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喜東楊 建(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獸藥飼料監察所;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
奶牛常見前胃疾病及防治
文/肖喜東1楊 建2
(1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獸藥飼料監察所;2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摘 要:奶牛是草食復胃動物,其消化生理特點決定了奶牛易發生前胃疾病。奶牛常見的前胃疾病有瘤胃積食、瘤胃臌氣、前胃弛緩、創傷性網胃炎、瓣胃阻塞等。介紹了奶牛的主要前胃疾病的定義、病因、癥狀和治療、預防方法等,供牧場獸醫人員參考。
關鍵詞:奶牛;前胃;疾病;防治
奶牛是草食復胃動物,其有4 個胃,即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瘤胃、網胃、瓣胃位于皺胃的前方統稱前胃。奶牛的消化特點是先經口腔采食,采食后暫存于瘤胃中,然后經過反芻(即逆嘔、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前胃運動,把草食推入皺胃,混合胃液消化吸收。由于奶牛的這一消化生理特點導致奶牛易發生前胃疾病,致使奶牛出現消化障礙而發生消化系統疾病,現介紹奶牛常見的前胃疾病供參考。
瘤胃積食是由于前胃收縮力減弱,瘤胃內充盈過量的食物致使瘤胃壁擴張,飼料蓄積于瘤胃中,瘤胃蠕動和消化機能出現障礙的疾病,該病又稱“瘤胃食滯”“瘤胃阻塞”“急性瘤胃擴張”,中獸醫上稱為“宿草不轉”。
1.1 病因
1.1.1 飼養管理不當,突然變換飼料,特別是適口性差的飼料突變適口性好的飼料;或飼料品質不良;或飼喂過多不易消化的飼料,如半濕不干的花生秧(稈)、紅薯秧(蔓)、麥秸等。
1.1.2 突然飼喂大量精料或奶牛偷食過量適口性較好的飼料;精料過細;粗飼料喂量不足或缺乏等。
1.1.3 繼發于其它疾病,如前胃弛緩、瓣胃阻塞、網胃炎等。
1.2 癥狀
1.2.1 病牛表現消化障礙。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停止,噯氣增多。
1.2.2 奶牛腹部變化明顯。腹圍增大,左側瘤胃上部飽滿,中下部向外突出;觸診敏感,瘤胃內堅實,拳壓留痕,呈生面團感。
1.2.3 有腹痛表現。奶牛頻頻回顧腹部,有時神情不安、呻吟,后肢踢腹,拱背,不斷起臥。
1.2.4 排糞及糞便。病初排糞正常,以后排糞遲滯或停止,糞便干少色暗;過飼精料者,糞便呈粥樣,惡臭。
1.2.5 鼻鏡干燥、口腔酸臭,消瘦、脫水、眼窩下陷、黏膜發紺。
1.3 治療
治療原則是消食化積,恢復前胃運動機能,促進瘤胃內容物運轉,防止脫水與自體中毒。
1.3.1 灌服瀉劑,促進瘤胃內容物排空
可選用硫酸鎂500~1 000 g、碳酸氫鈉100~150 g、水6 000~10 000 mL一次灌服;或硫酸鎂500 g、液體石蠟油500~1 000 mL、魚石脂20 g、75%酒精80~100 mL加水6 000~10 000 mL一次灌服。
1.3.2 加強瘤胃收縮功能,解除自體中毒
可用1 0%氯化鈉注射液500 mL、20%安鈉咖注射液1 0~2 0 m L、維生素C注射液1~2 g,靜脈注射,每日2 次,連用3 天。同時,補充5%葡萄糖生理鹽水1 000 mL、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靜脈注射,每日2 次,連用3 天。
1.3.3 手術療法
藥物治療無效時,盡快進行瘤胃切開術,掏出大部分胃內容物。
1.3.4 洗胃療法
對于因大量采食精料而發生的積食,可用胃管向胃內大量投服1%~5%氯化鈉淡鹽水,并將其導出。反復洗胃,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1.3.5 中藥療法
可選用大承氣湯加減、前胃舒散加減等中藥方劑。
1.4 預防
1.4.1 加強飼養管理,強化飼養員責任,科學飼養,防止突然變換飼料或過食飼料。
1.4.2 應制定科學的奶牛飼料配方和日糧標準,按日糧標準供料飼養。
1.4.3 飼喂干粗飼草時,要鍘短后再喂。
1.4.4 要控制奶牛的草料進食量,不讓奶牛過食。
瘤胃臌氣是由于前胃神經反應性降低,收縮力減弱,采食了大量易發酵的飼料,產生大量氣體,或因其它原因造成瘤胃內的氣體排出困難,氣體在瘤胃和網胃迅速蓄積,引起呼吸和血液循環障礙、消化紊亂的疾病。
2.1 病因
2.1.1 奶牛采食易發酵的青綠飼料,如青苜蓿、豆苗等。
2.1.2 奶牛采食未經處理的含高蛋白質的精料,如黃豆、豆餅、花生餅、尿素等導致泡沫性瘤胃臌氣。
2.1.3 奶牛采食后缺乏適當的休息和反芻,就進行劇烈運動或擠奶。
2.1.4 繼發于其它疾病,如前胃弛緩、瓣胃阻塞等疾病引起排氣障礙造成瘤胃臌氣。
2.2 癥狀
2.2.1 腹部變化明顯。病牛表現左側肷窩臌脹;臌脹發生于采食后不久;觸壓腹壁緊張而有彈性,叩診呈鼓音。
2.2.2 病牛腹痛,呻吟、不安、踢腹,食欲廢絕,反芻和噯氣停止。2.2.3 增進性呼吸困難,心動亢進;后期可見心力衰竭、靜脈怒張,黏膜發紺,出汗;重者突然倒地,痙攣抽搐;聽診瘤胃蠕動音消失。
2.3 治療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排氣減壓,制酵消沫,健胃消食,強心補液。
2.3.1 排除氣體
可采用套管針瘤胃穿刺放氣,也可采用胃管導入瘤胃放氣。注意采取間歇性放氣,放氣不能過快,防止減壓過快導致機體不良反應。
2.3.2 制酵消沫
非泡沫性瘤胃臌氣可用松節油20~30 mL、魚石脂10~20 g、75%酒精50~100 mL,加適量溫水或8%氧化鎂溶液1 000~1 500 mL,一次內服。泡沫性瘤胃臌氣可用二甲基硅油或消脹片(每片含二甲基硅油25 mg)3~5 g內服;或植物油500~1 000 mL、溫水500 mL或松節油30~50 mL;或食醋500~1 000 mL、植物油500~1 000 mL或液體石蠟500~1 000 mL,常水適量,一次內服。
2.3.3 中藥療法
可選用大承氣湯加減、消脹散加減、木香順氣散加減等中藥方劑。
2.4 預防
2.4.1 加強飼養管理,避免采食易發酵的青綠飼料。
2.4.2 豆科植物,如苜蓿應曬干后再喂;如喂鮮苜蓿,應注意搭配,控制喂量。
2.4.3 飼料變換時要經過飼喂過渡,即飼料變換前一周先喂青干草或干、鮮草摻雜飼喂,經2~3 周過渡再變換飼料。
2.4.4 谷實類飼料不應粉碎過細,精料量應按需供給,不可過食。
前胃弛緩是反芻動物因前胃神經興奮性降低和肌肉收縮力減弱引起的瘤胃內容物運轉遲滯、菌群失調、異常發酵和腐敗所引起的一種消化不良綜合征,中獸醫稱“脾胃虛弱”,以前胃的興奮性和收縮功能降低,消化機能紊亂為特征。
3.1 病因
3.1.1 管理不當
奶牛缺乏運動,突然更換飼料或氣候突變,導致神經機能障礙。
3.1.2 飼養不當
長期飼喂粉狀飼料、單一飼料或缺乏纖維素的飼料。飼料對前胃的刺激性過弱或者單調刺激使前胃的興奮性降低。
3.1.3 應激因素
天氣寒冷、暑熱或氣候突變,驚嚇恐懼、劇痛以及離群后的陌生環境、長途運輸、預防注射等應激因素,造成前胃的神經機能障礙。
3.1.4 繼發性因素
繼發于其它疾病,如口腔疾病、瘤胃積食、瘤胃臌氣等;或某些傳染病的發生過程中,如口蹄疫、牛流行熱等。
3.2 癥狀
3.2.1 奶牛原發性前胃弛緩又稱“單純性消化不良”,多出現急性病程。臨床癥狀一般只表現食欲減退、反芻障礙和瘤胃運動減弱等前胃弛緩的基本癥狀。
3.2.2 奶牛繼發性前胃弛緩又稱“癥狀性消化不良”,在多種系統和疾病的經過中均可廣泛顯現,病情復雜,最常繼發于其它疾病。臨床表現為長期食欲不振或時好時壞,反芻和噯氣障礙,瘤胃運動減弱,出現間歇性瘤胃鼓氣和發生反復便秘、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
3.2.3 慢性病例表現漸行性消瘦,眼球下陷、結膜發紺。
3.3 治療
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恢復前胃運動機能,健胃止酵,防止脫水和自體中毒。
3.3.1 祛除病因,改善飼養管理
可視積滯瘤胃內容物多少禁食1~2 天;少量多次飲水;停喂1~2 天后,飼喂營養、易消化飼料。
3.3.2 恢復前胃運動機能
可用新斯的明10~20 mg,5%毛果蕓香堿2~5 mL皮下注射或硫酸鎂500~1 000 g加水配成10%溶液,一次內服。應用促反芻液,即10%氯化鈉500 mL、10%安鈉咖30 mL、5%氯化鈣200 mL靜脈注射,每日1 次,連用3 天。
3.3.3 防腐止酵
可用稀鹽酸20~30 mL、75%酒精100 mL、煤酚皂溶液10~20 mL、常水500 mL一次內服。
3.3.4 防止脫水和自體中毒
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或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00~1 000 mL,5%碳酸氫鈉溶液200~300 mL,40%烏洛托品20~50 mL,25%維生素C 30 mL,靜脈注射。每日1 次,連用3 天。
3.3.5 健胃促消化法
可用大黃蘇打片90 g,人工鹽200 g,干酵母80 g,建曲300 g,陳皮酊80 g,復方龍膽酊80 g,魚石脂40 g,加水2 000 mL灌服。每日1 次,連用3 天。
3.3.6 中藥療法
可選用平胃散加減、曲麥散加減、八珍散加減、椿皮散加減以及枳實消緩湯加減等方劑。
3.4 預防
3.4.1 加強飼養管理,飼養員要相對穩定、強化責任,禁止突然變更飼料或任意加料。
3.4.2 注意環境穩定,避免中暑、寒冷、驚嚇,適當運動,減少應激反應。3.4.3 積極治療原發病。
創傷性網胃炎是由于尖銳異物(如針、釘、鐵絲、竹簽)隨食物進入網胃,并刺傷網胃而引起的網胃及相關器官的炎癥。
4.1 病因
飼料加工不細致,飼料中混有金屬尖銳異物。在瘤胃積食,妊娠后期、分娩等過程中,上述原因致使腹內壓增高,可促使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4.2 癥狀
通常由于存在于網胃中的異物,在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刺入網胃壁,而突然呈現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一般呈現前胃弛緩,食欲減退,反芻減少,不斷噯氣。瘤胃蠕動音減弱,有時發生頑固性便秘。后期下痢。如網胃和腹膜或胸膜受到金屬異物損傷時,呈現各種異常臨床癥狀。多數病例體溫高于正常,食欲時好時壞,反復出現瘤胃臌氣,經常排深褐色的惡臭糞便,呻吟、磨牙。特征性癥狀如下:
4.2.1 姿態異常
常采取前高后低站立姿勢,頭頸伸展、肘關節向外展,拱背。
4.2.2 運動異常
忌下坡、跨溝或急轉彎;臥倒起立時極為謹慎,腹肌震顫,有時呻吟、磨牙。
4.2.3 網胃區觸診呈現特殊的疼痛反應
壓診或叩診網胃區,病牛表現疼痛不安、躲避或抵抗。
4.3 治療
4.3.1 手術治療
切開瘤胃,從網胃壁上取出異物。術后根據病情采取抗菌消炎、強心補液等措施。
4.3.2 保守療法
用特制磁鐵經口投入網胃中吸取胃中金屬異物。同時用青霉素1 000 萬單位、鏈霉素1 000 萬單位肌注消炎,連續注射3~5 天。
4.3.3 對癥治療
強心補液、止血,緩瀉止酵,同時給予易消化飼料。
4.4 預防
4.4.1 加強飼養管理,飼養員責任到人;調制飼料時,防止金屬異物混入;飼草飼料中含鐵異物一定要挑出。
4.4.2 定期應用金屬探測法進行網胃金屬探測吸取,防止金屬刺破網胃發生本病。
瓣胃阻塞是指瓣胃內積聚大量干固的內容物而引起的以瓣胃麻痹和食物停滯為特征的疾病,又稱“瓣胃秘結”,中獸醫稱“百葉干”。
5.1 病因
5.1.1 奶牛長期被飼喂粗硬不易消化的飼料,如花生秧(稈)、甘薯蔓、豆秸或飼料中帶有泥沙,缺乏飲水。
5.1.2 飼養粗放,奶牛長期采食干草,特別是粗纖維堅韌的藤蔓類植物。
5.1.3 飲水不足、缺少運動和不良因素刺激可為促發因素。
5.1.4 繼發于其它疾病,如前胃弛緩、瘤胃積食、皺胃阻塞、皺胃變位、創傷性網胃炎等。
5.2 癥狀
5.2.1 發病初期,病牛表現精神遲鈍,前胃弛緩,食欲減退、反芻減少,瘤胃積液。
5.2.2 發病中期表現糞便干燥,呈算盤珠狀,后期不見排糞、腹痛。
5.2.3 常見鼻鏡干燥、龜裂、空嚼、磨牙。
5.2.4 觸診瓣胃區,病牛有痛感;叩診,濁音區擴大。
5.2.5 全身癥狀逐漸明顯,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奶牛泌乳量明顯下降。
5.2.6 發病晚期,尿量減少,呈黃色、黏稠、味濃;糞便干燥、呈算盤珠狀,黏液多。
5.3 治療
治療原則:增強前胃運動機能,促進瓣胃內容物排除出。
5.3.1 內服瀉劑
病情輕的,可用硫酸鈉或硫酸鎂300~500 g、常水8 000 mL或液體石蠟1 000~2 000 mL或植物油500~1 000 mL一次內服。
5.3.2 靜脈注射
應用10%氯化鈉100~200 mL、20%安鈉咖10~20 mL,25%維生素C 30 mL,靜脈注射,每日1 次,連用3 天。以增強前胃興奮性,促進胃內容物運轉與排出。
5.3.3 瓣胃注射
可用10%硫酸鈉溶液2 000 mL、液體石蠟或甘油500 mL、普魯卡因注射液2 g、鹽酸土霉素注射液3~5 g混合一次注入瓣胃。
5.3.4 瓣胃沖洗法
切開瘤胃后,將直徑2 cm的膠管插入網瓣孔灌注溫水沖洗,直至瓣胃柔軟、變小。
5.3.5 中藥療法
可用椿皮散加承氣湯等方劑。
5.4 預防
5.4.1 加強飼養管理,日糧要平衡,控制精飼料喂量。
5.4.2 注意避免長期飼喂粗硬及混有泥沙的飼料。
5.4.3 飼草不能鍘得過短,精料不能磨得過細,要充分注意飲水供給。
5.4.4 注意補充礦物質飼料,并給予適當運動。
6.1 奶牛前胃疾病是奶牛臨床上常見多發的疾病,多因飼養管理不當引起;加強飼養管理,普及科學飼養管理技術,完善飼養管理制度,強化飼養員責任,可以有效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
6.2 奶牛前胃疾病既可由一種病獨立發生,又容易繼發幾種前胃疾病同時發生。當幾種前胃疾病同時發生時,要辨證施治、綜合治療;治療原則是鎮痛解痙、促進胃腸運動、通便、促反芻、制酵、強心補液、減壓排氣和緩解酸中毒。
6.3 要抓住牛前胃疾病的特點,注意奶牛前胃疾病的鑒別診斷,早診斷、早治療。防止小病轉成大病;防止瘤胃積食、瘤胃臌氣等疾病繼發前胃弛緩,前胃弛緩、瘤胃積食等疾病繼發瓣胃阻塞。
6.4 奶牛發生前胃疾病時,要加強護理,積極治療,防止病情惡化,積極治愈病牛。
作者簡介:
肖喜東(1963-),男,本科,高級獸醫師,長期從事基層獸醫技術服務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