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華
〔杭州市農業技術學校,浙江杭州310022〕
我國棉花產業的增長對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
■ 王春華
〔杭州市農業技術學校,浙江杭州310022〕
棉花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道路上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和絕對不能小覷的位置,棉花作為我國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僅滿足了全國各地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溫飽生活,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經濟狀況,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也拉動了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和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一直處于較為緩慢的階段,國家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的生活與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將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了輕工業的方向上。1998年我國開始實施棉花流通制度改革,從此之后我國的棉花產業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也具備了一定經濟實質作用,這樣的經濟轉變形式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強勁的發展勢頭。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2001年國家相關部門又相繼出臺了對于深化棉花流通制度改革的建議,并得到了經濟學家與農作物學者的認可,為此,棉花產業又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模式。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棉花產業的發展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棉花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具規模并具有一定的基礎。在這種經濟大背景的發展下,棉花種植的生產也在不斷的增長,使得種植棉花的農民收入平穩增長,我國也毋庸置疑地站在了世界棉花生產大國、消費國和生產國的位置上面。
我國棉花產業市場化的不斷崛起和形成,使得競爭激烈、形式多樣的市場格局初步建立,價格方式的形成和發展也初具規模,棉花產業進入到一個發展十分迅速的階段。同時,發展的對立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出現了棉花品種復雜多樣、質量不高、企業規模過低、數量少、質量差等一系列問題。
(一)棉花生產狀況跌宕起伏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于很多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也從最初的滿足生活使用上升到更高的層次。這段時間,棉花的生產出現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幾年之間棉花價格的大起大落,加之國家的政策、制度和自然災害等大量的經濟環境因素,使得棉花種植面積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下,產量也是大幅度起伏波動。自2008年以來,新疆地區作為我國主要的棉產區對產業結構進行了全新的調整,致力于在五年時間內將棉花種植面積壓縮至133萬km2,這種經濟大形式的轉變使得棉花的產量逐漸減少,同時,除了新疆之外其他省份的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不斷減少。最近幾年,國家不斷對糧食進行補貼,用低價回收政策保護糧農的利益,這就使得糧棉收益的差距不斷擴大,極大地破壞了棉花種植農民的積極性。
(二)棉花產業狀況不穩定對于經濟的影響
在棉花產業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我國的紡織業也在此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人們對棉花的需求越來越多,最近幾年我國棉花供不應求的情況逐年增加,棉花產業發展現狀與政策大相徑庭,需要大量的棉花滿足國內迫切的需求。而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改變了我國紡織業的發展狀況,紡織業出現大幅度的損失,使得很多紡織廠被迫停產,農民的生活和經濟出現了低潮。
(一)棉花產業質量提高的同時也加快了經濟市場的進步
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在一定層面上反映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狀況。棉花種植產業不斷進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使得棉花質量有了很大的改觀。棉花產業發展得越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將經營方向轉移至此,越來越多的棉花種植品種頻繁地出現在市場上,難免會出現一定的質量問題,導致品種相同的棉花質量發生變化,更有甚者惡意出產質量低廉的棉花種子。
這一系列負面影響都會導致經濟效益一落千丈,棉花企業資金出現問題而不會合理地使用規避方式,因為我國大部分棉花企業都需要依靠國家和政府出臺具有政策性的措施才能扭轉經濟的逆向運轉,一旦失去了這些資金的支持,大部分的棉花企業都將無法生存。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絕大多數涉足棉花企業的人群都只是單純地為了賺錢,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在棉花產業發生變化和危機時不能第一時間加以解決和規劃,因此,便不能有效地使用貸款方式對經營風險加以合理規劃。
從經濟貿易學角度上講,商品交易要從安全性、發展性和市場性幾方面考慮。對棉花種植企業加以期貨功能是為了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合理運行,也能夠使得相應企業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這樣一來,不僅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保障了企業的利益,使其可以不具任何后顧之憂地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二)棉花市場的不斷崛起對經濟貿易的積極影響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面臨過一定的經濟風險。1998年棉花產業流通制度的實施使棉花市場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處于傳統務工的農民都將生產重心轉移至棉花種植中,我國的棉花經營主體結構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這種情況的出現使棉花市場在正確方向的發展道路上也出現了一定的誤區。
隨著棉花產業市場的擴大,我國的經濟貿易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很多棉花加工企業為了謀取暴利不惜犧牲職業道德濫用產品對棉花進行不正當的加工,使得后期加工、制作方面出現一定的缺陷,出現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也嚴重擾亂了其產業的流通狀態和市場規則。
(三)棉花產業健康發展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只有保證棉花產業健康、穩定,才能對棉花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棉花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因此,對我國的棉農和以棉花經營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群體有重要的關系。我國的棉花產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發展,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如何保證棉花產業健康發展不僅是棉農應該重視的問題,更是國家經濟等相關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1.從棉花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
將棉花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將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棉花發展的基礎,二者結合,由此展開對棉花產業的持續經濟發展加以分析。可以將我國近年來的棉花產業發展歷程進行總結,并根據各方面的經驗汲取相應的有效點將棉花產業中的各點兼顧起來,確定棉花產業在經濟貿易發展中的地位,不斷創建新型的棉花產業項目結構,致力于打造棉花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通過這樣的措施將棉花產業經濟發展上升到一定層次并不斷進行深化、改造,由此才可以迅速加快實現經濟結構的發展。
2.棉花產業發展促進產業集聚。
通過對棉花產業的發展和集聚,可以與部分企業創建長遠的經濟合作,將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擴展開來,幫助政府和相關機構通過對龍頭企業的合并、重組等方式展開新型的合作,不斷拓展規模、壯大實力,充實其能力和實力,并成為棉花產業發展強有力的中堅力量。這樣的經濟發展形式可以整合所有環節的資源,也就是將最具優勢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強有力的棉花產業結構鏈,加大棉花產業的競爭力,推動不同產業的集聚和發展,這樣一來就能夠更好、更快地保證質量,加快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多產業的結合和升級。
3.跨區域合作,擴大經濟發展規模。
棉花產業不斷得到發展,創建優良的口碑,不斷擴大與相應專業的機構合作,將發展的視角拓展至國外的結構上,積極引進并學習國外棉花產業的種植經驗,將棉花專業合作機構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棉花產業鏈等各個環節提供一定的利益合作,將生產、銷售、供給作為一條專業的發展線路,保證棉花企業獲得雙贏。
市場經濟改革形式的加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多種形式的棉花合作社也活躍在市場發展中,并能促進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和引導,與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前進,將棉花產業鏈上的利益關系明確結合起來,使每個環節都得到相對積極的發展。與此同時,可以利用棉花產業經濟市場將相應的經濟風險規劃好,使得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保障。
(四)棉花種植產業作為期貨市場存在的意義
國外很多先進國家棉花企業經營者都已經將棉花期貨市場作為經濟規避的主要方式之一。二者的結合既保證經營策略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又壯大了企業的發展。也就是說,棉花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不僅需要單純的種植,還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加以考慮,利用可以發展的經濟平臺獲得更高的價值和利潤,使棉花種植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是建設新型經濟產業結構的方向之一。
棉花種植產業的增長是當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只有保證其產業始終以健康、穩定、持續的態勢發展,才能實現經濟貿易的順暢發展。綜上所述,現代農業發展不僅需要專業的技術,還需要一定的科研團隊力量,也就是說,科技創新作為棉花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有一定的價值和實際意義的。
棉花作為我國的主要戰略資源,在農業經濟格局的發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為此,棉花種植產業的發展和擴大對于經濟貿易的發展有著相同的積極作用,其位置是不可動搖的。隨著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應改進原有的經濟發展運作模式和管理。由于棉花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拓展企業在市場中的成本價值,而且在效率、服務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優勢,因此,棉花種植產業的平穩、健康發展是目前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