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嚴
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
取得時效在財產法和人身關系法上的適用
趙嚴
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煙臺264005
取得時效可以確定經過訴訟時效后的物權權屬,因不動產、動產、財產性權利本身屬性不同,取得時效設置應區別對待,公示性和期間性是基礎前提條件;不動產占有強調生活所需,動產要求主觀誠信,財產權利中著作權、知識產權等不適用取得時效,票據等可以適用。事實婚姻的合法化,收養人父母身份取得皆為身份關系取得時效的適用。
取得時效;公示性;期間性;主觀誠信;身份占有
取得時效在法律制度史上可找到遺跡,現代民法中也有其立足之地。最大程度促進物盡其用,保護交易安全,被認為是取得時效的價值追求;并將之與現代物權社會化和價值化理論相契合。筆者不反對此論斷,但取得時效打破傳統物權無時效限制,與傳統道德亦存在一定沖突,故取得時效須設定苛刻條件,絕不可選擇絕對社會本位路徑。
取得時效屬于民法物權中的制度,符合民法通行理論,在英美和大陸兩大法系中亦穩固確立。[1]然我國至今尚未確立取得時效制度,探尋該制度在我國的價值意義重大。
(一)取得時效與訴訟時效的銜接
通說認為訴訟時效完成發生勝訴權消滅的法律后果,實體權利不受影響。如債權人在訴訟期間外起訴債務人,債務人可以抗辯債權人勝訴,則該債權成為自然債權,無法獲取實際的利益,而此時法律并不承認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務消滅,使之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取得時效的著眼點在于評價占有人是否取得物權,即具有對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的權利狀態確定的功能。考慮到訴訟時效本為原權利人為司法公共利益作出的犧牲,取得時效應當置于訴訟時效之后,防止對原權利人再次犧牲。故僅在訴訟時效屆滿后,允許債務人因取得時效獲得物的所有權,并肯定隨后發生物的流轉效力。
(二)財產法上取得時效的條件設定
取得時效要求占有人必須公開、持續的自主占有且經過時效屆滿的前提條件,由于占有客體本身的屬性差異,存在具體條件的不同限定。對于登記的動產、不動產為保護原權利人對國家登記機構效力的信賴和公信力不適用取得時效,登記瑕疵、錯誤的除外。同時取得時效只得應用于市場上自由流通物或財產權利。筆者認為為防止取得時效恣意對原權利人侵害應當保證被占有物最大限度公開。
不動產其不可移動的屬性本身對于其他人皆可看見、觸摸,產生一種強力的公示,故不動產占有無需善意,但占有需要一個動機,為生活所需,以防止道德上的機會主義。如占有人自身擁有居住的房產,而為了獲取利益占有他人房屋財產,即使該占有符合取得時效條件也不承認其取得占有房屋所有權。動產的占有可能會出現原權利人正積極追尋該動產而占有人對此卻不知情的困境,且動產占用人無法像不動產占有那樣無需成本即可達到對占有最大限度宣示的效果,故動產占有強調占有人的主觀誠信。取得時效本質是要考量原所有權人失權的善惡,但實踐中缺乏操作性,只能衡量占有人的主觀狀況。主觀誠信要求行為主體無故意侵害他人財產的意識,達到未侵害他人權利的內心確信。判定占有人的主觀誠信需要根據行為發生時的情境分析。如在鬧市區占有某動產,占有人主觀上很難推定其為誠信,因人流較大地區推定原權利人對失權具有惡意較困難,且一般動產本身價值有限,原權利人多數情況下不會對其宣示單獨投入,若能確定該動產被占有之前已經過長時間無人主張權利狀態則可推定占有人主觀誠信;反之在人跡罕至地區,原權利人放棄其權利的可能性較大,如此認可占有人主觀之誠信。對于財產權利較為復雜,筆者認為專利、商標依申請取得,著作權自作品完成時取得的特性不適用取得時效,該類權利取得帶著明顯的身份性,為創造者專屬的智力成果,且權利本身不會發生怠于行使或是故意失權的狀態。則無法以事實狀態為基礎發生法律關系變更的具有身份關系的專屬財產權不能適用取得時效,票據具有無因性可適用取得時效。
關于取得時效設定一個期間是無爭議的,關鍵在于占有持續期間范圍設定,根據我國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普通訴訟時效1至6年不等,考慮到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筆者認為時效取得期間不動產25年,動產10年,財產權利6年為宜。關于取得時效的立法應在物權編中規定,民法總則中規定訴訟時效。[2]
人身關系的取得時效制度最早見諸于《羅馬法》中奴隸占有自由民身份取得和與婦女同居夫權占有取得,[3]雖時過境遷,取得時效仍存在人身關系中適用。事實婚姻合法化實際為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的異性因以夫妻身份同居而最終取得夫或妻的身份。收養人父或母身份的占有,當存在不以血緣建立的虛假親子關系時,且收養人不知情或者主觀誠信,可取得實際父或母的身份。取得時效制度保護占有人因占有狀態形成的新秩序,在當代亦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存在。
[1]王立爭.“主觀誠信說”若干觀點質疑—以取得時效制度驗證主觀誠信的相關理論[J].政治與法律,2009(4).
[2]房紹坤.我國民法典編纂中時效立法的三個問題[J].法學雜志,2015(9).
[3]徐國棟.論取得時效制度在人身關系法和公法上的適用[J].中國法學,2005(4).
D913
A
2095-4379-(2016)21-0294-01
趙嚴(1992-),男,漢族,河南固始人,煙臺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