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我國庭前調解制度缺陷的完善
李建軍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庭前調解是近年來司法改革的亮點,作為訴訟法不可或缺的制度,其本身應當符合公正、效率、效益的價值。當前我國庭前調解制度面臨法院與法官威信不高,當事人對調解的不信任等問題,本文針對庭前調解制度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合理對策,以加快健全調解激勵機制,提高法院司法能力,完善庭前調解制度。
調解;庭前調解;激勵機制
庭前調解作為立案與庭審的銜接程序,對于緩解社會的矛盾,構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消弱職權主義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當事人主義下優勢。因此,庭前調解制度有著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但在調解過程中,法官不能樹立威信,當事人對于調解的不信賴;當事人誠信觀念差,利用訴訟拖時間,惡意逃避債務;案件權利人做出讓步后,當事人反悔,拒不履行和解協議;一些國有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訴訟主體調解難度大等問題突出。我國的調解工作尤其是庭前調解工作既面臨著挑戰,也面臨著機遇。針對上述庭前調解制度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解決:
(一)建議取消當事人的反悔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受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調解協議經法院審核后,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和捺印生效,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捺印之日發生法律效力。筆者認為對于簡易程序的中規定的調解協議,也應適用于普通程序,當然同樣適用于庭前調解程序。同時,在調解書的送達方式上,我們可以使用當場制作并送達的方式來解決調解書的效力問題。
(二)用合理的方式傳喚當事人
開庭前,依據案件的情況,對調解可能性比較大的案件分類處理,打電話了解案件情況,當事人對調解的意向等內容。除了用電話傳喚、口頭傳喚方式,筆者更贊同用票據傳喚的方式,這是為了增加法官對于庭前調解的重視度,讓百姓提高對于庭前調解的重視,對于庭前調解過程中,無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可以按照撤訴或缺席判決處理。另外在送達的時候,應當對送達員進行一定的培訓,增加送達環節對當事人調解意向的了解,加強送達員與法官的溝通。
(三)庭前調解法官的配置以及培訓
疑難案件與新型案件的不斷增加,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司法改革不斷深入,使本已經復雜的調解環境面臨著新的挑戰。司法公正程序要求較高,人力資源相對問題,但是物質資源落后,使得法官的辦案壓力增大,本應該相對輕松的環境下進行調解的案件,由于時間的緊張調解。外加上法官的年輕化,社會經驗不足,調解技巧欠缺,調解人員的欠缺可見一斑。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經驗不足,調解技巧欠缺的法官進行培訓。通過法院內部之間的交流,法院外之間的交流,使得各院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同學習。
(四)庭前調解程序與庭審程序的銜接
庭前調解與庭審的程序的鏈接過密,會使庭審法官造成庭前預斷;聯系疏遠,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增加當事人與法院的訴訟成本。基于此筆者贊同制作“庭前詢問記錄”“證據交換筆錄”“庭前調解說明”等文書,對于庭前調解情況進行說明。庭前調解筆錄主要是對當事人糾紛事實及理由的陳述,證據交換筆錄是證據復雜適用簡易糾紛的案件,以及案件爭議的焦點,上方當事人之間質證筆錄;庭前調解說明是庭前調解法官對于當事人之間爭議的焦點歸納總結。這三者文書可以呈現庭審法官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對于庭審起到了輔助作用。
(五)建立合理的調解激勵措施
要充分發揮訴訟調節功能,使庭前調解制度的功能落到實處,不僅需要有科學的合理的調解程序,而且需要相應的激勵保障措施。但是現有法律制度中,促使法院組織調解、律師推進調解、當事人達成調解的激勵措施并不多,很多停留在調解制度本身固有的特點上,如程序靈活,快捷便利,不傷和氣等。然而通過調解結案的省下司法資源,現行制度并沒有充分的利用。在民訴中,只有一項對于經濟激勵是撤訴;如果調解后一方同意撤訴,可以實現案件受理費用減半收取;而調解結案的,訴訟費減少的任何經濟利益不能被減少。
轉型期的中國司法承載著糾紛增長的巨大壓力,如何應對這種壓力,實現公正高效,效益的訴訟價值?這就需要司法機構、司法人員、司法程序和管理體制諸方面都發揮相應作用。筆者認為庭前調解作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減少日益增長的民事糾紛案件,完善糾紛解決機制。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解決糾紛的需要,健全包括審前調解在內的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以司法權威保障非訴訟糾紛解決的公平正義、效率效益,并在糾紛解決過程中雙重注重當事人主義與法官職權主義契合,注重當事人合意和法律規則的契合。
[1]曾令健.邁向集約型司法的民事庭前調解[J].安徽大學學報,2013(7).
[2]陳琦華,包蕾.“調解優先”理念在法院的實踐—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庭前調解制度為視角[J].司法,2010(5).
[3]翁婷.民事庭前準備程序的制度化構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江偉.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D926.2
A
2095-4379-(2016)21-0222-01
李建軍(1990-),男,漢族,河南淮濱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