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瑞文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400)
論氣息運用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性
譚瑞文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400)
琵琶是中國器樂中最富表現力的彈撥樂器,其演奏技巧、聲音豐富多變,模仿力強,在數千年的中國音樂和詩詞文化中擁有特殊的位置,而這些為欣賞琵琶演奏藝術增添了特有的審美體驗。音樂是人們感情表達的載體,說話要有呼吸,音樂中亦是如此。琵琶演奏作為一種思想和肢體運動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藝術活動,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琵琶演奏中,氣息是物理和精神支柱。如果沒有氣息,就沒有音樂的起承轉合,如果沒有起承轉合,音樂作品就會失去一大半的生命力。良好地運用氣息,對樂曲的速度控制、劃分樂句等方面很有益處。 良好的氣息運用,才能讓演奏者如實的感知、回味并最終向觀眾傳達樂曲的思想感情,才能化“音符”為“音樂?!?/p>
本文論述的是琵琶演奏過程中氣息運用的重要性,介紹了氣息和呼吸的定義及氣息在琵琶演奏藝術中與演奏技法結合對于提升樂曲藝術表現力的作用。還有在本人琵琶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及意義。
氣息;琵琶;演奏;表現
“呼吸”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生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人和高等動物用肺呼吸,低等動物靠皮膚呼吸,植物通過表面的組織進行氣體交換。[1]”琵琶演奏過程中的呼吸和生理意義上的呼吸本質是相同的,但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本文中提到的“呼吸”主要是指琵琶演奏過程中的呼吸。呼吸在琵琶演奏過程中是隨著音樂的段落、情感及節奏的變化而變化的,具有一定的技術性。 需要在平時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演奏者有意識地培養和反復訓練中形成的。
而“氣息”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氣息,是呼吸時出入的氣。[2]”氣息在概念上包含呼吸的定義,在本文中,它是指在琵琶演奏中氣息的時間間隔,氣息的深度和其他氣息狀態的變化。從美學的角度來說,氣息是以演奏音樂作品的情感為基礎,是一種“氣韻”魅力的表現。氣從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人的精氣神、體現了人的精神本質。
呼吸與氣息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兩者存在相互包含的關系。呼吸是狹義上的氣息,指的是讓人維持基本生理體征所需要的“自然呼吸”,是維持人生命的必備條件,而氣息包含了呼吸。音樂美學范疇中“氣息”包含了許多更深層次的含義,可以延伸到氣韻等概念,氣息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藝術和音樂的呼吸。
演奏琵琶樂曲不能脫離演奏者的生理呼吸,演奏中氣息的運用對于控制音樂節奏和深化意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演奏者演奏時的外部狀態和內部情感活動的表達。
氣息是生命延續的象征,更是琵琶演奏藝術不斷迸發生命和活力的源泉。
氣息是琵琶演奏的基礎,也是演奏藝術美感表現的一個方面。演奏者演奏時的氣息需要跟隨琵琶樂曲的音響效果以強弱、急緩,深淺、連斷等方式變化。演奏的音色與演奏者氣息合理的搭配,才能產生韻味。在實際演奏中演奏的力度,音色變化,運動的幅度與氣息的長度、抑揚頓有著密切的聯系。氣息運用的各種狀態可以在旋律的變化和情感的表達中,使音樂的色彩更豐富。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緒往往伴隨著不同的呼吸狀態,體會并運用氣息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才能使演奏的情緒與氣息相濟交融,才能更好的抒發表現演奏者的情感及文化修養、精神世界。
在琵琶演奏過程中要想使琴弦發聲到位,使身體自然松弛,必須要讓氣息下沉,在吸氣的同時,演奏者通過手臂肌體的相互配合運動從而產生對琵琶琴弦的作用力,隨著氣息的起伏產生音符的變化和跳動。通暢的氣息可以使作用的力量不受阻礙,琴弦的發聲自然堅決而富有彈性;反之,則會導致琴弦發音綿軟、噪音大,觸弦感覺的不準確等諸多方面的演奏困難。
在快速演奏中,聲音效果要有顆粒感,音點清楚。在練習時,快速的手部動作與緊湊的氣息相結合,使指尖在弦上停留的時間短,聲音集中、富有爆發力。同時手臂的肌肉在快速彈奏時會消耗能量并逐漸緊張,適時的調節氣息能緩解肌肉的緊張與疲勞,因此快速演奏時想要輕松自如的完成高難度的樂曲演奏,保持良好演奏狀態,必須調節好氣息節奏,將身體的力量輸送到指尖的前端,使運動中的手臂肌肉放松并且持續發力。
而在慢速的演奏中,呼吸緩慢,柔和,手臂的動作和指尖過弦速度也相對較慢,音色一般圓潤,渾厚,柔美,結實。琵琶音色演奏中的特點是音點,但是又不能只是一個音點。它的魅力常常都蘊含在音點之后的那些余音中。把握好余音和余音之后的音響效果才能更好的淋漓盡致的發揮出琵琶音色的特性。抓住余音,有意識有想象的練習余音,演奏的質量會有質的飛躍。那么在余音練習的時候就需要運用氣息來解決這個富有魅力的技巧。在慢速演奏時運用的氣息相對平緩,指尖過弦的速度要慢,將音點連接成音線,所謂音斷而氣不斷,使聲音的效果連貫綿長。當然,同時也需要左手按音,吟揉弦來配合。在文曲的演奏中運用氣息對于音樂的韻味非常關鍵。
成功的琵琶演奏,不僅要有嫻熟的演奏技術,更要有內心對于情感的抒發與情緒的表達。內心狀態的調整在演奏上具體的表現就是演奏時氣息的掌握與控制。在演奏中樂曲有急有緩,有連貫有停頓,演奏者需要跟隨樂曲的音樂情感運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收放自如,剛柔并濟。氣息在音樂中具有多變性,氣息的支撐點決定氣息的支撐力及演奏動作的幅度。氣息運動強,演奏的動作幅度就大;氣息運動弱,演奏的動作幅度就小;演奏動作越快氣息的轉換也相對較快;演奏動作慢,氣息運動速度也相對慢。其次,內心的歌唱,才會給音樂帶來感覺,才能明確樂曲氣息的控制。再者,音樂的色彩變化與氣息的控制密不可分,通過氣息的控制才能達到樂曲中所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傊幻麅炐愕呐醚葑嗾?,在演奏中音樂與身心要完美結合,清晰地的掌握氣息的活動和變化規律,控制好氣息的運用,才能真正的表現出音樂的靈魂。
自然舒服的氣息運動是保持放松狀態的一個重要手段。心平氣和,不冗長也不急促的氣息循環運動為肢體的放松提供了條件和動力,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平復演奏者的情緒,專心的投入到演奏的音樂中,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不易出現過份激動或緊張的情緒。
氣息影響著演奏者肢體的動作和情感的起伏,無論是演奏舒緩還是情緒熱烈的旋律,都要根據音樂氣息的變化合理的演奏音樂。掌握好氣息的變化才能使演奏的動作和音樂的銜接自然流暢,將音樂的意境完美地表達出來。
例如琵琶的兩個古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兩個曲子的主題都是寫秦末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戰爭場面的琵琶武曲,但自古都說聽琵琶勝者十面敗者霸王,因此兩首樂曲的情感基調截然相反。《霸王卸甲》描寫西楚霸王項羽,他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自刎烏江邊,故事悲壯令人哀婉?!栋酝跣都住芬潦嫉穆曇舻统聊?,更注重氣息中的“呼”,音樂開始之前的呼吸深長而緩慢,指尖過弦速度相對慢一些,加之在低音區的音響效果,預示著故事人物悲劇的結局,戰爭失敗的命運。所以這首樂曲氣息的運用比較深沉凝重,表現故事人物及楚軍的悲壯,同時暗示著故事人物悲劇性的結局。
《十面埋伏》描寫刻畫的人物是劉邦,劉邦最終勝利,得到江山,建立了大漢王朝。貫穿全曲的始終是昂揚的斗志和勝利的凱歌。《十面埋伏》演奏時氣息飽滿,音樂高亢響亮,連接緊湊,抑揚頓挫突出,注重氣息的“吸”,以及吸氣之后的爆發力和沖擊力,指尖過弦速度要快,音色要干凈利落,從第一個音符的音樂效果開始,勝利者的姿態和昂揚斗志便表露無遺。預示著故事人物最終的勝利。
因此科學、合理地運用氣息會把樂曲里每個音符及段落巧妙地銜接起來,氣息貫通的演奏顯得大氣、有功力、完整統一,音樂從而具有了生命力及感染力,演奏水平將邁向成熟。若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氣息會造成樂曲演奏斷斷續續,音樂的思想表達不清楚,從而無法很好的駕馭樂曲的靈魂,演奏顯得拖沓、不精彩,彈奏多年依舊不得法。技巧與氣息、氣息與音樂完美的結合,才能追求更高的音樂表現力,以求做到對樂曲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詮釋,才能使琵琶演奏進入更高地境界。
琵琶是中國器樂中最富表現力的彈撥樂器,演奏技巧、聲音豐富多變,模仿力強,在數千年的中國音樂和詩詞文化中擁有特殊的位置,而這些為欣賞琵琶表演增添了特有的審美體驗。氣息是生命延續的象征,更是琵琶演奏藝術不斷迸發生命和活力的源泉。氣息影響著演奏者肢體的動作和情感的起伏,無論是演奏平靜舒緩的旋律還是情緒熱烈的音樂,掌握好氣息的變化才能使演奏的動作和音樂的銜接自然流暢,將音樂的意境完美地表達出來。成功的琵琶演奏,不僅要有嫻熟的演奏技術,更要有內心對于情感的抒發與情緒的表達。內心狀態的調整在演奏上具體的表現就是演奏時氣息的掌握與控制。在演奏中樂曲有急有緩,有連貫有停頓,演奏者要跟隨樂曲的音樂情感運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收放自如,剛柔并濟,才能真正讓“音符”真正變為“音樂”。
[1]《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聯合式雙音復合動詞考察研究、莊佩芝-《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3]王超慧.論琵琶演奏中氣息的運用.中國音樂,2003,(1).
[4]蔡赟.琵琶演奏技巧芻談[J].音樂時空,2011,(10).
[5]徐瀅珺.彈撥樂的演奏與教學[J].飛天,2011,(2).
[6]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譜.香港:偉確華粹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7]莊永平.琵琶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1).
[8]杜洪泉.從《溪山琴況》談當今器樂教學與演奏.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9]張先玲.養和集.香港:偉確華粹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10]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8(1).
[11]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8(1).
[12]王超慧編注.琵琶考級實用教程.金盾出版社,2009,12(1).
譚瑞文,紅河學院音樂學院琵琶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