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翔 周其佳 孫月柏
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后下脛腓聯合分離固定和未固定的療效對比
鄒明翔 周其佳 孫月柏
目的 對切開復位內固定后下脛腓聯合分離固定方案、未固定方案應用于踝關節骨折患者中的價值進行分析。方法 從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患踝關節骨折進入本院骨科的患者中,篩選56例進行對照研究,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后下脛腓聯合分離方案,對照組28例行未固定措施,研究組28例行固定措施,觀察兩組療效。結果 對照組優良率為89.29%,研究組優良率為96.43%(P>0.05)。結論 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于切開復位內固定后,施以下脛腓聯合分離方案時,選擇未固定方案或者固定方案均可取得顯著效果。
未固定;下脛腓聯合分離;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踝關節骨折
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在予以切開復位內固定措施的基礎上,如果機體脛腓關節組織已經分離,還需配合進行處理,以促進骨折點恢復[1]。然而,分離固定或者是未固定仍然存在一定爭議,此次為總結適合踝關節骨折患者的方案,重點對56例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患踝關節骨折進入本院骨科的患者進行分析,期待提升療效,促進病情康復。
1.1研究對象
從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患踝關節骨折進入本院骨科的患者中,篩選56例進行對照研究。對照組28例,男17例與女11例;21~66歲,平均(45.2±2.88)歲。研究組28例,男19例與女9例;20~68歲,平均(45.7±2.52)歲,兩組基礎信息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術前,給予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后,適當提升患肢的高度。(2)對術區進行充分消毒,常規鋪設無菌紙后,定位機體換關節組織的內側以及后外側,分別制作切口,且確保兩者間實際距離不得低于7.0 cm。(3)根據外踝部位、內踝部位、下脛腓聯合點作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操作的具體順序。(4)對機體骨折塊進行妥善固定后,以螺釘以及張力帶等設備對其外踝部位、內踝部位骨折塊進行有效固定,再予以韌帶縫,并對機體韌帶組織、下脛腓聯合點的穩固性進行評估。(5)對照組28例行未固定措施,而研究組28例行固定措施,即以皮質骨螺釘(共一枚至二枚),使其保持傾斜狀,約28度左右即可,再對機體踝關節組織方位進行調整,從5度背伸位逐漸過渡至機體脛骨組織腓切跡的頂點,予以三層骨皮質螺釘固定方案[2]。(6)用石膏對機體患肢進行固定,約6周左右,術后約12周時,即可將螺釘取出[3]。
對照組28例中:優秀19例,良好6例,一般3例,優良率89.29%(25/28);研究組28例中:優秀20例,良好7例,一般1例,優良率96.43%(27/28),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下脛腓間隙(3.45±0.32)mm、下脛腓組織重疊距離(8.70±0.46)mm、踝關節基本功能(93.60±5.08)分,研究組分別 是(3.41±0.33)mm、(8.94±0.55)mm、(94.53±4.29) 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王言青[5]等發現,踝關節骨折屬骨科內部常見疾病,發病位置多處于關節內部,患者脛腓關節組織極易出現分離問題,不僅會使其踝穴組織完整性受損,而且還會對踝關節組織穩定性造成影響,需予以切開后進行有效復位,再配合內固定方案進行治療,確保機體關節功能順利恢復。但是,在固定層數、固定種類以及固定數量等方面都還有爭議[6]。
此次研究判斷是否需要固定,依據是機體下脛腓聯合部位的外踝組織、關節組織以及內踝組織的穩定狀態,如果穩定結構的恢復質量差,即踝關節組織整體穩定性較差,就需以螺釘對其進行妥善固定;如果穩定結構的恢復質量好,且踝關節組織整體穩定性較好,就可考慮省略螺釘固定程序[7]。除此以外,在外旋暴力因素作用下,如果機體腓骨組織近端約1/3處出現骨折,且其下脛腓組織明顯分離,不僅并發內踝骨折,而且下脛腓組織韌帶、三角韌帶組織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裂問題,同樣需要進行固定操作[8]。此次行不同術式,對照組28例優良率89.29%,研究組28例是96.43%(P>0.05),此外,兩組下脛腓間隙、踝關節基本功能評分以及下脛腓組織重疊距離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后,施以下脛腓聯合分離方案時,選擇未固定方案或者固定方案均可取得顯著效果。
[1]崔彥江,付立新,張書欽,等.手術與手法保守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5):2764-2765.
[2]黃月喬,陳光,劉珂,等.系統康復治療踝關節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155-6156.
[3]馬騰,王謙,路遙,等.非剛性與傳統螺釘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損傷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雜志,2016,32(8):677-682.
[4]萬全會.后踝關節骨折不同內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學性能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8):7806-7810.
[5]王言青,劉明輝,田學忠,等.雙鋼板治療合并脛骨遠端關節面壓縮的旋后內收型Ⅱ度踝關節骨折[J].天津醫藥,2015,43(9):1059-1062.
[6]劉建華,余世明,徐棟梁.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7):2584-2586.
[7]徐龍,何仕誠.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與功能康復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5):56-58.
[8]張文煜.螺旋CT三維重建在踝關節骨折分型及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61-62.
Comparis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nkle Fracture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Seperation of Distal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Under Fixed and Not Fixed
ZOU Mingxiang ZHOU Qijia SUN Yueba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Fu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ancheng Jiangsu 2244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distal tibial and fibula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of ankle joint.Method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5,56 cases suffering from ankle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atients were studied,they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fter the tibiofibular joint separation scheme,the control group of 28 cases without fixed measures,the research group of 28 cases of fixed measures.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9.29%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6.43% in the study group(P> 0.05).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ankle fracture,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choice of the non fixed or fixed solution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results.
Not fixed,Seperation of distal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Fixed,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Ankle fractures
R687.3
A
1674-9316(2016)20-007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0.041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院骨科,江蘇 鹽城 224400
1.3數據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均導入SPSS 19.0版統計軟件中進行處理,(均數±標準差) ()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率(%)代表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1.4觀察指標
以Mazur踝關節標準為依據對療效進行評定。優秀:機體骨折點未出現腫痛現象,不僅步態正常,而且踝關節基本活動并無受限;良好:稍有腫痛現象出現,步態基本正常,關節活動性的恢復水平達到75.0%左右;一般:疼痛感明顯,關節活動性的恢復水平達到50.0%左右;較差:疼痛感劇烈,且步態尚未達到正常標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