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變“五月五”:追思、懷古、愛國、忠孝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于其熔鑄了民族的偉大精神,適應了現代社會的文化內涵。審視端午節,我們應該繼承與發揚哪些民族精神呢?
端午節,在五月初五,日期中的“五”是單數,無獨有偶,春節在一月初一,元宵節在一月十五,七夕節在七月初七,中秋節在八月十五,重陽節在九月初九……
祖先們為何把我們的文化節日大多選在這些單數日,這應該深入到我們的民族文化崇尚角度去思考,單數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屬于陽數,“陽數”取陽剛之意。
中華文化中,數字中有陰數和陽數之分,一、三、五、七、九屬于陽數。從五個陽數的意義上看,我們知道,數始于一,成于三,終于九。一就是道,一是事物的起步和開始;三是萬事萬物開始形成;九就是事物的終結。九是老陽,是陽數的最大,是太陽、太極,物極必反。而五正處于五個陽數的中心,它在陽數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它如日中天,它顯得具有強大的活力,是事物發展最好的時期和階段。從我們的民族節日所選的陽剛日期,讓我們感受到了民族的精神崇尚——追求陽剛之美。
另外,端午節也體現了對人生命的關愛。傳統社會人們稱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人們為了祛除現實的健康危險與消解對死亡的精神恐懼,創造出了眾多紓解身心的節俗保健活動,其中之一是采藥,即艾草與菖蒲;之二是香囊去穢,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關愛與祝福;之三是喝雄黃酒,傳說它有驅避毒害的作用。
端午節之所以在中國成為民俗大節并延續千年,就與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直接關系。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
自漢朝以來,各地端午紀念的歷史人物不盡相同,楚地紀念屈原,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等,他們都有地方傳說作為依據,也就是地方文化情感需要有這些先賢作為投射對象。
不過,與其說端午節是人們用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節日,不如說是人們對遭遇悲劇命運的忠臣孝婦的同情,是對忠義以及孝道的祭奠與追隨,是人們對美好價值觀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人們由對神靈的崇拜到對人性的尊重的一種轉變。
當然,在古代作為統治階級的帝王將相,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這種宣揚忠君愛國、仁義孝道的精神品格,自然成為他們樂意推廣的典范,在人民心中種下忠孝的種子,于是乎,端午節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維護統治的工具,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是追求“和諧”的文化,中華民族是追求和諧的民族。陰陽五行說認為,陰陽支配萬事萬物,陰陽和諧便平安吉祥,陰陽不調便會發生天災人禍。為了驅除災害和避毒去邪,陰陽不調的節氣就必須舉行各種驅邪和祭祀活動,以祈求陰陽調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都與陰陽五行觀念密切相關,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和諧觀念。
比如,五色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撮在一起,成為一條細索。按照陰陽五行家的觀點,五彩之中,青屬木,代表東方;赤屬火,代表南方;白屬金,代表西方;黑屬水,代表北方;黃屬土,代表中央。另外,端午節期間還有眾多的水上活動如龍舟競渡、搶鴨子等。各民族中的龍舟競渡、搶鴨子等水上活動主要是祭水,水是陰性物質,是端午節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強陰性的力量,祈求陰陽調和。再如,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龜習俗,之所以食龜,一方面是龜生活于水中,是陰性動物;另一方面,龜頭象征陽性,龜甲象征陰性,與粽子一樣,骨表肉里,陽內陰外,也象征人們祈求陰陽調和。
其實,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不僅體現了我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比如,在端午節這一天,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節目,進一步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此外,在端午節的良好氣氛下,人們可以互相拜訪,或是家庭團聚在一起,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形成了一種和諧的社會風氣。
(《人民政協報》2014.6.16、《咸寧日報》2015.7.13、中國新聞網2014.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