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琴
DW I聯合M RI動態增強掃描在鑒別肝臟轉移瘤與原發肝癌的應用價值
姚艷琴
目的 探討MR 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彌散加權成像(DW I)診斷肝臟轉移瘤與原發肝癌的效果。方法 觀察組為36例肝臟轉移瘤患者,對照組為36例原發肝癌患者;兩組均分別行DW I與MRI動態增強掃描。結果 兩組敏感度、特異度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兩種方法聯合應用有利于改善診斷準確度。
MRI動態增強掃描;彌散加權成像;肝臟轉移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DW I and dynam ic contrast-enhanced MR I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metastases and primaryliver cancer.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36 cases)with liver metastases and control group(36 cases)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used be dynam 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 and DW I. Resu 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影像系,山西 太原 030001
目前,肝臟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它早期癥狀不典型,及時診斷、鑒別肝臟疾病對于治療方案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分別選擇36例肝臟轉移瘤患者和36例原發肝癌患者,探討MR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彌散加權成像(DW I)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肝臟轉移瘤患者(觀察組)和36例原發肝癌患者(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結果確診。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9.45±1.88)歲;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32~63歲,平均年齡:(49.60±1.91)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年齡、性別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進行掃描。告知患者每次應屏氣大約15 s,患者取仰臥位,并保證肝臟置于線圈中部。于肝臟冠狀面定橫斷面。參數設置:T1WI(TR:4.1 ms;TE:1.2 ms) ;掃描矩陣:288×170;T2W I(TR:8 571 ms;TE:64.6 ms);掃描矩陣:288×256;T1W I與T2W I層厚、間距均分別為6 mm、1 mm;DWI行SE/EPI序列(B值為600 s/mm2)。按照0.2 mmol/kg劑量將釓噴酸葡胺(造影劑)經專用高壓注射器推注后開始計時,并徹底清洗管道。動態增強時相:動脈期、靜脈期、平衡期分別為15 s、50 s、180 s。在病變感興趣區分別取3個部位并計算平均值(ADC值),它能夠顯示疾病病變情況。若檢查發現病灶,應先檢查病變形態、邊緣界限、強化方式與程度等方面。
1.3圖像后處理
至少由兩名資深影像科醫師進行閱片,主要內容包括:(1)患部位置及信號特點等;(2)DWI:分為高、等、低三種信號。在病變感興趣區分別取3個部位并計算表觀擴散系數(ADC),它能夠顯示疾病病變情況。若檢查發現病灶,應先檢查病變形態、邊緣界限、強化方式與程度等方面。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DW I檢測結果分析研究
(1)觀察組(原發性肝癌):36例患者共38個病灶,其中35個病灶呈高信號,且其內部信號紊亂,伴有低信號區(表現為小斑片形態)及更高信號區,其它3個呈現等信號。
(2)對照組(肝臟轉移瘤):36例患者共37例病灶,其中28例病灶來源于胃腸道(11例直腸、9例結腸、8例胃)、4個胰腺、2個例膽囊、3個例鼻咽,它們DW I表現有所差異。37個病灶均表現為高信號(呈結節或圓形狀),且其信號不均勻,呈內低外高信號。
2.2兩組MRI動態增強掃描檢測結果分析研究
(1)觀察組(原發性肝癌):①其中20個病灶信號呈動脈早期或晚期強化,但其靜脈期信號降低呈低信號,因此其信號曲線表現為速升-速降型;②其它18個病灶信號表現為動脈期輕微強化,在門脈期達至峰值,至靜脈期時有所降低,因此其信號曲線表現為速升-平臺-緩降型。
(2)對照組(肝臟轉移瘤):因其病灶部位有所差異而呈多種類型強化方式,①12個病灶信號呈“牛眼征”;②20個病灶信號表現為環形或花邊形強化;③5個病灶信號曲線表現為快進-快出型。
2.3兩組檢測結果分析比較
觀察組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特異度、敏感度分別為92.4%、91.5%、91.9%、95.8%。對照組分別為91.7%、90.8%、91.2%、96.0%,兩組上述數據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MR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DWI可有效診斷肝臟轉移瘤與原發肝癌,準確率良好。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我國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尤其以原發性肝癌及肝臟轉移瘤等最為多見[2],所以及時早期診斷該類疾病對于確保預后質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幾年,MRI動態增強方法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是根據血流動力學以尋找病變位置,主要通過造影劑的動態呈像、信號曲線等方面觀察患部血流情況,進而鑒別多種類型的肝臟疾病,提高了診斷肝臟疾病的準確率[3]。彌散加權成像(DWI)是目前唯一能夠觀察水分子活動度的方式,其ADC(彌散系數)越高則提示水分子運動越快[4]。它有利于直觀檢查病灶體積、形態等特征,進而更加明確患部位置[5]。T1加權信號(T1WI)表示患部血管分布情況,可評估腫瘤惡性程度。T2信號(T2W 2)對炎性或壞死病變準確度較高。總之,MR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彌散加權成像(DW I)診斷肝臟轉移瘤與原發肝癌。
[1] 楊濤,王秀榮,楊慶,等.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肝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CT和MR I雜志,2008,6(4):32-35.
[2] 張千,張春雨,趙平,等. MRI彌散加權像聯合動態增強掃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9):1573-1575.
[3] 吳文娟,王成達.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及增強掃描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 肝臟,2013,18(1):15-17.
[4] 應明亮,許順良,肖文波,等. 彌散加權成像對肝臟膿腫及壞死囊變腫瘤的鑒別診斷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102-106.
[5] 馬秀華,薛鵬,仲繼剛,等. 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的CT及MRI診斷與臨床應用價值[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2):98-101.
C lin ica l Va lue o f Com bined App lica tion o f Dynam ic Con trast-enhan ced MRI Scan and DW I in the Diagnosis o f Liver Metastases and Prim ary Liver Cancer
YAO YanqinM edical Imaging System,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1,China
Dynam 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DW I,Liver metastases
R 445
A
1674-9316(2016)12-0150-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