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蜜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聽“琴”“聲”講那過去的故事——中國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研究(一)
田 蜜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作曲家把口頭傳唱、結構單一、內容簡明樸素的民歌,配以鋼琴伴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改編藝術歌曲。在這類的藝術歌曲中,作曲家想通過歌聲與鋼琴刻畫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對于伴奏的分析則需要深入的研究。所以,本人嘗試對鋼琴伴奏部分和歌詞內涵進行結合,著眼于從故事化的梳理形式方面進行伴奏的研究,希望使鋼琴伴奏能更準確的制造意境烘托氛圍,更全面地塑造音樂形象,從而激發學習鋼琴伴奏者對伴奏的歌曲深入地思考。
民歌;鋼琴伴奏
藝術歌曲是一種特定的歌曲體裁,是詩歌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通常使用鋼琴進行伴奏,是藝術歌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近現代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們,將一些具有鮮明特征和富有民族特色音調的原始民歌,結合西方的先進音樂技法,做了精心的發展和編配,使音樂具有富于變化的和聲、如詩如畫般意境的織體,極大的豐富和拓展了民歌的意境和神韻,使鋼琴伴奏與歌曲合二為一,甚至還能錦上添花。
作曲家為民歌改編精心地配出伴奏,而作為把音符轉變為音響的伴奏者而言,如何正確地理解并表達就至關重要了。伴奏者首先要分析作曲家要塑造的音樂形象、場景、意境等,創造性的畫出生動的音樂形象,烘托環境以及深化意境,更深入地把歌唱和伴奏相結合,讓伴奏為改編的民歌插上翅膀,飛向更廣闊的天地。因此,本人選取兩首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美好愛情向往的民歌改編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為例,通過故事化的梳理研究,讓歌聲與鋼琴進行二重唱。
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是丁善德先生重要的創作領域,由他為民歌編配的鋼琴伴奏,將原始民歌提升到了藝術歌曲的高度,正如丁善德先生說過的那樣:“我歷來重視在伴奏方面做文章,力求做到緊密同內容結合,表達詩的意境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就得益于他的編配而被廣大聽眾所熟知。全曲共五十個小節,僅前奏、間奏和尾奏一共就達三十二個小節,把原本只有短短幾句歌詞的民歌,巧妙的用鋼琴伴奏的形式創造性的挖掘了歌曲的內涵,極大地豐滿了音樂形象,準確地表達了妹妹眺望情哥哥時的期盼心情。伴奏不僅給歌曲制作了場景,還刻畫了姑娘的內心變化,擴展了歌曲的藝術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前奏部分1-10小節,巧妙地運用了高音區帶單倚音的二分音符和弦、琶音和大跨度的音程的輕柔碰擊,展現了在四川地區某個大山中,薄霧蒙蒙的清晨,有一戶人家的門輕輕地開了,音程和琶音的結合提示著聽眾故事即將開始。11-21小節的音型突然急轉,左手在拍點上的四分音符和右手弱起十六分音的配合,描寫了姑娘躡手躡腳悄悄地從家里出來,便急匆匆的向山上跑去。
歌曲開始部分從22-29小節,講述了姑娘急匆匆地跑到山頂那棵槐樹下眺望情郎,原來姑娘是想念她的情哥哥了,盼望他早早歸來。伴奏繼續采用前奏部分大跨度音程跳動和琶音結合,配合著歌詞講述的內容。30-32小節,伴奏從平穩舒緩的節奏一下轉變為急促的,為什么此處的伴奏急轉直下呢?原來是為下一句的歌詞內容做了鋪墊。母親發現女兒不在家急忙出門尋找,母親急促的腳步由30小節到32小節的間奏體現了出來。找到女兒問“你望啥子喲喂?”(33-34小節),36-41小節的間奏準確刻畫了女兒此刻內心的變化,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問,女兒羞于向母親說明心中的情愫,運用帶小連線的十六分音符描寫內心狂跳不已不知如何回答,到左手變為帶重音記號的四分音符,似乎是姑娘靈機一動有了應對之策,回答道:“我望槐花幾時開喲喂!”(42-48小節),本人覺得這一句回答其實一語雙關非常有深意,既巧妙地掩蓋了自己害羞和慌亂的心情,又或許是情哥哥答應姑娘,槐花開時他就會回來的約定。尾奏部分從中音區往高音區的推行,運用漸弱的高八度琶音結尾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了姑娘眺向遠方目光中的期盼。
前奏部分由兩段組成,第一段是展現場景,第二段是刻畫人物。眾所周知,一個好的故事都有個吸引人的好開端,如果沒有這么精心創作的鋼琴前奏部分,這首民歌所要講的故事就缺乏了想象和發展的空間。
間奏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描寫母親,另一個是描寫女兒。雖然兩處間奏都用到了帶小連線的十六分音符,但所要表達的內容卻不同,可以從力度記號上看出作曲家的意圖,描寫母親的是由遠及近的腳步,所以力度上是從mf漸強到f;描寫女兒的是內心的變化,開始力度由演奏者把握漸強到f,最后一小節卻標出poco rit減弱減慢,難道不正是代表女兒此時已經想到對策怎么回答母親,所以心跳也趨于平緩嗎。尾奏的三小節對于表現姑娘眺望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起到了延續的作用。
作曲家運用鋼琴的前奏、間奏和尾奏對音樂氛圍加以渲染,并創造性的對歌詞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延伸,在五十個小節的音樂中,深入的發掘出民歌的音樂內涵,使得一位情竇初開的姑娘立體的展現了出來,將這首民歌發展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歌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民歌《小河淌水》,經過黎英海先生為之編配鋼琴伴奏之后,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聲名遠播唱響海內外,成為中國音樂的精品,被國外稱為“東方小夜曲”。作曲家根據純樸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詞,結合舒展自由的節奏和清新優美的旋律,用鋼琴伴奏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幽遠意境。
前奏由標記著“dolce”像清澈河水流淌似的柔和甜美的五連音開始,然后速度變為“rit”,仿佛在銀色的月光下,美麗聰慧的阿妹緩緩走到當初和阿哥定情的地方,觸景生情,用歌聲唱出此刻思念的心情:整整一小節的“哎……”,一聲望向遠方的呼喚,仿佛從深山中飄來,把人們帶到了小河淌水的美妙意境中去,鋼琴輕柔的奏出六連音和八連音,不敢打破此時周圍的一片寧靜,只聽到從山上流淌下來的小河不時發出潺潺的流水聲,阿妹望月抒懷,唱到“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哥;”伴奏采用了音響豐滿的三度疊置和弦,旋律化音型的音調隨著主旋律進行起伏,聲部平穩進行制造山間夜晚輕柔的背景,和聲的色彩變化比較明顯,運用和聲對主旋律進行重復和襯托的方式,不僅可以使主旋律更加飽滿和突出,還能更鮮明的刻畫阿妹在月光下唱著歌曲,一邊摸著與阿哥定情的手鐲,一邊抬頭望著猶如定情之夜時的明月,愈加想念遠在他鄉的阿哥,觸景生情的場景;“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仿佛看到阿妹臉上一會浮現幸福的笑容,一會卻又露出期盼的神情,伴奏采用的左右手交替演奏的長琶音仿佛是微風輕柔地撫著阿妹漂亮的臉龐,雙手同時奏響的具有色彩性進行功能的快速流動的分解音型,描繪了阿妹望著月亮,傾訴著分別已久越來越想念阿哥卻不得見的無奈心情。這小節運用的色彩性進行對人物心理的把握和音樂形象的塑造,比功能性進行更明顯。當阿妹向著遠方呼喚“哥啊!哥啊,哥啊!”是全曲高潮的地方,第一次是柔情萬千的呼喚,伴奏運用了五連音,恰似小河淌水般涓涓不息的柔情;第二次是情真意切的呼喚,伴奏采用具有抒情性的琶音,既推進了音樂情緒升華的音響效果,但又不會產生生硬的音效;第三次是蕩氣回腸的呼喚,伴奏變為飽滿的柱式和弦,阿妹此時已經淚眼婆娑,所有的思念之情在這呼喚聲中釋放。緊接著的琶音、“rit”以及自由延長記號,好似阿妹的心情慢慢從激動轉為平靜。作曲家對這三聲呼喚的伴奏安排真是煞費苦心,聽眾已經被阿妹真摯的感情所打動。最后阿妹深情地唱出“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伴奏運用和聲重復主旋律的同時,作曲家根據歌詞深層次的涵義,左手伴奏結合低音八度下行音階,表達了阿妹希望委婉的歌聲與真摯的思念之情,能伴隨著潺潺河水流到遠在他鄉的阿哥那里。
伴奏以五連音開始,又結束于五連音,緊扣了歌曲一輪圓圓的明月當空,河水潺潺流淌的寧靜意境。全曲一共五句旋律,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意,作曲家都精心安排了每句旋律的伴奏,把這首表面上看似淳樸抒情的民歌詮釋得惟妙惟肖,耐人尋味。
民歌由于是口頭傳唱的即興形式,往往不容易被完整保留下來,所以為了更好的傳承并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把民歌配以鋼琴伴奏加強歌曲的內在情感,可以使得那些優美的小曲被大家所熟知并傳唱。鋼琴伴奏不僅要準確的演奏,更需要對音符所隱含的音韻進行表達,無論對樂理和聲知識有多么了解,不結合音樂本身進行推敲和梳理,彈出的伴奏會遠離作曲家的初衷。為了更好的刻畫音樂形象,烘托音樂氛圍以及深化歌曲意境,鋼琴伴奏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本人在大學教學期間,深深感受到鋼琴伴奏的重要性,所以,想通過鋼琴和歌聲講述那美好的故事,希望在鋼琴伴奏的道路上擴展更廣大的思考空間。
[1]劉學嚴.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及風格手法.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196).
[2]黃常虹.民歌·藝術歌曲·民族性——析丁善德改編民歌的藝術成就[J].中國音樂(季刊),2006,(02).
[3]吳心慧.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條件探析[J].大舞臺,2012,(08).
文章系2016 年四川師范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中國民歌改編藝術歌曲鋼琴伴奏實用性研究”之成果,項目編號:16YB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