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
日前召開的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審議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送審稿)》。該規劃明確了城市發展目標、城市規模、城市空間格局,提出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在全國首提建設用地“負增長”目標,強化底線約束,堅持遠近結合、留有余地。對事關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區域、重要資源,一定要保護好、維護好,不能動;對暫時沒有想清楚、看明白的地方,要堅決留白。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批準了銀川市人大提請的《銀川市智慧城市建設促進條例》。該條例將智慧城市建設制度化、法律化,是全國首部關于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規定,銀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將智慧城市建設及其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銀川市智慧城市大數據主管部門要建立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制度,建立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鼓勵其他信息系統向大數據平臺遷移,通過平臺共享,向社會開放。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城市快速擴張,珠三角地區出現了森林孤島化、水網破碎化、生物廊道被割斷和生態空間被擠壓等狀況。《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日前通過專家評審。該規劃是我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與“森林城市”不同,森林城市群更突出“群”的內涵。打造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就是依托山脈、水系等大尺度生態空間,一體化推進珠三角全域自然生態修復,恢復山水林田自然生態關系,促進區域生態整體協調發展。
中水是城市重要的“第二水源”,陜西省政府日前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中水設施建設促進中水回收利用的意見》,提出加快中水設施建設,實現到2020年陜西省各城市中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的目標。陜西各地將建立中水回收利用建設項目庫,分類建設、分步實施,做到廠網配套、管網優先。同時,將中水資源納入城市供水資源體系,統一配置。能使用中水的建設項目,不再審批新鮮水資源;逐步采取強制性行政措施,促進城市綠化、道路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使用中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