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薇麗 謝勁松
廣西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的傳承研究
羅薇麗 謝勁松
侗族木構建筑既有傳統風格,又有自身獨特性,其主要采用手工的方式,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沖擊越來越大,如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等傳統技藝,正瀕臨消亡的危險。為此,加強對此種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不僅關系著自身,還與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已經成為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廣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進行研究,簡要分析傳承特點、傳承機制進行,剖析當前采取的主要保護方式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與建議。
1.傳承特點
一是逐利化。在廣西侗族語言中,桑美是侗族木結構建筑營造師傅的稱呼。主要是家族式傳承和師徒傳承,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依靠血緣關系和親疏關系來維系,主要是嚴防技藝外泄,以保證此種技藝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防止技藝的外泄和擴散而采取的保密措施,以保障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技藝實現價值利益最大化,從而有效地維系桑美的生存空間,反映出傳承的功利性特征。二是封閉化。一般遵循父傳子、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規定,具有明顯的封閉性。三是程式化。具有整套的流程、標準等程式化的體系,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建筑布局、布局、做法、尺度等,具有規定的模式和規范。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融合了許多中國傳統的營造法則,并通過不斷記錄、總結,還融合了其他地區及民族干欄式營造法則及特點。
2.傳承機制
一是家族式傳承。“工之子恒為工”,就是家族式傳承特點精辟概括。主要是根據血緣關系進行家族式傳承,以確保技術傳承,同時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如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都是以家族式傳承居多,不少優秀的侗族“桑美”的師傅就是自己的父親。此種技藝沒有文字記錄,全靠口傳心授和動手實踐,形成世代相傳的桑美家族。二是師徒式傳承。師徒傳承的目的就是經過拜師學藝,成為專業技術過硬的侗族桑美。在徒弟招收上,對徒弟的人緣、地緣關系、人品、天資及態度都需要符合師傅的要求。在廣西侗族,主要有學徒制和雇傭學徒兩種。
1.保護方式
在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保護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名錄式保護。通過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全面摸清底子,明確保護對象,增強保護工作的針對性,提升知名度。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已進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相對完善。二是傳承人保護。通過明確傳承人名錄,開展巡回參展等形式,提升侗族木構建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定期不定期實施修葺,并開辦傳習班,培養傳承人,從而推動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三是資料性保護。采取收集相關資料、實物的方式,使相關資料數據化、信息化,得以永久保存和傳承。四是修繕性保護。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改造等級,對侗族木結構建筑進行修繕,并將其打造成景區。
2.保護方面存在的困難
在廣西侗族木構建筑技藝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和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面臨著一些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瀕臨失傳的危險。正因為現在部分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只是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許多技藝人的年齡過高,難以找到合適的傳承人,從而造成此種技藝傳承困難重重。如侗族的風雨橋、鼓樓等技藝缺乏傳承人,木材資源日益匱乏,加上木構建筑自身的防火性很差,容易造成損毀,其再生的困難就很大,從這個意義上看,侗族風云橋、鼓樓等木構建筑技藝都面臨著傳承的危險,使其處于后繼無人的狀態。二是日益衰減?,F在不少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的傳承人少之又少,侗族木構建造絕技也出現遺落衰減的現象。三是變異性較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木構傳統建筑技藝的影響很大,在結構布局、材料選擇、工藝技術、色彩圖案、題材等方面,都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情況?,F代廣西侗族民居的形制及風格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如果僅僅只掌握傳統的木構結構技藝,就難以做好相關營建活動。傳統匠師技藝是在傳統社會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從理念到環境,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傳承人,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營造知識技術,又要掌握一定的現代化技能,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需要,故而使此種傳統技藝出現了新的變異或變形。四是日漸消失。在現代化社會建設進程中,特別是城鎮化的加快,外來文化、經濟對侗族的傳統生態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侗族地區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走到外界打工,給侗族地區的建筑民居也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 。
1.采取整體保護
在對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與保護方面,可以采取整體入手的方式。一是營造內容的綜合性。因為營造技藝不僅包括物質的,也包括非物質,既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既有無形的,還有有形的,故此,在傳承與保護上,必須從整體入手,統籌考慮,全面實施,不可顧此失彼。
2.采取活化保護
在活化保護方面,要堅持與整體性保護相結合,確保靜態保護與動態保護有機結合。從活態保護來看,主要是采取積極主動的保護方式,在完整的環境中加強對對象的保護。在研究和安排技藝保護的同時,應該按照文化生態學的精神,對文化生態要素及其變化情況予以特別關注,堅持動態發展的觀點,密切關注新環境下的侗族木構建筑現在及動態發展情況。應有計劃有目的安排,采取區域生態保護的方式,堅持動靜結合,物質非物質相結合,進行整體動態地傳承與保護。
3.采取需求性保護
任何一種傳統技藝都是一種產品,都需要與之相應的社會需求。如果沒有社會市場需求,這些技藝將很難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也就更談不上發展問題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可以按照既定模式進行傳承與保護,以此彰顯其歷史的厚度和深度。同時還需要對技藝進行整合、改進與創新。在傳統技藝的需求性保護方面,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創新。在對侗族木構建筑技藝創新方面,要堅持核心要素,譬如在木材、外形、結構、傳統彩繪、造型等方面,不可動搖,但是對于非核心要素,則要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將現代元素融入其中。如可以使用電動化、現代化的工具,如電動鋸、刨、鑿等新工具,可以使用新的工藝。二是注重現代技藝與傳統技藝相結合。要充分考慮普通技藝、特殊技藝、輔助技藝、核心技藝的關系,如在木材砍、鋸、刨、鑿等加工技藝上,完全可以使用現代化技藝,但是在處理木材方面,則必須按照其特殊要求進行,不可隨意改變。只有堅持現代技藝與手工傳統技藝相結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綜上所述,廣西侗族木構建筑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技藝,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加強對其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故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在傳承與保護方面,要堅持整體入手、全面規劃、長遠安排的原則,切實做好整體性、動態性及需求性保護工作,使侗族木構建筑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
該論文用于此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中國—東盟環境下廣西侗族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研究”(YB2014261)
(作者單位:羅薇麗,廣西藝術學院;謝勁松,廣西林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