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新



一池荷,一席茶,熏香遲暮,琉璃青燈,精雅生活是梁明毓的日常。
初見梁明毓,難免讓人對他產生許多猜想。身材頎長,面容俊朗,明明很時尚,卻又古典的如此沉靜。
自幼習畫,大學時主修國畫工筆,是最初的啟蒙。工作后專注設計,后又專心皈依佛法,插花、習茶,是慢慢養成這種淡然文雅氣質的關鍵。
“我從小就開始讀《紅樓夢》,《紅樓夢》算是我的藝術啟蒙老師,曹公筆下除了龐雜的家族關系、個性鮮明的人物,熠熠生輝的對備色藝術門類也做了很多詳盡的描寫:繪畫、昆曲、園林、建筑、服飾、茶道、花道等等,用什么杯盤碗盞,泡什么樣的茶,放什么樣的水果,插什么樣的花,也許從那時起,這種隱約的設計靈感就在萌發了。”
作為地道的北方人,骨子里的不羈讓他熱愛嘗試各種新的事物,琉璃就是這樣走進他的生活。
“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
梁明毓和琉璃結緣正是源于《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這句美得通透的經文。佛的慈悲和智慧,呵護著眾生,也成就了他的藝術靈感。
因為名字中的“毓”字可以作“每天”和“琉璃”結緣的解讀,梁明毓和琉璃的緣分似乎是天生注定的。
“它有光、影、色的東西,似是能透,卻又透不了,其內變化萬千。”在他的眼中,琉璃是關乎靈魂的材質,內心的話,可以通過語言傾訴,也可以通過作品讓觀者感受。
沐浴佛光
梁明毓的第一件琉璃作品。
因迷戀佛像和琉璃的變幻,亦想表達生命對佛法的感恩、徜徉佛法的光芒中,幸福和平和的感受,梁明毓設計制作了這尊“沐浴佛光”沙彌琉璃擺件。
一尊通體圓融的小沙彌像,稍稍仰起的面部,似在感受佛陀的慈悲。這件作品正是梁明毓剛剛開始學佛時的內心獨自。
在這尊造像中,面部參考了阿難尊者面部造像特點。梁明毓很早就對敦煌莫高窟內那尊阿難尊者的造像有著頗多的體悟,“俊朗、純潔,傾心托付”是他描述內心感受時用的最多的詞匯。因而整件作品除了面部是精細刻畫外,其他部位都簡化到極致,身體手腳全部用圓潤的線條來表意。
很多人感動于《沐浴佛光》表現出的沐浴在佛法中的幸福,這也是梁明毓的內心真實狀態。
寒煙翠
乍看一眼《寒煙翠》,一般人幾乎很難將這個三足雙耳香爐和琉璃制品聯系在一起,翠綠的色調,富有張力的爐體,三條纖細挺立的爐腿,這一切更近似于翡翠的質地和觀感。
“我很早就注意到翡翠和琉璃在某些特點上的相似,加上自己對于宋代器物的癡迷,最終選定了宋代雙耳高足朝天銅爐這樣的造型,運用翡翠帝王綠來實現心中的想法。”
設計師思緒天馬行空,為使“天馬”踩到實處,梁明毓不得不做了妥協和讓步,放棄一體成型的想法,采用了拼接的工藝來燒制。簡而言之,便是三支爐腳和爐體分開燒制,最終將四部分組合,成為完整的作品。
即便如此,困難和挑戰依然嚴峻。燒制的時候,由于爐腳過于纖細,氣泡無法完全排出。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聚集在爐腳的兩側。而這樣的爐腳完全就是殘次品,無法使用。即使過了排氣泡這一關,在高速轉盤上打磨的時候,爐腳也非常容易被折斷,成品率極低。
“盡量提高產量,從而提高篩選出優質品的幾率。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縱然有《寒煙翠》這樣超高難度的成功先例,工藝難度卻始終不是梁明毓追求的方向,“我不會刻意去追求那個難度。不管是琉璃、金,還是鉆石等材質,它最后服務的還是人。”
明如皓月
《明如皓月》琉璃杯,取材于出土的晚唐琉璃杯。在琉璃界,這亦是首創。它的面世,突破了琉璃不能做直飲茶器的兩大技術壁壘。 “一是瞬間耐高溫,很多琉璃器具,沸水一澆,很多甚至都會爆裂,所以一般只是作為涼水杯或酒杯;二是重金屬在高溫水下的釋放。”
由于目前琉璃的著色,通常依靠燒制過程中加入的金屬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中,有些含有重金屬成分,對人體有害。根據國家相關權威部門的檢測,這套琉璃杯的重金屬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曾有人將陶質杯、瓷質杯和梁明毓的琉璃杯放在一起,分別倒入相同的茶湯后,進行嚴格的對比測評,結果發現,在品茶人挑剔的味蕾下,琉璃杯對茶性的影響幾乎為零。
云南的著名茶人王迎新曾以這套琉璃杯為主題,設計了一套茶花琉璃杯茶席,在業內掀起了一陣琉璃杯之風。
如今,除皓月杯,琉璃茶器具還有四君子茶海、花插、擱置等。
“我想用琉璃的材質,來體現佛的美麗和明澈的慈悲與智慧,折射萬物生靈的靈性與晶瑩。”梁明毓希望,不僅是佛像、茶器具,在以后的每件作品中,都能讓觀者感受到這種直達內心的撫觸。
梁明毓感慨道,誠如琉璃的誕生過程,高溫的琉璃液體澆筑入模具,激發出無數氣泡,冷卻凝固,當下的瞬間得以永恒。“這正融通了學佛的真諦,在漫長沉淀、蛻變、凈化的過程中,期待那最后的永恒。”
梁明毓即發了這樣—個愿:“所有佛像價格合理,且所得利潤,全部用于再造佛像上,一分不去利養自身。如此所有請我佛像的人,他的錢融入這個‘大海里,跟我一起造像。之后我所有造像的功德都有他的一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