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從中央到村兒里,那么遠的距離,壓力怎么層層傳導,落實到底?中央紀委有一招——重點督辦,必要時直接查辦。
就算是一個村子里的腐敗問題,中央紀委也能直接督辦。通俗點說,舉報上來的一些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線索比較典型,群眾反映集中、性質惡劣的,中央紀委就會重點提醒基層黨委紀委:得限期把舉報辦結。
今年,中央紀委集中篩選出一批集體“三資”管理、土地征收、惠農等領域和基層黨員干部雁過拔毛、吃拿卡要問題線索,通過省市紀委督促縣(市)紀委摸清問題線索,全面整治。同時,省市紀委也有樣學樣,選取信訪量大的縣區,重點督辦。
這樣一來,中央的壓力就通過督辦這根“導線”,經由省市兩級黨委、紀委,傳導到了縣鄉基層。督辦直接針對的是縣委和縣紀委,這就督促縣鄉黨委、紀委,扛起自己的那份責任。
基層反腐,不能缺少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這就離不開基層監督的利器——巡察,巡視工作向市縣的延伸。巡察不但能巡到市縣,還能向鄉鎮村(居、街道)做伸展運動,給基層群眾一條直接反映問題的渠道。巡察組瞄準基層群眾關心、關注的突出問題,比如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干部人事權和資金資源分配權等方面的重點問題,以及相關的重點人、重點事都是市縣巡察工作的重中之重。
既然是巡視工作的延伸,巡察在定位上也要把準方向:突出政治巡察,緊盯基層“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突出問題,把“六大紀律”作為標尺;巡察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形成震懾;成果運用、落實整改是關鍵;時不時再殺個“回馬槍”,看看問題是不是真的改好了,黨委和紀委是不是真的把責任擔起來了……
有人物、有地點、有情節、有結果……要說有看頭,紀委的通報曝光絕對不負讀者。一時貪念起,大名和“故事”就掛在了紀委的網站上,為的就是形成震懾,讓心存僥幸的打消念頭,讓已經犯錯的主動交代問題。
今年以來,中央和各地對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典型案例通報曝光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問責倒逼責任落實,對扶貧領域腐敗問題頻發,或者突出問題整治不力、走過場以及查處問題不認真、責任處理不到位等問題,對“四風”和腐敗問題聽之任之,或者有案不查、瞞案不報的基層黨委、紀委,都要追究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澎湃新聞網2016.9.20)
9月2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里程16.44萬公里(不含已取消收費公路,下同),其中,高速公路11.70萬公里;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為69488.5億元,債務余額為44493.7億元;通行費收入為4097.8億元,支出總額為7285.1億元,通行費收支缺口3187.3億元。與前四年相比收支缺口進一步擴大。
針對收支缺口比上一年擴大了一倍多的問題,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局長孫永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讀:一是建設任務重,債務增長速度快,還本付息的支出快速增長。二是當前收費公路已進入償債高峰期。銀行一般會給收費公路項目“建設期+1年左右”的寬限期,寬限期內可以只付息,少還本甚至暫不還本。待寬限期結束后,就會按貸款約定進入正常還債階段,還本付息支出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統計公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為69488.5億元,其中近7成是舉借債務本金47668.8億元。那么,收費公路的收支缺口會不會越滾越大,有沒有償債風險?
孫永紅表示,從長遠來看,收費公路的債務規模的增長并不是無限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有明確的規劃目標,待大規模建設高峰過去,路網趨于穩定,每年增加的債務也會隨之降低,通行費收入則會隨著交通量的增長而增加,收費公路的償債能力將不斷增強,屆時債務規模會逐步下降,收支趨于平衡,直至償還全部債務。
與2014年相比,2015年收費公路運營管理支出凈減6.6億元,減少1.2%。雖然收費公路總里程凈增加不多,但在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運營管理支出實現了凈減少。
對此,孫永紅表示,一是ETC的推廣應用,在大大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時,減少了人力成本;二是各地高速公路普遍實施了全面預算成本管理,細化落實成本管理,定期對成本、費用控制績效進行考核,不斷推進高速公路降本增效;三是全國高速公路網絡規模效益逐步顯現,大多數省份以區域為單位對高速公路實施集約化管理,單位里程高速公路的管理費用有所下降。
(人民網2016.9.20)
9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與上月相比,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個,上漲的城市有64個,持平的城市有2個。
簡單的說,高價背后總免不了有錢的影子。而要看在市面上流通的資金,比較權威的應該看M2。什么是M2?M2指的就是廣義貨幣。
M2=[流通中的現金(MO)+企業活期存款](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但其實上,M2也可以反映事實的購買力,因為從存款中拿出錢來其實并沒有很難。
自2000年以來,M2增長超過10倍!而同期美國的M2增長是1.56倍!
換句話說,在市面上流通的錢多了,物價當然要漲。當然,所有物價上漲都是結構性的。也就是說,有一種物品可以多漲,其他的可能少漲。
舉個例子。衣食住行,我們就從食談談吧。從長期看,農產品增長一直并不算快速,2000年東北大米的價格大約在0.8元-0.9元,2016年如果到菜市場購買大約是2.5-3元左右。那么,以0.8對2.5,漲幅大約是兩倍。
而房地產漲幅要快得多,尤其是北京的房地產。2000年,北京二環路附近的房價大約在4000-5000元,現在逼近甚至超過10萬元,價格漲幅接近20倍。
如果把大米價格和北京房地產價格一平均,可以看到漲價幅度大體上接近M2的上漲幅度。當然,由于這些年中國的物品和服務的供給是增加的,整體物價上漲其實要遠低于M2的幅度。
但是在“貨幣之浪”的沖擊下,完全不漲價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意義上來說,房地產吸收了大量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其他物品上漲的壓力。
(《21世紀經濟報道》201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