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電子商務合同糾紛在線調解的規制
李鑫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在線調解已成為解決電子商務合同爭議的新方式并發展迅速。在線調解方式盡管具有效率性優勢,但運行中存在調解機構內部規則不規范、調解者中立性不足、調解協議執行困難的不足,需對以上問題提出法律規制措施,以促進糾紛的合理解決。
在線調解;規制;電子商務合同
在線調解是ODR糾紛解決方式一種并廣泛使用,因解決平臺較傳統模式發生變化,電商合同糾紛反映互聯網發展的新特點。現行法需要對此所引發的新運行問題進行規制。
(一)電子商務合同糾紛的新特點
首先,電子合同訂立方式是運用互聯網進行,傳統合同大多是交易雙方通過當面的協商而訂立;其次,電子合同生效的方式無紙化,沒有傳統方式的簽字或者蓋章確認。傳統商務合同通常是書面文本,通過手書簽字或蓋章確認;再次,電子商務合同的載體是電子數據,其合同文本的生成、存儲、顯示及傳送都脫離了紙質環境,所以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書面形式,傳統合同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是書面合同文本;最后,電子商務合同履行方式的便捷性。傳統合同的履行通過當事人交付貨物、貨款等現實方式進行。電子商務合同的履行大多通過電子網絡的網上支付、網上服務等方式完成。
(二)在線調解方式優勢原因分析
在線調解是“上網”的調解,其運用網絡環境平臺完成調解,與傳統調解運行區別的自身特點:(1)不存在糾紛地域管轄范圍限制。在線調解中糾紛的解決不存在地域解決上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糾紛當事人不會因地區、國家不同妨礙案件管轄錯誤。也不存在因時間與空間的差距帶來糾紛解決成本高的問題;(2)設立主體的民間性質較強。設立主體多為學術單位、商業組織、非營利機構,除一些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創立的最初試驗階段由國家實驗性建立外,政府機構不為設立主體;(3)適用規則制度更加靈活。提供在線調解的機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點的網絡規則,形成了網站徽章、信任標記、商業行為規范等業界自律機制。
國內電子商務合同在線調解發展尚處起步階段,機構較少,現有機構運行中面臨的法律方面問題較為突出。
(一)在線調解缺乏規制
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調解適用的規則及第三方中立者缺乏規制兩方面。調解中,應當對當事人自行選擇的程序規定一個最低的限制,以防止糾紛解決資源的濫用;作為在線調解中的中立第三人,防止其自由裁量權的過大及有失公平的行為出現,以確保其成為真正中立的第三方,作出公正的判斷和決定解決糾紛。
(二)在線調解協議履行困難
在線調解協議執行難問題是在線調解的一大劣勢。經過在線調解雙方和中立第三人的努力,在線調解的效果通過調解協議體現出來,如果在線調解協議不能順利履行,促使調解結果形成的人財力都會付諸東流,進一步導致當事人對在線調解的信任降低,不利于在線調解機構的良性發展與爭議的解決。
(三)在線調解的結果與證據再應用效力的不明確
在線調解雙方出于不同請求,難以避免當事人對處理結果不滿意,選擇另行起訴時,法院應當如何認定原本處理的結果和應用過證據的效力。在線調解并沒有糾紛解決終局性質。必然存在著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性應用,現行法對于在線調解與糾紛解決的其他方式之間缺少相互銜接內容的規定,使得在線調解程序的結果與證據的再應用缺少法律依據。
(四)在線調解機構設立的合法性問題
這一問題體現在兩方面:主持在線調解的機構應當依法設立;其活動規則應當在法律的規范下進行。一般認為,在線調解機構應該在“法律的庇蔭”下進行,作為中立第三人身份的在線糾紛解決網站的的設立需要哪些資格標準,資格標準應該具體如何制定,確定標準的原則與依據是哪些及在線調解機構內部調解規則合法性問題存在空白規定,需要增加法律依據。
(一)以政府為主導取代以私人為主導性質的在線調解機構
盡管對于國家和政府是否應該介于在線調解機構,介入程度及如何介于存在爭議。認為政府不宜介入在線調解的原因是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政府僅在在線調解發展的早期對其予以扶持,在其發展成熟以后淡出在線調解市場,以保證在線調解的獨立運行。筆者認為,現階段我國在線調解機構發展不成熟,法律對相關運行缺乏系統規制,政府介入的力度和程度有必要增加。隨著政府對在線調解機構自律機制的培養,在線調解機構獲得社會的逐步認同,政府可以逐步減少介入的程度。
(二)運行規則的創新與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保證可執行性
為保證在線調解的可執行,以倍受學者關注的美國Ebay實驗項目為例,Ebay規則主要是通過“評估反饋機制(feedback rating system)”和“逐出”網站機制實現,如果商家拒絕參加在線調解或拒絕履行調解協議,則該商家的商譽及在網站上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同時,我國2010年的《人民調解法》及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先后確認和認可了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增設調解協議確認程序這一特別程序,增強調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因此,我國可以嘗試運用網站自治規則懲罰機制與在線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兩種措施,保證在線調解協議的可執行性。
(三)增加對在線調解者及在線調解機構的認證
對在線調解網站認證主要借鑒“日本國對ODR網站的認證制度”。需省級司法行政部門對在線調解資格予以強制認證。同時,認證的內容應包括:設立在線調解網站的主體資格,網站從業人員的資格,網站的收費標準,網站出現欺詐違約及侵權問題的應對措施等方面。
(四)建立配套信用標識保障機制
“法制體系有事后解決的作用,而信用體系卻往往能達到事前預防”。在線調解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需要信用體系發揮作用。
首先,建立統一的信譽標志。通過參考信譽標志,為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提供了安全閥,有助于消費者評判企業的可靠性,從而選擇自己信任的企業進行電子商務活動;其次,完善交易者反饋機制和保證機制。交易者反饋機制是指在同一個交易場合的當事人可以相互評價交易相對人的產品、服務,并使得這種評價信息共享,以供以后的交易雙方參考的機制。保證機制主要包括退款、退貨機制,在商品或服務不合格時消費者可以要求退款或退貨。保證機制不僅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權益,也督促商家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減少交易糾紛的產生,提升在線調解機制及其配套制度的信用體系;最后,對在線調解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增加限制性規定。現階段我國在線調解平臺發展不成熟,可以嘗試由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成立在線調解員儲備庫,明確在線調解員的資格條件,并組織在線調解員接受培訓,定期考核,培養一批合格的在線調解員,為在線調解機構輸送人才。
綜上所述,解決國內在線調解發展面臨的法律問題,需對在線調解機構主體的設立、內部調解規則的制定、調解人員的遴選、配套信用制度的保障等方面增加法律上的約束與規制。運用“懲罰機制”及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保障調解結果的有力執行,期望以上措施對在線調解的發展起到實踐性作用。
[1]趙秋雁.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國際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鐘麗.在線調解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法學論壇,2002(1).
[3]肖永平,謝新勝.ODR:解決電子商務爭議的新模式[J].中國法學,2003(6).
D923;D925.7
A
2095-4379-(2016)22-0194-02
李鑫(1990-),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2014級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