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峰 王耀欽 王音默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多層次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的構建*
周青峰王耀欽王音默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監獄押犯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重刑犯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重刑犯罪行重,服刑時間長,主觀惡性大,改造困難,其監管和改造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監獄監管工作。本文旨在研究重刑犯在服刑改造中的心理特征、變化規律及其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罪行、不同刑種、不同人格特點以及不同服刑改造階段的罪犯,構建一個多層次的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以期提高重刑犯的矯正實效,降低重新犯罪率。
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
(一)重刑犯的概念
我國刑法根據犯罪事實、犯罪性質、犯罪情節和社會危害性的不同,對不同的罪犯科處不同的刑罰,具體規定了五種主刑和三種附加刑。①不同的學者對重刑犯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本文從犯罪人自身、社會影響和刑法規范的角度對重刑犯的概念進行界定:重刑犯是指由于主觀惡性大,社會危害性嚴重,而依法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
(二)重刑犯的特征
1.刑期特征
從重刑犯的概念可以看出,重刑犯的刑期主要包括三類: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因此,從刑期上來看,重刑犯的刑期都比較長,需要在監獄內度過漫長的監禁生活。
2.犯因性需求特征
犯因性需要這一概念國內外學者對其理解不太一致。②本文認為犯因性需要是犯罪人所具有的引起犯罪行為的需要。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犯因性需要也是由多種具體需要組成而成的系統,是對人的正常需要的一種歪曲,是一種不合理的需要。
重刑犯往往具有較強的反社會性,他們對社會持有敵意,帶有強烈的人身攻擊性,具有追求刺激的傾向,不能延遲滿足需要,一旦產生某種歪曲的需要,便要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行為異常沖動,具有冒險性,甚至為了滿足自身犯因性需要而不惜剝奪他人生命。
3.心理特征
(1)常態心理、犯罪心理和刑罰心理。罪犯在服刑過程中,不同時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樣的。大體來看,罪犯心理一般包括常態心理、犯罪心理和刑罰心理。常態心理是指罪犯作為人所具有的一般心理特征,如正常人所具有的需要、情感、自尊心等。犯罪心理是指促使罪犯準備和實施犯罪的一系列心理現象的總和,是促使罪犯實施犯罪的內在原因,包括過分的物欲和情欲、變態心理和好逸惡勞等。刑罰心理是指罪犯對刑罰的心理預期和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刑罰帶來的痛苦感、焦慮和恐懼感等。重刑犯相比較其他罪犯而言,犯罪心理較強,而刑罰感知較弱,更加容易從事嚴重犯罪。
(2)服刑初期心理特征、服刑中期心理特征和服刑后期心理特征。重刑犯的犯罪類型一般都比較嚴重,社會危害性大,社會影響惡劣,服刑初期,他們大多會反省自我,進行懺悔,認識到其行為給被害人及社會造成了重大傷害,對于一些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他們往往還會慶幸沒有被執行死刑。待重刑犯服刑二年以后,往往開始變得煩躁不安,一些重刑犯難以忍受監禁生活,實踐中,大量越獄事件都是在罪犯服刑二年左右開始實施的。隨著服刑時間的延續,重刑犯服刑多年以后,對監獄環境往往都非常熟悉,對監禁生活變得麻木。服刑后期,一般為罪犯刑滿釋放前兩年,重刑犯開始表現出自我放縱,他們往往覺得馬上就要出獄了,對監獄干警也無所顧忌,開始變得不服管教,甚至公然對抗管教。
(一)罪犯心理矯治
1.概念
罪犯心理矯治是從外國引入我國的一個概念,是指為了使罪犯能夠在服刑期間適應監獄環境,認真服刑改造,出獄后不致重新犯罪,而系統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技術糾正罪犯認知偏差,矯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完善罪犯人格結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③
2.意義
(1)對實現罪犯再社會化的意義。罪犯心理矯治能夠疏解罪犯的不良情緒,改變罪犯的錯誤認知,矯正其不良行為習慣,逐漸完善其人格,有助于其認真接受教育改造。對罪犯進行心理矯治一方面使得罪犯在出獄以后不致重新犯罪,有效預防和控制犯罪,另一方面,有助于罪犯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積極融入社會,順利實現再社會化。
(2)對促進監獄工作成效的意義。罪犯心理矯治可以提高我國罪犯改造質量,促進罪犯改造工作的科學化,有助于監獄及時了解罪犯心理變化,疏導罪犯負面情緒,及時發現并分析犯情,從而維護監獄安全,促進文明和諧監獄的建設。
(二)重刑犯分層心理矯治
罪犯交叉感染和縱深感染一直是監獄罪犯矯正工作最為頭疼的難題,重刑犯服刑時間比較長,受監獄化影響嚴重,極易發生交叉感染和縱深感染。為了避免重刑犯之間相互影響,重刑犯的分類管理顯得尤為必要。與此同時,重刑犯的心理矯治必須考慮到重刑犯自身的特殊情況,對其進行分層心理矯治,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提高矯治實效。
重刑犯分層心理矯治,是指結合重刑犯的自身特點,按照科學的矯治規律,依據不同的標準,針對重刑犯不同服刑時期的心理特點,制定不同的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矯治措施,以提高罪犯心理矯治的實效性,從而達到提高罪犯改造質量,降低重新犯罪率。
(一)國際發展現狀
18世紀隨著犯罪古典學派的興起,逐漸產生了對罪犯進行改造和心理矯治的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罪犯心理矯治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許多國家紛紛對罪犯開展心理矯治工作。英國組織心理學家定期到監獄等矯正機構為罪犯提供心理學服務,美國逐漸出現在監獄內專門從事罪犯心理矯治工作的人員,且數量不斷增加。加拿大聯邦監獄系統的罪犯心理矯治工作已經相當成熟,發展尤為引人注目。加拿大罪犯心理矯治的目標是通過向罪犯提供心理學服務,以幫助其解決精神健康問題和行為障礙,提供的心理學服務類型包括評估、治療干預、危機干預和矯正計劃的制定、提供與評價等。
(二)設想與探索
1.不同罪行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構建
罪行具有實質和形式兩種內涵,從實質上看,罪行分為重罪和輕罪,顯然,重刑犯所犯的罪行基本上為重罪;從形式上看,罪名是罪行的重要表現。重刑犯從罪行上主要包含了暴力型重刑犯、財產型重刑犯、淫欲型重刑犯和信仰型重刑犯。暴力型重刑犯往往具有陰險、殘酷、狠毒等人格特征,他們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情緒的穩定性差,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對其進行心理矯治應該注意培養其情緒的穩定性,通過心理干預、行為干預等措施使其養成遇事冷靜思考的思考方式,逐漸提高其情商。財產型重刑犯具有較強的權力欲望和金錢欲望,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通過正確的途徑獲取權力和金錢。淫欲型重刑犯常具有低層次的性欲,對其進行心理矯治應該培養這類罪犯的羞恥感,提高其對低層次性欲的自制力,另外,還可以引導其從被害人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使其認罪悔過。信仰型重刑犯的信仰主要包括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對于政治信仰型重刑犯應著重培養其對黨、對祖國和對人民熱愛與擁護,對于宗教信仰型罪犯應該讓其明白異端邪教的危害性,使其形成正確的宗教信仰。
2.不同刑期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構建
對于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犯,其獲得自由的希望比較大,對自由的渴望也較為強烈,應教育其通過良好的服刑表現爭取獲得減刑,早日刑滿出獄獲得自由。對于被判處無期徒刑的重刑犯,一方面要引導其認真服刑,另一方面要培養其對音樂、書法等的興趣愛好,有感興趣之事對其遙遙無期的服刑生涯可能是一種較好的排解方式。對于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重刑犯,緩刑考驗期內要引導其認真悔罪改過爭取減為無期徒刑。
3.不同人格特征的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構建
重刑犯在人格方面大多存在反社會人格,沖動控制能力較差,攻擊性較強,常以自我為中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缺乏自我調適能力。不同的重刑犯在人格特征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構建重刑犯的心理矯治模式,首先應當通過人格測驗量表等技術手段對重刑犯的人格特征進行識別,然后,運用心理矯治中人格療法等相關技術和手段,對重刑犯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4.不同服刑階段的重刑犯心理矯治模式構建
重刑犯從整個服刑期間來看,大致包含慶幸懺悔期、焦慮不安期、消極適應期、積極進取期和放肆囂張期。新入監的重刑犯開始反思自我,這一時期應積極教育重刑犯認罪悔罪,改過自新。隨著服刑時間的延長,重刑犯自身原有的人格缺陷和不良習慣逐漸暴露出來,這時要著重培養其積極的興趣愛好,幫助其消除浮躁情緒。消極適應期和焦慮不安期相似,要充分利用文體活動和心理手段等對重刑犯進行教育和改造。積極進取期要引導重刑犯積極學習生活和工作技能,以促進其出獄以后順利回歸社會。放肆囂張期要重視對重刑犯不合理情緒的疏導,嚴格管控其不良行為。
(三)保障機制
1.對監獄干警的新要求
重刑犯的心理矯治工作需要具有專門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矯治技術和手段,因此,監獄干警必須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備專門的心理矯治知識和技能,除此之外,為保障重刑犯心理矯治工作的順利開展,監獄干警還必須認真觀察重刑犯的行為特點和人格特征,了解重刑犯的具體特點,掌握與之溝通的方式,掌握對其進行管控的手段和方式。
2.加強物質設施建設,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重刑犯的心理矯治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要具備相對安靜的專門的心理矯治場所,如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等,需要具備必要的軟件設施、硬件設備等,這些是心理矯治工作有效開展的物質基礎。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對罪犯進行人格測評等相關的心理矯治技術。另外,還要具有充足的時間保障才能夠保障心理矯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有效開展。
[注釋]
①我國刑法中驅逐出境的適用有些特殊,既可以單獨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不能籠統地將其歸入主刑或者附加刑,因此,筆者在此未將其列入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和附加刑中.
②國外“犯因性需要”用得比較多,吳宗憲教授曾對此進行過專門論述.吳宗憲.罪犯改造論——罪犯改造的犯因性差異理論初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62-65.
③吳宗憲編著的<外國罪犯心理矯治>一書中認為,罪犯心理矯治是指“促使罪犯的心理和行為發生積極變化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等活動的總稱”,而柳維在其主編的<罪犯心理矯治>一書中認為罪犯心理矯治是指“運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理論和技術,對罪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糾正其錯誤觀念和不良行為,為其解決心理問題,醫治心理障礙和病態行為,以培養健康心理,重塑健康人格,從而提高其適應生活的能力”.筆者認為,罪犯心理矯治的最終目標是消除罪犯個人缺陷,使其出獄后不致重新犯罪,能夠融入社會,順利實現再社會化,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對罪犯進行干預的活動的總稱即是罪犯心理矯治,這些手段包括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人際關系學等各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罪犯心理矯治的概念實際上是非常寬泛的.
[1]吳宗憲.國外罪犯心理矯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8-14.
[2]吳宗憲.罪犯改造論——罪犯改造的犯因性差異理論初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62-65.
[3]柳維.罪犯心理矯治[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4-5.
[4]馬立驥.罪犯心理與矯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4-20.
[5]張雅鳳.罪犯改造心理學新編[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25-36.
[6]趙緒明.當前重刑犯的特征簡析與管理探討[J].中國司法.2006(9).
[7]劉運福,耿德勤,宋勝尊,徐建.重刑罪犯的人格特征分析[J].法醫學雜志,2009(2).
[8]孔彥格.對發展與完善罪犯心理矯治工作的思考[J].中國司法,2007(2).
[9]張坤.我國罪犯心理矯治研究述評[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1(6).
[10]劉邦惠.重刑犯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4).
[11]方銀匯.重刑犯改造的新情況與心理矯正的新作為[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3).
[12]王品卿,曾天德.重刑犯人格基本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犯罪研究,2014(3).
C913.5
A
2095-4379-(2016)21-0026-03
周青峰(1991-),男,漢族,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罪犯矯正;王耀欽(1990-),女,漢族,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監所管理;王音默(1991-),女,漢族,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監所管理。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研究生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JS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