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芳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論關聯交易中的法律問題
杜曉芳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關聯交易的本質是控制性或重大影響性,適當的關聯交易是有利的,而過度的、非公允的關聯交易則會損害公司利益以及中小股東的利益。為了引導關聯交易走向適當化與公允化,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關聯交易的認定、信息披露,關聯人的舉證責任、賠償責任等制度建議。
關聯交易;控制;非公允性;法律監管
關聯交易是具有關聯關系的經濟主體——關聯方與企業之間進行的具有資源或者財產轉移的交易,即體現出關聯方對另一方的控制或者重大影響。
縱觀各國,對于“控制”或“重大影響”均有不同闡釋。例如,《紐約州公司法》第191條(8)規定:“控制是指那些直接或者間接擁有引導或者指示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發展策略的權利,而不論其手段是通過股權、合同控制、或者其他方法”。《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第203條(C)中規定:“控制是指直接或者間接有權指導或促成某人的管理與權謀的指導,無論是通過有投票權股票的所有權、契約或其他方式取得該權利”。《澳大利亞公司法》第259條規定:“當一家公司有能力決定這家企業的財政和經營政策的決策結果,則這家公司控制了一個企業。公司這種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其實際運用的影響力”。[1]
綜上所述,“控制”包括資本控制、股權控制、實際控制人的控制,以及基于其他法律關系形成的控制,這已成為對關聯關系進行法律界定的立法主流。
(一)基本法缺乏對關聯交易相關事項的法律界定
當前,我國對關聯交易的法律監管存在漏洞,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缺乏對關聯交易相關事宜的法律界定,尤其是《公司法》、《證券法》等基本法對關聯交易的重視不足,對關聯交易均未做專章規定,導致關聯交易的相關事項規定的不明確、不具體。首先,《公司法》僅僅強調了關聯交易的本質,即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性和重大影響性,但是對關聯交易的范圍、認定規則以及關聯交易公允性的認定標準等均未做具體規定。其次,《證券法》僅涉及關聯方的信息披露義務,且設計過于簡單,僅規定了事后信息披露責任,使得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延滯,為關聯方利用法律法規的漏洞進行非公允性關聯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操縱機會。[2]
(二)關聯交易的訴訟救濟不具備可操作性
目前,我國對非公允性關聯交易中的受害主體的保護尚缺乏完善的訴訟救濟制度。首先,缺失明確的關聯方認定規則和關聯交易公平性判定標準,使得在訴訟中確定是否是關聯交易、是否有失公允性存在困難,因而阻礙了中小股東或者其他被控制企業通過訴訟方式維權的渠道。其次,即使中小股東或者其他被控企業通過司法維權,也很難勝訴,主要是由于其處于被控地位,相關財務信息均被關聯方控制,因而取證、舉證困難,勝訴的可能性不大。
(一)設立完善的關聯交易認定規則及公允性判斷標準
要想實現對關聯交易的有效監管,首先,要將關聯交易的相關法律概念界定清晰,明確其本質,同時明確關聯方的法定范圍,這是對關聯交易進行法律監管的前提。其次,還必須有關聯交易具體的認定規則,這是關聯交易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掌握了關聯交易的本質和形式,實務中,關聯交易的披露才能更充分、準確。再次,關聯交易的公允性判斷標準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將其明確和細化,非公允性關聯交易的法律監管才能得到落實。
(二)建立全面、統一的關聯交易法律監管體系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公司法》和《證券法》處于基本法的法律地位,基本法的內容決定了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法律規范內容的合法性以及完整性。基本法不全面,各部門規章無統一的領導就會發生各自規定、相互矛盾的狀況。在關聯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經濟形勢下,要對《公司法》和《證券法》中關于關聯交易的內容進行完善,全面化、系統化地規定關聯交易的相關內容,如對關聯交易的概念、范圍、認定規則及公允性的判定標準進行補充規定,強化交易主體的誠信義務,同時還要在基本法中對關聯交易的披露范圍進行擴大化規定,以此來遏制泛濫的非公允性關聯交易。依據我國法律等級規則,下位法不得違反上位法,否則無效,因此,從另一個方面也體現了對基本法內容完善的重要性。只有在規定明確的上位法的有機指導下,下位法才能相互配合,只有形成體系化的法律監管制度,才能對非公允性關聯交易進行有效監管。
(三)明確非公允性關聯交易的舉證責任和賠償標準
為了加強關聯交易訴訟維權的可操作性,更好的維護關聯交易受害方的利益,首先,筆者建議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當關聯交易受害方通過“債權人代位訟訴”或者“股東代表訴訟”維權時,由被告自證未出現《公司法》規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各項情形,否則則推定為控制權人濫用控制權進行了非公允性關聯交易,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以此減輕處于弱勢地位的被控制企業或個人的舉證不能的困境。其次,談及賠償就要涉及賠償標準問題,當前我國對于賠償標準并無科學的具體的規定,使得賠償標準混亂,公司利益、中小股東利益、債權人利益不能得到公平保障。當前我國采取的是第三人替代和專業人員評估審計原則,筆者建議不僅要規定相應的判斷標準,還要明確、細化使用不同標準的條件,可采用要件主義方式列明。
[1]趙旭東主編.境外公司法專題概覽[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夏雪.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法制演變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
D912.29
A
2095-4379-(2016)21-0236-01
杜曉芳(1991-),女,漢族,遼寧義縣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