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要讓它們在享受了“特權”的基礎上,改變其運作邏輯。它們應該利用13億人市場的巨大利潤,完成技術沉淀,進而創新,成為“世界性技術巨頭”,而不僅僅是“世界最賺錢公司”。
最近,世界十大互聯網巨頭之一的百度,遇到了大麻煩。媒體曝出,百度血友病吧被賣給來路不明的醫療機構,讓可憐的病友隨時可能上當受騙;其后,百度貼吧又再曝涉黃,純潔的未成年人陷入其中。
并不想立即質疑百度,但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互聯網巨頭,是否是中國企業界的“特權階層”?
在上期《南風窗》,我在關于富豪的文章里寫過這樣一個觀點:互聯網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們擴張的邊際成本是最低的,因此可以最低成本地享受13億人的超級市場。它們是中國獲得“大國紅利”最多、最快的企業。
很多時候,低成本還并不一定只是物理上的。政經博弈方面,互聯網的低成本同樣明顯。比方說,一家線下的飲料企業要去全國擴張,地方官會告訴它,你進入我的市場銷售,會擠垮本地企業,就業怎么辦?我的十幾個局都可以“卡”你。
那么,你必須在我這里開廠。最后,我們發現很多中國實體企業的產業布局都支離破碎,這和工業生產要求的集聚效應顯然背道而馳,極大地增加了企業負擔。但互聯網企業面對的這類麻煩,少得多。
實際上,中國互聯網企業之所以獨享“大國紅利”,很大程度還來自于語言隔閡。因為并不成功的英文教育,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無法自由、熟練地使用英文,這天然地將中國消費者和BAT的競爭對手有效隔離。當然,其他一些特殊原因,這里毋庸贅述。
于是,我必須“糾正”本文開篇的觀點: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根本就不是中國企業界的“特權階層”。它們實際上是,世界所有企業群體中的“特權階層”。
因此,問題來了。既然享受了“特權”,那么就應該付出更多,這是一個世界范圍的“政治正確”。但不要誤會我,我不是要“打土豪”或者“道德脅迫”,我只是希望中國互聯網精英能重新思考他們的角色和定位。
你的“特權”是被給予的,也可能被剝奪。你拿到太多,必然要有所付出。你的付出,不是要像西方富人那樣樂善好施,而是要為中國人真正的技術進步做點什么。曾經的對手已經在搞“量子計算”,這些東西可能是個概念,但你也至少搞點新意思出來。不要繼續在貼吧這樣的小市場上涸澤而漁了。
當然,有人會反駁,股東都希望利潤最大化,既然企業原有模式成本最低、最賺錢,那么有什么理由干別的呢?新技術是個虧本買賣,理性人都不會這么干吧?—問得太棒了!
監管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中國互聯網企業主要都是外資股東,股東有讓公司利潤最大化的自由。但要知道,你的自由是基于投資標的享受了“特權”的自由。那么,給予你“特權”的人,便可以和你“談判”,這是一種政經博弈層面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
在這個意義上講,“有形的手”應該和這些互聯網精英和其背后股東“議價”。要讓它們在享受了“特權”的基礎上,改變其運作邏輯。它們應該利用13億人市場的巨大利潤,完成技術沉淀,進而創新,成為“世界性技術巨頭”,而不僅僅是“世界最賺錢公司“。
微信已經在這么做,它已走出國門,風靡東南亞。這是讓人喜歡的“中國技術”,而不是讓人討厭的“中國商人”。顯然,這種基于母國市場的技術創新,應該成為中國企業成長的最佳路徑。從更深層面講,這也是中國“大國戰略”的一部分。
幾年前,我采訪深圳的一個IT論壇,李彥宏在臺上參加對話環節。臺下,一位“來者不善”的參會者搶到了話筒,他是一位中小企業主,對百度的盈利模式充滿質疑。
“你百度就是XX,YY人家就是奔馳。”這句話,提問者大聲重復了幾遍,全場愕然,而李彥宏回應的聲音也有點打顫。( “XX”是一個國產汽車品牌,以仿造德系車聞名,“YY”是另一家外資搜索引擎。)
不過,我并不贊同提問者發泄式的質疑,至少你應該這樣問:淘寶打敗過EBAY,QQ打敗過MSN。請問百度,你到底打敗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