰落的煤炭行業。
推動油氣業發展,主要政策措施是解除限制美國能源勘探和能源出口的規定,以及不利于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的美國水源條例、修訂輸油管道建設的許可申請規定,消除油氣發展的阻礙;支持在領土范圍內和大陸架外圍進行能源的探索與開發,尊重各州獨立處理水力裂壓、甲烷排放和水平鉆井的能力,減少阻礙油氣業發展的各種監管。
而重振煤炭行業的主要措施,則是以“美國如今根本無暇兼顧環境發展問題”為由,取消奧巴馬政府針對能源行業的排放限制,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不再向聯合國的防治全球變暖項目繳款,以同時提出的5000億美元基建投資,拉動煤炭在內的化石能源需求增長,支持美國煤炭礦業發展。同時“支持一切在自由經濟體下無補貼的市場化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核能源以及水電”,意即取消對新能源的財政補貼,讓所有能源在市場環境下平等競爭,讓煤炭發揮低成本優勢,重新成為美國倚重的能源。
推動油氣業發展,必然的結果是美國油氣不但實現自給,而且可以出口,這必然對世界石油供應產生雙重的沖擊,加劇本來就已經產能過剩而導致的原油價格低迷。煤炭與石油有一定的替代性,煤炭價格與石油價格也有一定的比照性,過往的數據也告訴我們,石油價格與煤炭價格一般走勢是趨同的。雖然我國煤炭消費是以動力煤消耗為主,主要用戶電廠、焦化廠和鋼鐵煉廠一般不會在油和煤的使用上相互取代,因此原油供應和價格的波動對煤炭價格的影響不大,但因原油和天然氣的替代性較強,加上天然氣可以用于發電,因此,美國推動油氣業發展,尤其是出口,會對我國煤炭市場產生一定的間接影響。
煤炭曾是美國崛起的重要支撐,至今美國95%的煤炭都由發電廠消耗,近40%的電力靠煤電。從近年情況看,美國的煤炭生產數量與消費數量一直穩定在5億噸油當量左右的水平(1噸油當量約等于中國2噸原煤量)。煤炭較之其他能源至今具有成本優勢,世界第一的資源儲量使煤炭在美國仍有開發價值。但煤炭行業在美國近幾年呈現萎縮之勢。尤其是2015年8月,奧巴馬政府公布《清潔能源計劃》這個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減排計劃之后,美國煤炭行業遭到沉重打擊。自2008年觸及產量峰值后,美國煤炭產量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降幅速率,2016年美國煤炭產量將降至9億噸左右,為198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引發了美國24個州和煤炭企業聯合向法院提出訴訟,指責這一計劃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個人能源消費成本也將提高。可以說,特朗普競選成功,一定程度就因為他否定奧巴馬的能源政策,支持煤炭振興。
特朗普當選總統,預示著他提出的5000億美元基建投資有望落地,限制燃煤發電發展的枷鎖也將打開。這意味著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需求負增長國,未來有望迎來反轉,實現煤炭需求的正增長。若產量增長大于消費增長,出口就是必然的選擇,這必然對世界煤炭市場形成沖擊。
美國煤炭政策從限制轉為振興,也必將刺激和引領全球其他國家煤炭政策相應改變,促使全球其他國家改變煤炭限制政策,放棄或放緩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帶動全球煤炭需求增加。
美國重振煤炭行業,對世界煤炭行業乃至我國煤炭行業至少有三個利好:一是引導重新認識煤炭的基礎能源價值,讓煤炭和煤電的價值提升,減輕煤炭生產和利用的負面輿論壓力,利于煤炭行業繼續健康發展。二是美國煤炭行業重振,增加向我國的煤炭出口,可以讓我國煤炭進口進一步多元化,對其他煤炭出口國的煤價形成平抑作用,同時對國內煤礦提高效率形成壓力。三是美國煤炭出口我國,既可以加大我們對國外資源的利用,讓國內煤炭資源得以儲存,同時減少我國煤炭生產環節對環境的擾動。
不過,美國重振煤炭行業,對我國煤炭行業未必都是可以樂觀的結果。美國煤炭出口我國,雖然運距遠、運費高,在煤炭價格低位時不具有競爭優勢,但是一旦價格上漲,美國煤炭的質量與成本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對我國國內自產煤形成挑戰。有資料顯示,美國煤炭生產效率約為我國的18倍。我國煤炭行業人均煤炭年產量630噸,最先進的神華等大型煤炭集團人均年產量也只有1730噸,而發達產煤國年人均產量達1萬噸。如此巨大的差距,優勢劣勢盡顯。美國煤炭加力出口我國,逼著我國煤炭企業效率提升。
美國重振煤炭行業,給我們以啟示:煤炭仍是一次能源消費的主要能源,煤炭的地位在可以預見的較長時期不可動搖。我國能源資源顯著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的基礎能源地位。煤炭是我國最豐富、最可靠、最經濟的能源,是可以清潔利用的能源。未來中國的發展,煤炭持續發力當是能源戰略的正確取向。
能源戰略,是一個國家基于本國國情、客觀規律認識之上的能源發展指導方略,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
在11月17日審議通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講話特別強調,“能源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當前,面對國際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調整、新一輪能源技術變革方興未艾的形勢,我國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必須抓住機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和國際合作,優化能源結構,努力補上能源發展中資源環境約束、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關鍵技術缺乏等諸多短板,提升能源產業競爭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更好支撐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李克強總理的這段話,不是針對特朗普“能源獨立”計劃而言的,但卻既向世界表明了態度,也提醒了我們:面對國際能源供求格局變化,我國的能源既定戰略不會輕易改變。作為煤炭行業,當以世界的眼光來觀察美國的能源政策調整,從容應對國際能源供求格局的深刻調整,堅定地執行國家能源戰略,致力改革、創新,掌握轉型發展的主動權。
(責任編輯:厲 克 林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