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勇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
楊寶勇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入,刑事審判方式逐步向“控辯式”轉變,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下,證人出庭作證對于還原案件真相、增強控辯對抗、維護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而言,證人出庭作證率低、證人質證難等問題屢見不鮮,這已經成為嚴重困擾我國刑事司法審判的重要問題。本文剖析了當前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現狀及不足,闡述了完善這一制度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此項制度的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為進一步完善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提供參考。
刑事證人出庭;證人出庭作證;證人出庭制度完善
新刑訴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當前我國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法律作為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其自身所具有的滯后性和延時性特性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價值,新刑訴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強制證人出庭的相關規定仍需完善
關于新法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規定,仍有一些不明之處,需要進一步司法解釋或者相關明確。例如根據第188條的相關規定,怎樣去界定證人出庭作證和的確有不能到庭的客觀原因而做的書面證言的區別以及效力性,法律對此缺乏明確的規定。
(二)證人保護方面仍有不足
從刑事訴訟活動的整體角度來看,新刑訴法對于證人保護部分的規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僅規定了幾類犯罪情況下的保護,能否擴大到所有需要保護的出庭證人。另外對于其中的規定,公檢法三機關在證人保護方面并未有明確的分工和合作,這既容易引起保護空白,也不利于對證人保護的連貫性和有效性。[1]
(三)證人補償機制方面的規定有待細化
新刑訴法在證人補償方面的規定有待細化,在一定情況下很難結合實際去執行。筆者認為在現有司法資源情況之下,賦予出庭證人向司法機關請求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和報酬的權利,補償和報酬的標準應當同當地的消費水平和工資水平相適應,并且有更明確的法律條文進行闡釋,強化其實際應用性能,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體現公平原則,鼓勵證人出庭作證。
高校在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的有效措施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和獎懲機制[5]。這個群體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然而,相當多的高校對他們采取重科研能力,輕人文精神,輕職業道德培養,特別是在各層次的考評和評審條件中,更重視一些具體指標,例如,科研成果的獎勵,發表論文的數量等。個人的工作態度、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被視為可有可無,客觀上造成了價值的誤導。在日常管理中,由于高校管理體制機制的僵化,尚未建立公平公正的獎懲機制。這種情況挫傷了一些責任心強,工作進步的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
(一)最大限度接近事實
證人出庭作證,在法律的威嚴以及庭審客觀嚴肅的環境之下,降低了證言作偽的可能性,這對司法審判人員客觀真實了解案件真相,并做出公正的司法審判很有必要。證人自身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會對案件真實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2],出庭作證能夠反映當時的客觀情形,使庭審順利進行,出庭參與質證,保證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提高了司法審判的公信力,實現司法活動的公平公正。
(二)增強控辯雙方平等對抗
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中倡導的雙方交叉詢問原則強調雙方實質對抗,即給予控辯雙方平等的詢問權,這有利于控辯雙方對證人證言的質證。訴訟活動中證人出庭作證能夠彌補書面證據中的不足,由于被詢問場合、詢問人自身素質等原因,書面證言難免會存在一定的瑕疵,而這種瑕疵很有可能會對案件及其審判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證人當面接受法庭詢問,是維護雙方合法權益,增強雙方對抗,維護司法活動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石。
(三)提高司法審判的透明度
證人出庭作證,通過在法庭上接受詢問和質證,能夠使得庭審程序透明化,盡可能的避免了權錢交易、作偽證等司法審判活動中的陋習,減少了司法過程中的偏差,進而避免暗箱操作,有效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促使司法活動公平公開進行。同時證人出庭能夠提高司法活動的效率,體現司法活動的效率性原則,增強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維護法律的權威和效力。
(四)推進司法審判模式改革
倡導證人出庭作證對于我國公民樹立法律權利義務意識具有深遠意義,公民通過作為證人出庭作證參與司法活動,必然能夠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培育公民意識,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公正司法。同時,保障證人出庭作證也是我國司法機關依法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體現,這有利于我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良性轉變司法審判理念和模式,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化進程。
當前我國證人出庭作證現狀并不樂觀,證人出庭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司法審判模式的良性轉變。因此,借鑒外國先進立法和實踐經驗,充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3]
(一)完善強制出庭措施
強制性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打消證人不愿出庭作證的消極心理,進而盡快明確案件真實情況以提高司法審判效率,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庭作證的例外情形,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刑訴法第188條雖然對于強制出庭有了一定的規定,但是似乎并不十分規范。筆者認為可借鑒國外的立法,通過設立專門法律來健全證人拒不出庭作證的法律責任和制裁措施,以維護司法的權威。英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法庭對應當到庭的證人發出傳票,對拒不到庭者,可以逮捕或以藐視法庭罪給予處罰。[4]美德法等國也都有類似的規定。此外,還應立法明確證人拒不出庭作證的法律責任,在對出庭證人的提供周全保護,和適當經濟補償的前提下,對證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給以處罰。可視其情節應給予相應的經濟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立法上可借鑒國外相關法律增設蔑視法庭罪等新罪名,還要縮減懲戒真空,增加非罪的懲戒措施如:罰款、拘留等,而對于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對拒不出庭、故意作偽證的要依法嚴懲。在當前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尚有待提高的形勢下,對證人強制出庭相關的懲戒措施要視具體情形來判斷,法院在適用強制出庭措施前要證人保護申請的審查,確有必要及時安排相應保護措施,消解出庭證人的顧慮,同時對于強制后仍不出庭的證人要及時予以相應懲戒。
(二)完善證人保護制度
強化證人保護,落實責任是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得以順利貫徹的關鍵點。在刑事案件當中,證人的人身安全可能隨時會受到威脅,若僅有事后責任的追究是遠遠不夠的,證人在需要保護時,隨時可以得到司法機關的救助,才是證人保護制度的應有之義。筆者認為可借鑒英國的做法,成立專門的證人保護機構。如專門機構負責和人員負責在開庭之前為證人設置單獨的等候室,避免受到不當干擾;在證人人身安全存在現實危險時,有專人對證人及其住所給以周全的保護。完善的證人身份保密措施也是必須的,對證人身份的保密可以延至庭審,甚至庭審結束后直至危險的解除。[5]在獲取證人證言時可以采取適當的遮掩手段,通過物理方式遮擋證人樣貌,或通過技術手段在錄制的視頻上添加馬賽克遮擋證人相貌改變證人的聲音,這樣既能保障被告人的對質權,又能保障證人的安全。最后,庭后的保護也是很關鍵的環節,應該針對案件和實際的不同情況采取多樣化的處理。可以仿照國外的實踐,通過更名、易職或是小范圍的遷居,以此讓證人獲得較為長久的保護。證人保護措施的貫徹落實亟待更高層級的配套制度的出臺和有關方面的切實協調配合。
(三)注重保障證人人格權
在證人出庭作證以及各訴訟參與人詢問證人時,應當特別注意對出庭證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以及合法權益的保障,嚴格執行詢問規則,禁止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質問以及誘導式發問,避免出現侵犯證人個人隱私、人格尊嚴的不當言論。法官在庭審中若發現上述情況要及時制止,并提醒相關人員注意。特別是證人是未成年人、刑事被害人、體質異常的人等特殊證人時要尤為注意,可以提醒相關人員向證人發問前要注意言語規范,避免證人因不良的庭審詢問經歷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礙。
(四)強化實際適用
健全證人補償機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證證人的合法權益,進而提高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司法活動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鑒于我國當前司法資源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完善:
1.確立證人申請經濟補償的程序
在司法實踐中明確補償程序,此程序應當簡便易行,申請機關要明確責任,補償費用的計算方法以及救濟程序,都應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的規定,以保障該項權利能夠順利實現。針對不同經濟基礎條件下的證人應當產生對應的不同成本的計算方式。可針對經濟困難的證人采取庭前預支和庭后補償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證人出庭。對于證人因出庭作證后被打擊報復因而遭受人身損害申請補償的權利雖法律未規定,但筆者認為這部分損失可以適當由司法機關承擔,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以便減輕證人的經濟負擔,鼓勵證人出庭作證。
2.建立證人出庭作證的獎勵制度
對出庭的證人進行經濟獎勵在多數國家都有規定,我國刑訴法第63條第二款也規定對有工作單位的證人給予了一定的經濟保障,但是也應當看到,并非所有證人都有固定工作,而且有的證人雖然有工作單位但是其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工作報酬并不能簡單的以工資為論。例如,推銷員等職業的證人,他們的工資報酬往往并非固定,而是計件得薪,其出庭作證期間所受到影響的報酬并不容易一概而論。因而對于這部分證人來說此條法律規定就很容易流于形式,難以保障其自身的權益。筆者認為可以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獎勵的金額可以預期勞動所得為限,以獎勵的方式彌補補償制度中的缺陷,使依法律規定無法獲得補償的證人得到應有的所得。除物質獎勵以外,還可通過精神獎勵的方式鼓勵證人出庭作證,例如頒發優秀市民獎等,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對證人的補償和獎勵機制能夠切合實際,以便更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
[1]史立梅.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改革及其評價[J].山東社會科學,2013(4).
[2]趙潔瓊.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2(8).
[3]王華文.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研究[D].青島大學,2013.
[4]張敏玲.論刑事證人出庭作證[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10(2).
[5]楊木一.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實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D925.2
A
2095-4379-(2016)21-0108-02
楊寶勇(1990-),男,回族,山東德州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