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
淺談我國未成年人案件社會調查制度
王鵬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我國較早就開始進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工作的實踐探索,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吸收了既往法學理論成果及司法實務經驗,在立法層面上設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在實務操作層面,立法只是對社會調查主體、程序、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原則性的規定,實踐中制度運行仍面臨制度適用率不高,調查方式主觀性較強,調查制度適用不平等,社會調查報告法律地位不明確,調查報告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等問題。本文對我國未成年人社會調查制度在實踐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建議。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
(一)未成年人案件社會調查制度內涵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也被稱為未成年人人格調查制度或未成年人審前調查制度,是指法院進行司法判決之前對該未成年人相關的一些內容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其自身狀況、家庭背景、犯罪原因與環境等,通過專業的人員去了解分析,并對該未成年人的社會危害性評價估量,最后將這些內容以報告的形式遞交法院,作為法院確定該未成年人應當受到哪種刑罰的參照標準。社會調查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法院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較為適合的量刑,也是具有相應的科學依據,更加有利于完成法律層次的刑罰目的,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少年形式司法中使用該制度。
(二)未成年被告人判前社會調查制度價值功能
1.有助于實現刑罰個別化
在每一個具體的刑事案件中,生活環境,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社會表現,以及每一個未成年人的其他犯罪動機并不一致,只有通過仔細和徹底的社會調查,確定上述各種因素,從而充分了解未成年被告人,從而能夠以廣泛的視角審視區別不同的犯罪人格,通過刑法個別化原則的指引,幫助法官選擇最有針對性的措施,定罪量刑準確,從而最終實現個別預防功能。
2.有助于犯罪未成年人的再社會化
使未成年承受犯罪后果并不是懲罰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從而能夠防止其以后再犯。
3.有助于實現刑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對未成年犯罪人而言,在嚴厲處罰的同時,還要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積極地進行社會矯正。在司法實踐中實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就必須對未成年犯罪人做社會調查,全面了解,綜合考察,才能實現寬嚴分明,寬嚴有度。
(一)社會調查內容不清
社會調查內容應當圍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相關的社會情況展開,過于寬泛,有侵犯未成年人隱私之嫌;過于狹窄,無法成為司法機關辦案的參考。就調查報告的形式來看,有的是法院設計好的表格,內含調查的各種項目。有的則根據調查材料,總結撰寫為文字報告,有的還只收集調查材料不出具調查報告。部分調查報告根本不是通過社會調查得出來的,欠缺深刻性,不能反映未成年被告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人身危險性和重塑的可能性,更不能為法院準確的定罪量刑提供幫助。
(二)社會調查結論格式化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會調查制度的價值在于對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進行準確全面的評價,從而為法院的量刑作為參考,以決定對其做出適當的處罰。這就要求社會調查能夠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這種客觀公正的評價必須建立在調查結論的多元化基礎之上,也就是說要求存在多種可能的結論,而不是對每個未成年被告的調查都能得到相同的調查結論。而目前社會調查員在撰寫的調查報告中幾乎都能得到減輕或從輕處罰的結論。但是,由于每個未成年罪犯其犯罪手段、犯罪動機、犯罪成因、以及犯罪后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不可能每個人都會有酌定減輕或從輕的情節。例如,某調查員在對一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展開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得知該犯罪嫌疑人根本沒有認罪的態度,也沒有懺悔的表示,然而其在提交法庭的調查報告中依然說該被告認罪態度良好,建議法庭從輕判決。
法定刑與自由裁量性共同作用著司法活動的各個階段。目前,在我國法律的范圍內,社會調查報告不能作為證據直接使用,與案件的判定沒有關系,但是,司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性為卻與該調查報告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是因為社會調查報告主要是對犯罪嫌疑人的個人生長歷程、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素質等進行仔細調查分析,以報告的形式提交給法院,法院進行自由裁量時會對這份調查報告進行仔細分析,也保障了法律中自由裁量權公正性、合理性。所以,作者應當把社會調查報告納入保障法律自由裁量權公正性參考標準。
同時,對于一個違法犯罪嫌疑人,可能存在多份社會調查報告,而結論可能截然相反。所以,法院最終參考的社會調查報告必須有質證與認證的過程。原被告都可以對提交的社會調查報告內容進行提問、辯述,對報告存在的不足之處,申請進行再次調查。調查報告內容可以涉及到許多方面,則是越多越好,越詳細越好,這樣的調查報告才最可能接近事實。如果社會調查涉及的面不夠廣,控辯雙方有權要求補充社會調查。
[1]楊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會調查制度的運用[J].河北法學,2008(1).
[2]吳燕,吳翎翎.未成年人品格證據若干問題初探[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5).
[3]汪貽飛.論社會調查報告對我國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鑒[J].現代法學,2010(1).
D925.2
A
2095-4379-(2016)21-0227-01
王鵬(1991-),男,江蘇沭陽人,揚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