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釵(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0)
大江東去,“英雄”遠兮?——分析《大江東去》中的“英雄”情結
黃 釵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0)
青主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是根據蘇軾原詞創作的,我國第一首根據中國古詩詞創作的音樂作品。本文運用了實例分析以及音樂形態學的研究方法,從音樂緣起、《大江東去》、英雄遠兮入手,對作品《大江東去》中的“英雄主義”進行賞析。希望能對讀者在欣賞、創作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時候,能比較全面地把握青主藝術歌曲的英雄情結。鼓勵更多后世“英雄”創作出更具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完美對接的作品。
青主;《大江東去》;英雄情結
最早的藝術歌曲于18、19世紀起源于歐洲,是詩歌與音樂完美的結合。而中國的藝術歌曲在19、20世紀開始萌芽,許多音樂工作者紛紛走向藝術歌曲創作道路。如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黃自《花非花》等,都是我國早期藝術歌曲中的佳作。
青主,作有藝術歌曲《大江東去》。作品采用蘇軾同名詞作編曲,所表現的不僅是英雄的情結,更是吸收了德奧古典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與風格特征,巧妙結合了我國傳統的音樂形式特點及我國慣用語言特色,完美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文化,形成具有戲劇性和歌唱性的作品,綻放出無限音樂魅力。
青主,1893 年出生在廣州,自幼便顯示出極高的音樂天分。1912年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并獲法學博士學位。他在留學期間,課余學習音樂(包括小提琴、長笛、鋼琴和作曲)。在歐洲藝術的影響下,青主提出了自己在美學上的獨到見解,著有《樂話》和《音樂通論》。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上有《我住長江頭》和《大江東去》等。
《大江東去》是青主在留學期間創作的,作品采用蘇軾同名詞作編曲,所表現的不僅是英雄的情結,更是吸收了德奧古典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與風格特征,巧妙結合了我國傳統的音樂形式特點及我國慣用語言特色,完美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文化,形成了具有戲劇性和歌唱性的作品,綻放出無限的音樂魅力。
斗爭動機、英雄動機,在中西方音樂史上有很多作品種有體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有固定的叫法—命運動機。肖斯塔科維奇的《列寧格勒交響曲》中“斗爭動機(筆者為區分貝多芬與肖斯塔科維奇的主題動機而寫)”的體現,如小軍鼓的沙沙作響、納粹軍隊行進時的節奏等。他們的作品,因有一個動機的演變,延續發展為一部部恢弘的作品。在筆者看來,青主作品《大江東去》中的英雄動機(主義),滲透在全曲歌詞、旋律、內涵里。首句一個上行大跳,配合“大江東去”如此豪邁的歌詞,不正是塑造了一個憑欄遠眺的英雄嗎?青主巧妙的使用歌詞、旋律、伴奏的完美結合,用風流人物、羽扇綸巾、揮斥方遒,渲染出英雄人物的豪情。
樂曲《大江東去》使用單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旋律豪邁奔放,長江氣勢磅礴和歲月動蕩。第二部分采用典雅浪漫的曲調,優美抒情的旋律,體現作者對人生的感嘆和豪邁之志,展示了周瑜的風流倜儻和揮斥方遒描述。
全曲調式e小調——g小調——e小調——E大調——e小調。作品共四次轉調,都根據人物的色彩基調變化。在創作上青主著重于渲染詞境,使優美的中段曲調和前后兩段形成鮮明對比,襯托浪漫悠長、起伏跌宕的意境。
《大江東去》的鋼琴伴奏精湛。上闋以飽滿的和弦與吟誦的旋律同步進行,刻畫歷史英雄的豪邁。間奏使用厚重的十六分音符和弦為“赤壁之戰”的激烈戰場進行鋪墊,刻畫英雄人物的萬丈豪情。下闋是歌曲的抒情部分,伴奏采用技巧性的分解和弦,左手琶音,表現夢幻場景。右手抒情旋律,配合歌聲。左右手的起伏搖曳,表現英雄在現實中的悵惘。
在旋律方面,《大江東去》上闋使用類似念白和宣敘調形式體現英雄內心的情感。蒼茫奔放的旋律偶爾出現配合伴奏的起伏跌宕,重現原詞中的激昂情緒。下闋采用“行板”,用E大調,為表達英雄的內心柔情,采用了類似詠嘆調的旋律。在結束部分,情緒突然轉折,漸行漸止、斷斷續續,突出“英雄”的悵惘與傷懷。
在詞曲方面,“大江東去”具有英雄般的剛強頓挫之感,使用e小調,深刻描畫了詞人心中的豪情萬丈。青主將旋律與和聲完美雜糅,表達對千古英雄人物的緬懷。“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引出英雄人物的豪邁。而“人生如夢”的感嘆則更趨向靜謐。最后,e小調的主音大跳八度上主音,涌出英雄“一樽還酹江月”的豪情萬丈。
青主淋漓盡致的使用英雄人物,羽扇綸巾、揮斥方遒、還看今朝,渲染出一幅幅雄渾的歷史畫卷,“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青主的英雄情結不只是在緬懷風流英雄人物。筆者看來,“遙想”也可為“期望”,是期許后世“英才”,鼓勵更多創作人才創作出更具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完美對接的作品。
通過筆者的本次分析,青主藝術歌曲《大江東去》中:全曲的“英雄”情結、英雄主義,使用了一系列作曲技法來烘托。在旋律創作上,曲調婉轉抒情、流暢優美;歌詞與曲調、聲樂與伴奏方面的創作構思細巧、詳盡真實,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在曲式結構的使用上,青主根據詩詞內涵采用西洋傳統的和聲技法和恰當的曲式結構,準確深刻地表達出中國古詩詞藝術內涵、英雄的獨特魅力;在鋼琴伴奏方面,依照曲式的結構、旋律的風格以及歌詞的意境的深刻剖析,對鋼琴伴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理,形成比較具有戲劇性和歌唱性的作品,與全曲英雄主題完美呼應。青主通過這些巧妙的設計,完美的融合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綻放出無限的音樂魅力。在筆者看來,青主“千古風流人物”,不僅是對英雄人物的緬懷,更是對未來音樂藝術上的“英才”的無限期待,“大江東去、英雄遠兮”?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10).
[2]于憲淼.淺析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歌詞特色[M].大舞臺(雙月號),2008,(4).
[3]常青.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的釋義與演繹》[M].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8,(4).
黃釵(1993—),女,漢,山東棗莊人,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2015級音樂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