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剛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
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精神損害法益侵害之淺析
柳志剛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750021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中的精神損害是保障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一項權利,此項權利的設立與實施將是我國司法進程的關鍵環節。雖然精神損害請求權在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及民事訴訟制度是一項空白,但是通過我國法治建設的日趨成熟,立法技術的不斷增強,司法實踐的深入研究,人權制度的不斷完善,法制建設的逐步推進,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將會得到立法者的重視,精神損害法益也會得到應有的保護。
精神損害賠償;人權保障;立法技術;法治建設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是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代表的核心利益是對我國人權保障的價值追求,這項程序是對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綜合運用的結合體,也對法官的審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1]。黨中央的會議精神也是對我國人權保障制度提出了要求,完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也將是我國立法道路所應追求的目標價值。
(一)立法層面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第二次修正,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24日公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雖然相關的條款對先前的法律進行了一定的修訂,但是在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在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上依然沒有列進法律的范圍之內,只是在司法解釋的層面上解釋精神損害的賠償法院不予受理[2],立法機關對《刑事訴訟法》新一次的修改的依然沒有得到人們預期的改進,也無形中對受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在實體與程序中的剝奪。
立法制度的缺陷直接影響了對人權的保障,剝奪了被害人的相關利益,在現今法治被國家高度重視的情況下,我國立法機關應當借鑒國際上對被害人保障的法律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并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積極采取立法的各種措施,大力保護社會主體的各項人身、財產、民主、政治和經濟權利。要落實人權保障的國家價值觀,需要建立有效、統一和權威的國家人權保障體系,因為“保障人權首要的和主要的義務主體是國家,實現人權的根本在于構建一套完善的國家人權保障制度”。[3]刑事訴訟程序中,人權受到尊重和保護的程度是判斷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4]民法的立法角度及在相關的訴訟程序上是支持由民事侵權行為引起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而刑法及刑事訴訟法卻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了其適用的范圍之內,這就引起民法與刑法法律適用不一致,程序法與實體法相互矛盾的尷尬局面。
(二)司法實踐操作的制約
1.庭審中出現的阻礙正常審理程序
由于精神損害賠償在刑訴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得不到救濟,這就為審判的過程到來了很大的“隱患”,許多案件的受害人不理解法律的規定,造成法律程序一定的阻礙,尤為突出的是侵犯人身權利的案件,被害人的死亡及重傷,給近親屬帶來了悲痛的心情及沉重的心理負擔,在審判的過程中,家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法庭上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使得案件難以進行,出現這種情況,審判長不得不宣布中止庭審程序,延期審理。這種在實踐中時有發生的情況也阻礙了庭審程序的正常進行,為我國法治進程帶來了一定的尷尬處境。
彌補刑事訴訟法的缺陷,將精神損害賠償延伸至民事訴訟法規范內。刑事訴訟法未能給被害人帶來司法救濟情形下,為保障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權利能得到合法合理的救濟,民事訴訟應該為受害人及其近親屬開辟綠色途徑,為被害人在訴訟中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提供程序保障。合理設計相關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應用程序是民事訴訟法承擔的一項責任,這也為今后法院減少訴累,減輕信訪案件的壓力,緩解法官在審判工作之外所帶來的心理負擔。
陳瑞華在《刑事訴訟法的中國模式》中指出:“我們需要從對‘書本法律’的迷戀,轉向‘社會中的法律’的高度重視,將法律程序的實施問題視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社會、科學的視角,經過觀察思考與研究,運用一套科學的方法提出一些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概念和理論”,[5]這也為我國的立法者和法務實踐者提供了理論上的思考,今后我國在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的立法設計上應當與時俱進,與國際相關對人權保障的規范接壤,融合到新的世界司法秩序當中,為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提供法律保障。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二款.
[3]戴瑞君.聯合國人權條約機構體系的加強進程[J].環球法律評論,2013(6).
[4]王志亮.刑法學研宄[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346.
[5]陳瑞華.刑事訴訟法的中國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D925.2
A
2095-4379-(2016)21-0218-01
柳志剛(1983-),男,寧夏人,寧夏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