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銳
袁牧:“城市病”,病不在物而在人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袁牧表示,所謂的“城市病”,是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當中,首先進行了“物”的城市化,也就是說做了城市化的空間準備、產業準備和人口的集聚。實際上這種人口集聚和產業準備無論是對環境,還是對城市品質、城市生活、城市公共服務都會帶來非常大的沖擊。我們在過去三十年“物”的城鎮化當中,從政策角度沒有過多地考慮人的因素,這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
胡安東:中國式擴城運動后果堪比迪拜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研究部主任胡安東指出,一座城市向不同方向發力擴城的事例在中國并不少見,在擴城運動的口號下,一座座“影子城市”在招商引資的吆喝聲中不知吸引了多少眼球,背上奢侈造城和無度開發罵名的迪拜正遭受全世界討伐,中國式的擴城運動風險其實并不比迪拜小。迪拜蓋七星級酒店、奢華別墅的銀子大部分來自外國銀行,而我們身邊一些大城市的投資極有可能來自國內銀行甚至是政府舉債。如果迪拜的無度開發是一種對外國銀行和業主的預期透支,那國內一些大城市的擴城運動將像吸盤一樣吸納更多財富流入投機炒房領域。
吳良鏞:城鄉規劃不能“重城輕鄉”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良鏞認為,中國城鄉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長期存在的“重城輕鄉”思想不容忽視。建立新型城鄉關系,對于特大城市地區,要促進生產力要素靈活流動和重組,在區域尺度上對特大城市過分集中的功能進行有機疏解,同時要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鎮人口吸納和服務功能,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動,形成一種協調的城鄉統一體。
周宏春:綠色化是新型城鎮化概念的應有之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周宏春指出,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原有城鎮化的升級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綠色城市化不僅要大街清潔、滿眼綠色,更要城市生活井然有序又不失活力。隨著城鎮化由量的擴張走向質的提高,今天的發展更不應該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城市政府應創新理念付諸實踐,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消費支撐城鎮可持續發展。
賈康:擺脫房價暴漲暴跌循環要從體制機制上突破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前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政策稍有放松,房價就暴漲,一些城市重啟限購限貸政策后房價又回落,中國想要擺脫房價暴漲暴跌的惡性循環,需要從體制機制上突破,其中很重要的是正在立法進程中的房地產稅。與以往只對城鎮經營性物業課稅的房產稅不同,一字之差的“房地產稅”課稅對象將可能涉及所有房產。房地產稅征稅前提是搜集自然人的房產信息,比如一個人在全國有幾套房產、價值多少等,這個過程目前非常困難。
莫開偉:土地財政不變,樓市虛火難除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莫開偉認為,當前形成樓市“虛火”的這些一、二線城市,都是在政府去庫存、鼓勵民眾購房、甚至不惜縱容樓市投機炒作等政策下才產生的,尤其這種鼓勵房地產去庫存政策還催生了“首付貸”、不地道的房產中介等副產品誕生,更加劇了樓市虛火。只有盡快終結土地財政,加快稅收制度改革步伐,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改革到位,消除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樓市去虛火和擠泡沫才真正有希望。
任澤平:政策扶大壓小利好債市,養老PPP落地有望加速
知名時評人任澤平認為,當前PPP項目不僅在地域分布上發展不平衡,行業分布也不均衡。從項目投資金額上看,醫療類PPP項目僅占2%,而養老類PPP項目金額只有1%。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缺口日益增大。但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國內養老行業并未規模化。隨著深改組會議明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未來政策對該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養老項目落地有望加速。
李松:注重細節設計,可使地采暖發揮最大效能
北京維拓時代建筑設計院技術總監李松認為,住宅項目中地暖應用最多,其在公建項目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大空間中。高大空間如果采取空調送風等方式,由于熱壓的作用熱氣會一直向上走,單純靠熱風無法保證人活動區域的溫度,而地暖不像傳統的散熱器或風機盤管等存在設備更換問題。在做建筑設計時,需要合理確定分集水器位置,確定地面裝修做法,地暖管敷設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