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領導力從哪里來
5月9日出版的《學習時報》繼續選載了美國學者熊玠主編的《習近平時代》,文章著重分析了中共的領導力從哪里來。本刊摘編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2014年11月26日,中紀委一天之內通報了4名山西貪官的立案調查結果,其中兩名女官員的通報用詞首次采用了“與他人通奸”字樣。消息一出,馬上引發輿論熱議。在中國的《刑法》及相關法律中,沒有對通奸作出定罪的規定。但是在中共的黨紀中則有對此的懲戒規定,與他人發生不正當性關系,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為什么黨紀嚴于國法?這是中國共產黨自身性質所決定的。作為先鋒隊性質的政黨,黨員是先鋒隊的一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應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將普通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帶領他們投身于黨領導的事業中去。
“特殊材料”意味著黨員要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自我要求,無論是在道德方面,還是在能力方面,黨員必須比普通公民更優秀才能無愧于黨員的稱號,這就是黨紀嚴于國法的邏輯。國法是對一個公民的要求,是一種基本的要求;黨紀是對一個黨員的要求,它是一種更高的要求,也是黨的先進性的要求。
2006年,中國問題研究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狄忠蒲在評估中共未來的發展趨勢時,認為中國共產黨并不存在由于內部衰敗或外部壓力而出現即將崩潰的危險。雖然中國共產黨面臨許多嚴峻的問題,但是它一再證明自己具有足夠的適應性和彈性。那么,這種適應性從哪里來呢?丹麥學者柏思德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認為,中共的適應性關鍵在于中共的組織調適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學習。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共就將學習型政黨建設作為基本戰略。但以改革開放為標志,中共“學習”的含義和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說在毛澤東時代,“學習”主要是政治教化意義上的,是組織成員政治進步的標志的話,那么在鄧小平時代,“學習”則加入了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要求。1978年后,中央高層領導人反復強調向他國學習,向現代科技與管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中共最高層的學習還不是在中央黨校,而是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
專門從事政治精英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薄智躍認為,“中國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學習模式。可以說,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學習體系,已經有能力培訓從中央到地方、從黨委到行業的所有干部。
正是通過常規而系統的學習,中共才得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學習,已經成為中共不斷自我更新的發動機。
中共能有效地實現對國家的領導,除了不斷強化自身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之外,還需要制度化的機制來將黨和國家連接起來,使黨的意志能有效變成國家的政策,并保證各部門有效執行這些政策。在眾多的機制中,有三個機制很有特色,也很重要。
第一個機制就是領導小組機制。2013年12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僅一個月,中共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習近平親自擔任組長。
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廣泛存在于黨和國家政治運行過程中,發揮著議事、協調等功能,極為重要,也極為特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神經中樞”,自成立以來已經舉行11次會議,通過了不少“重量級”方案,也啃下了很多改革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硬骨頭”。
第二個機制是黨組制度。黨組是黨的各級委員會在非黨組織中的派出機關。作為派出機構,黨組和黨委不同,黨委是選舉產生,黨組則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由同級黨委指派,并接受同級黨委的領導。正是通過黨組,黨能有效地實現對各種非黨組織的領導。
第三個機制是中共領導人在國家機構中任職。例如,習近平是黨的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但同時他也是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其他政治局常委則分別擔任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中央黨校校長、中央紀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等。
通過這三種機制,中共有效克服了分權體制下可能出現的相互否決、治理低效的弊端。例如,美國的兩黨制使美國政治周期性地陷入兩極分化,而其分權制衡機制使得政治體制的某一個部分能相對輕易地阻撓其他部分,從而形成“否決政體”,整個體制都受制于否決權。在分立性政府的情況下,政黨無法有效地協調立法機構與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政治僵局,甚至導致聯邦政府有時不得不“關門歇業”。從1977年到1996年19年間,聯邦政府曾關門17次,幾乎平均每年關門一次。相比而言,中共的黨政體制不僅能根據長期目標進行決策,并能夠在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不被利益集團所俘獲。
2013年5月9日,中共下發《關于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要求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習近平常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想將密集出臺的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除了實現對國家的有效領導外,還必須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強化整個社會對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60項改革任務,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改革計劃之一,而且是一個需要涉險灘、啃硬骨頭的改革,如此艱巨的任務沒有民眾的廣泛支持是不可能的。
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習近平再次運用起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他用了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闡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教育實踐活動要著眼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共承擔著崇高的歷史使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鋒隊邏輯與中國傳統儒家的士大夫政治邏輯有某種契合之處,它們都強調要由一個優秀的團隊肩負起領導責任,帶領民眾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秩序。用中共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既要保持先進性,不能搞“尾巴主義”,又要堅持群眾路線,不能脫離群眾。因此,中共不斷地通過自我革新,以保證其黨員在德和才兩個方面的先進性;同時,又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來保證其對國家的領導,通過群眾路線保持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并實現有效的社會動員。這就是中共領導力的源泉。
(《學習時報》20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