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rica 圖/高蒙萌
劉藝良歸僑心中的血脈情
文/Erica 圖/高蒙萌
Patriotic feelings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從劉藝良辦公室的窗口往下望,是位于澳門新口岸的金蓮花廣場,1999年為慶祝澳門主權移交,中央人民政府致送了這一尊名為“盛世蓮花”的雕塑以作紀念。每一日,無數海內外的游客都會到這里參觀、拍照,帶走一抹屬于澳門的記憶。
但凡能有停下來休息片刻的時間,劉藝良都喜歡站在窗邊望一望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雕塑,那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見證了他在澳門幾十年的發展進程。
如今翻開他的簡介,創世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代表……大大小小的頭銜有數十個之多,很難想象,這樣一位成功人士的所有成就,都是白手起家闖出來的。與澳門回歸十幾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劉藝良本身的故事,也儼然一個傳奇。
祖籍廣東潮州的劉藝良出生在一個印尼華僑之家,他的父親從小有著強烈的歸國愿望,在愛國心的感召之下,不遠萬里從印尼回國,輾轉了好幾個城市,最后落戶在了澳門。上世紀七十年代,劉藝良也來到了澳門,年少的他決心創立一番自己的事業。
“在設立自己的公司之前必須有一個學習、磨礪、了解社會、總結經驗的階段,因為人的社會閱歷很重要。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摸索,同時做好幾份工作,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從凌晨四點半,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山寨廠、早餐小販、貿易商人、大廈物業管理、房產經紀人……年富力強的劉藝良把每天的時間都排滿了,他用火熱的青春追逐著心中的理想,每一個晝夜交替的片刻,他都仿佛能從天邊的光亮中看到自己的未來。
不怕苦累的他從底層做起,在不同的工作領域中吸取著養分,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終于尋找到了創業的切入點。
“地域狹小的澳門沒有什么天然的資源,但是自由港的制度、歐美給予澳門在紡織品、電子玩具等方面的配額優惠、關稅優惠制度等有利條件,吸引了很多當時的香港制造商涌過來澳門設廠,漸漸地澳門的出口加工業發達起來,成為澳門四大經濟支柱之一,也給勞工創造了更多就業的機會,再加上那個年代很多東南亞華僑被排華回來,又恰逢內地剛好實行改革開放,澳門一下子多了很多不同國家地區的外來人,工業廠房的需求、住宅的需求大量增加,這讓我看到了創業的機遇。”劉藝良從物業管理行業作為切入點,承包工業大廈、住宅樓的管理,開創了自己的一份事業。
“很多人以為物業管理是很簡單的工作,無非就是保安、清潔,其實不然,物業管理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運轉的工作,里面包含很多專業的知識,只有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才能確保順利運營,使業主滿意。”在創業的過程中,憑借著誠實可信的為人,讓劉藝良收獲了不少的人脈和口碑。俗話說“男怕入錯行”,而劉藝良卻說“行行出狀元”。實踐證明了他的言論,從物業管理行業開始,到參與創立澳門物業管理業商會,從一個最年輕的普通理監事,到后來當選會長、永遠會長,他成為了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隨著住宅與廠房需求的不斷增加,讓劉藝良發現了另一個更大的商機,那就是房地產開發。
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劉藝良抓準時機與香港的親友合資創立了創世房地產公司。
然而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創業人生經歷了無數的跌宕起伏。
1987年受香港股災等因素影響,很多香港商人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與劉藝良合伙的香港親友也不能幸免,向他提出了撤資的要求。
“不只是不再繼續投資,還要把已經投入的資金抽回去!”時至今日回想起這個階段,仍可以從劉藝良無奈的眼神中想見他當時的窘迫和艱難。
然而這個青年創業者身上就是有這么一股韌勁,在他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放棄”兩個字。憑借著良好的口碑和誠信謙厚的為人,許多親友在劉藝良最艱難的時刻伸出了援手,四處籌借得來的資金讓他把瀕臨崩潰的公司承接了下來,并將創世地產變成了他的獨資公司。
命運對于勇者的挑戰總是格外嚴苛的,此后劉藝良也經歷了無數的風浪,包括政治風波、內地宏觀調控的影響、澳門回歸前由于治安問題導致經濟連續四年負增長……房地產是一個與社會整體經濟密切關聯的行業,在這樣不穩定的大環境下,一批房地產商壯士斷臂,許多艱苦創立的品牌一夜之間消失在那蕭條的市場上,但是劉藝良和他的創世卻挺了過來,越挫越勇,最終在濠江邊上站穩了腳跟。
“我總覺得無論多惡劣的環境都會過去的,每次的‘危’里一定會包含一些‘機’,雖然過程很難熬,但我堅信,熬過去就會有更好的進步。”
如今的創世集團在澳門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劉藝良也成為了澳門房產業界的知名人物。他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隨著事業發展的多元化,他拓展了出口貿易、制造業、酒店旅游、林業、食品、文化創意、物流、礦產資源開發、金融等行業,事業版圖覆蓋了港澳臺、歐美及廣東、湖北、河南、河北、青海等省份和地區。
1999年12月20日,五星紅旗飄揚在澳門的上空,這是一個令舉國上下熱血沸騰的歷史時刻。而在這一年,劉藝良的人生軌跡也有了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他當選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開始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回歸后,澳門的整體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人心惶惶的治安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甚至成為整個大中華地區治安最好的區域,連續四年負增長的經濟在回歸的第一年就已經實現了2%的正增長,年均GDP增長率呈現兩位數,最高的時候是28%,人均GDP最多的時期達到八萬九千多美金,排在世界前列,失業率從6%-7%,跌到1.7%-1.9%,等于是全民就業了。
這些數據看起來可能缺少了一點溫度,但卻真真切切地凸顯了回歸之后澳門經濟的快速發展,佐證了澳門對海內外游客及投資者的吸引力,更是給“一國兩制”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回歸以后澳門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直線上升,連平均壽命都增加了!”提起此間歲月的種種變化,劉藝良心中無限感慨,“回歸十七年,澳門向世界呈現了一個發展的奇跡。”
懷抱著一顆實業報國的拳拳之心,劉藝良從早年開始便積極參與社會,投入到社會活動當中。他認為唯有大環境得到好的發展,才能以大家成就小家。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融入“一帶一路”的建設,必定會給澳門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劉藝良堅定了這個信念,利用廣大的歸僑僑眷網絡,開始致力于這項事業的推進。
“澳門歸僑總會有來自六十多個國家地區的會員,在海外有著很廣泛的親友網絡,僑總也與海內外僑社團建立了密切聯系,把他們聯動起來,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身兼澳門歸僑總會會長的劉藝良激動地說道,“每一位華僑的心中都是眷戀著祖國的,能為國家做出一些自己的貢獻,我們都很樂意。”
特區政府每年會在澳門舉辦粵澳名優產品展,今年在歸僑總會的積極配合下,嘗試邀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重點國家印尼前來參展。印尼駐港澳總領事館非常重視,組織了五十家展商前來參展,在印尼以往的海外展覽中,這一次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這當中也離不開澳門印尼歸僑尤其是長期在印尼經商的僑總副會長司徒荻林的穿針引線。身兼中國僑聯副主席的劉藝良積極聯合僑界,利用澳門平臺,通過與全國僑聯合作,邀請了國家“一帶一路”的專家到澳門開展專題講座,向來自四五十個國家地區的數百名僑領及代表講解專門知識。
而劉藝良想做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遠不止于此,多年來他十分關注澳門經濟適度發展,他與所在的社團每年會舉辦多次國際性會議,橫琴新區設立以來,讓各地與會代表通過橫琴進入內地,無形中加強了兩地甚至與海外的人文交流。而未來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他認為澳門是東西方文化交融地,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環境,全世界最美的酒店都坐落在澳門,加上澳門的美食、影視等等文化行業的日漸發展,未來的澳門將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生機盎然的地區。
“從前的地球儀是沒有標注澳門的,我們跟外國朋友介紹自己,經常要說澳門在香港的旁邊,而如今,許多國家的商店地球儀上已經赫然出現了‘Macau’的名字,我們正在一天天地被認識,也在一次次地讓世界豎起大拇指。”
走出劉藝良的辦公室,才驀然發現墻上掛著許多幅巨大的合影,那是一個個熱愛著自己的祖國,追逐著生命根源的海內外愛國人士,正是他們這一批中堅力量的堅持和奮斗,才有了越來越好的國家、越來越好的澳門。點滴江水,終能匯成大海,但最令人動容的一點,或許正是劉藝良所說的,樹高千丈,根植心中。
李子豐 全國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副會長;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澳門同善堂值理會值理;澳門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監事長;澳門金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盛豐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