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釗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共同過失犯罪成立共犯的理論與構建
金釗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共同過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問題,在世界各國刑法理論中都是存在爭議的理論之一。我國刑法的規定和其所用的理論都否定了共同過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但伴隨著因二人或二人以上過失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發生的案件越來越多,目前我國的刑法規定已經不能滿足于司法現狀。我國刑法應當盡快引入共同過失犯罪理論,以解決中實踐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完善我國的刑事法律體系,是我國的刑法更加多元化。
共同過失犯罪;意思聯絡;共同犯罪
共同過失犯罪要想成立共同犯罪,就要具備共同犯罪的共同性。而討論共同性的基礎,應當從行為人主觀上的意思聯絡和行為人客觀上的共同行為兩個方面進行。
(一)共同的意思聯絡
很多犯罪共同說學者的觀點是共同的意思聯絡是成立共同犯罪的必備條件之一,而這種意思聯絡也可能存在在過失犯罪中。而行為共同說學者的觀點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的行為和為實施共同行為而進行的交流都需具備。
從縱向的角度看,共同過失犯罪中的每一個行為人對其行為都有一種過失的心理,要么是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自己行為可能產生危害后果,要么就是雖然行為人預見了自己行為是可能造成危害的,但出于盲目的自信以為能過避免后果的發生。
從橫向的角度看,過失共同犯罪中的每一個行為人都具備了上述的這種心理,并且這種過失心理對其他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如鞏固、幫助等作用。總得來說,就是每一個行為人的都存在著一定的過失心理,而這些過失心理又互相交融,并且這種過失心理對其他行為起到了鞏固、幫助等作用,只不過其起到的作用,并沒有共同故意犯罪中行為人互相間心理上鞏固作用那么明顯而已。
(二)共同的行為
成立過失犯罪要以存在著實際的損害結果為前提的,共同過失犯罪的成立也是如此,其不但需要行為人存在著共同的行為,還需要其共同行為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對于共同過失犯罪中行為人共同行為表現形式如何,筆者有如下觀點。在共同過失犯罪中,過失的心理下實施的共同過失行為從而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共同行為的可以是各種的表現形式,如共同的不作為、共同的作為等,這些行為實施的時間可以說同時,也可以是有先后順序的,其行為的具體方式,可以是教唆行為、實行行為、幫助行為等等。
因為過失行為人對于其行為應當注意的義務,而其沒有履行這種義務導致了損害的發生,所以刑法才對其進行規制。所以,共同過失犯罪中,行為人都具有違反注意義務的心理,并在主觀上存在協同的意識,行為人之間的過失心態互相交叉、鞏固,并且造成了法益被侵害的事實,所以刑法要懲罰這種過失心理。
(一)各行為人具有共同的注意義務
過失犯罪的本質就是行為違反了注意義務,并且行為人確實具有這種義務,否則就不能成立過失犯罪。所以,行為具有共同注意義務是成立共同過失犯罪的前提條件。對于共同注意義務的判斷,存在著許多的爭議。對于共同注意義務的來源應是如下幾點:首先,法律上的規定,這一義務來源較為明確;其次,工作業務上的要求,因為行為人的特殊業務身份,對于其業務范圍的的一定行為應當具有注意義務,所以業務上的要求也應當是共同過失犯罪中共同注意義務的義務來源之一;最后,按照傳統的社會觀念一個正常的一般人在生活中重要事項的認識,這一義務來源于前兩個來源相比并不是那么的容易界定,在司法實踐中認定這類義務來源時司法機關應當牢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精神,做到實事求是,妥善處理。
(二)發生了實際的危害結果
刑法以處罰故意犯罪為原則,以處罰過失犯罪為例外。刑法只處罰實際上造成了損害結果的過失行為,對于沒有實際發生危害結果,僅有損害發生危險的行為,刑罰是不加以處罰的,所以,要想成立共同過失犯罪就一定要求各行為的共同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的實際發生。
(三)行為人實施或促成了共同行為
共同性是成立共同犯罪的基礎,要想成立共同過失犯罪,就必須要求行為人具有實施了共同的行為,其可以使實行行為、幫助行為、教唆行為。各行為人的共同行為具有較強的一致性,這種本來各位一體的行為聚集到了一起,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這就要去危害結果的發生于共同行為之間要具有因果關系。對于各行為人的共同行為,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整體的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對這個整體行為都提供了一定的力量,最終這個整體行為造成了損害結果的發生,行為人行為提供的力量可能大,也可能很小,這在責任認定和量刑時都應當予以考慮。
(四)各行為人對過失行為都是出于過失的心理
這里的過失心理與一般過失犯罪中的過失心理不盡相同。第一,各行為人不光光對其本人的行為是出于過失的心理,對于其他人的行為也具有過失的心理;第二,這種過失心理大體一致,并且有相通性,就是他們對其共同的過失行為沒有盡到共同的注意義務,并且他們間都具有過失的心理。
(一)過失共同正犯
當共同過失犯罪中所有行為人都是實行行為的情況下,就成立過失共同正犯。例如,甲乙二人相約共同往水中投擲石頭,由于疏忽并未察覺水中有人游泳,結果砸死了了水中之人,在該案例中投擲石頭的甲乙都是過失行為的實行行為人,他們的共同行為導致了水中之人的死亡。共同過失犯罪的確立,對于我國司法實踐中很多不能得到良好解決的案例,提供建設性的參考,過失共同正犯作為最主要的類型也會被廣泛應用到各類共同過失犯罪案件中。
(二)過失教唆犯
很多持否定說觀點的學者認為,過失教唆犯是很難成立的。日本學者泉二新雄認為“教唆者必須是出于故意對被教唆者進行教唆。如果沒有這種故意,被教唆人過失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不成立教唆犯”。而持肯定說的日本學者大場茂馬認為“過失犯是應當存在共犯的,正犯、從犯、教唆犯都可能存在在過失犯罪中”。
首先,否認過失教唆犯罪的學者把教唆當做一種故意的唆使,認為過失的唆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過失教唆的情境下,教唆者出于過失對行為人進行教唆,教唆者主觀上可能出于日常生活中的故意進行教唆,但教唆者對于損害結果的發生已經預見并且切實輕信結果不會發生或者教唆者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因為疏忽沒有預見,這時教唆者的主觀狀態就是刑法上“過失心態”,并出于這一心態進行進行教唆。所以,不能把日常生活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混為一談,教唆者是可能存在刑法上過失心態的。除此之外,如果對這種教唆行為不加以認定為共同犯罪的話,就很難公平的去認定行為人間的刑事責任。將過失教唆行為與過失實行行為看做一個共同過失行為,然后再根據教唆者與被教唆者對損害結果起到的作用大小來裁量各自應負的刑事責任,只有這樣對于責任的劃分才能更加準確,做到罪刑責相適應。
(三)過失幫助犯
過失的幫助行為通常是通過實行行為表現出來的,其在共同過失犯罪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但也應當認定過失幫助犯成立共同犯罪。否定說觀點的學者認為,在故意犯罪中幫助行為的危害性都較小,處罰也較輕,所以沒有必要對過失幫助行為進行處罰,其社會危害性還沒有達到進行形式處罰的程度。但實踐中,有很多十分復雜的情形中確實存在著過失幫助犯,所以不能完全否定其的存在。很多時候,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過失幫助行為提供的原因力并不相同,其可大可小,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可能存在著過失幫助行為影響著損害結果的發生的情形,所以不能完全否定過失幫助行為提供較大原因為并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情況。并且,對于危害結果幫助行為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們不能拋開實行行為單獨判斷,而是應當把幫助行為與實行行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是這兩個行為共同構成了過失犯罪,在確定成立共犯的前提下,在根據過失幫助行為在過失犯罪中提供幫助力的大小來斷定過失實行行為入和過失幫助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1]陳興良.共同犯罪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明楷.共同過失與共同犯罪[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02).
D924.1
A
2095-4379-(2016)21-0172-02
金釗(1990-),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