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云 馬鴻雁 楊 華 杜幸軍
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
沈立云馬鴻雁楊華杜幸軍
目的 探討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50例,均為我院2012 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均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回顧預后。結果 完全緩解13例,占24%;部分緩解15例,占30%;無緩解22例,占44%;總有效率為56%。發生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45例,占90%。同時20例有血Ⅲ~Ⅳ級感染,占40%。均無肝功能損壞。結論針對臨床收治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可提高臨床效果,但有較重的血液學不良反應,需對支持治療方案科學合理選擇。
地西他濱;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效果觀察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河南 鄭州 450014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臨床最常見的成人急性白血病類型,屬造血系統一種惡性克隆性疾病,研究認為其發生與表觀遺傳學異常和細胞遺傳學改變相關。患者以貧血、出血、發熱、浸潤等為表現,還有可能出現惡心、淋巴結腫大等癥狀[1-2],對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采用地西他濱治療,現總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5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研究對象,男34例,女16例,年齡24~60歲,平均(42.6±5.7)歲。均經分子生物學、骨髓形態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分型明確診斷。
1.2方法
本次選取的急性髓細胞白細病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濱靜脈滴注治療,輸注劑量為20 mg/m2,每日1次,輸注時間每次>1 h,每月1個療程,地西他濱連續用藥5 d。評估臨床效果,記錄不良反應。
2.1臨床效果
完全緩解13例,占24%;部分緩解15例,占30%;無緩解22例,占44%;總有效率為56%。
2.2不良反應
發生Ⅳ級血液學不良反應45例,占90%。同時20例有血Ⅲ~Ⅳ級感染,占40%。均無肝功能損壞。
DNA甲基化是一種較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屬正常的真核細胞修飾方式,在腫瘤形成和發展中,此修飾發揮著重要作用[3-4]。DNA異常甲基化可按高和低甲基化劃分,高甲基化是指于正常組織細胞分布的DNA無甲基化的位點出現被甲基化的情況,低甲基化是指甲基化的位點去甲基化可在正常組織細胞中發生,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均與二者相關[5-6]。報道示,低甲基化可使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針對人類腫瘤開展系列研究顯示,整個腫瘤細胞基因組中,低甲基化狀況普遍存在[7]。廣泛的低甲基化可促使染色質結構發生程度不等的改變,降低染色質凝聚程度,使基因組不穩定性增加,進而誘發腫瘤。在正常狀態下,基因啟動子區CpG島通常為非甲基化狀態,當其有甲基化發生時,常引發基因轉錄沉寂的情況,使重要基因如DNA修復基因和抑癌基因等表面受抑,進而引發DNA損傷不能及時修復,正常細胞分化和調控失常,最終誘發腫瘤性疾病。在許多腫瘤類型中,通常是全廣泛低甲基化基礎上,存在局部區域的高甲基化現象。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為造血系統一種惡性克隆性疾病,雖目前尚未明確其確切病因,但因細胞遺傳出現異常造成的信號傳導通路改變,使細胞正常新陳代謝相關調控機制喪失是重要的引發本病的機制。在細胞遺傳學水平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有一定認識,是研究的重大進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較易出現細胞遺傳改變,且復雜異常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出現,尚無明確原因,有研究認為,此由基因組不穩定引發。
有學者研究表示,在多發性骨髓瘤、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等患者中,均有促凋亡基因BNIP3基因位點的一種高甲基化狀態存在,使BNIP3基因呈沉默顯示[8]。Hasegawa[9]等也研究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白血病有p15基因高甲基化存在,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病程進展追蹤發現,隨疾病進展,早期p15基因正常的患者,也有甲基化發生。Jiang[10]等研究示,DNA異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抑癌基因TSG沉默最主要的向AM L進展的機制,進而對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進展而來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提供了依據,故對異常的高甲基化水平糾正,可能是有效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治療的靶點。
地西他濱現階段已進入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試驗,其去甲基化作用主要通過對DNA甲基轉移酶抑制,而使基因組中局部分布的高甲基化CpG島去甲基化,重新活化抑癌基因,此去甲基化作用對其他處于低甲基化狀態的基因無影響,不會使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加重。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完全緩解13例,占24%;部分緩解15例,占30%;無緩解22例,占44%;總有效率為56%。均無肝功能損壞,但有較重的血液學不良反應,需行支持治療。
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可提高臨床效果,但有較重的血液學不良反應,需對支持治療方案科學合理選擇。
[1] 劉月波,楊紅,張鈾. 地西他濱治療胃癌合并急性髓細胞白血病1例并文獻復習[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40):93-94.
[2] 王會平,沈元元,熊術道,等. 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調節性T細胞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7):754-756.
[3] 高然,于錦香,高峰,等. 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治療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2013,30(6):1125-1126,1129.
[4] 李亞茹,任翠愛,侯麗雪,等. 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臨床觀察[J]. 現代醫藥衛生,2014,30(8):1132-1134.
[5] 張維德,冉學紅,王越,等. CAG方案治療初診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療效觀察[J]. 山東醫藥,2013,53(4):73-75.
[6] 馬麗麗,陳騫,戴海濱. 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異常免疫表型特點及臨床意義[J].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2,46(3):253-256.
[7] 陳穎穎. 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護理[J]. 全科護理,2012,10(10):881-882.
[8] 袁凱鋒,景莉,唐君靈,等.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化療后肺部侵襲性真菌感染經驗性抗真菌治療時機的探討[J]. 廣東醫學,2012,33(6):858-859.
[9] Hasegawa D,M anabe A,Kubota T,et al. M ethylation status of the p15 and p16 genes in paediatric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aem ia[J]. Br J Haematol,2005,128(6):805-812.
[10] Jiang Y,Dunbar A,Gondek LP,et al.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is a dom inant m echanism in MDS progression to AM L[J]. Blood,2009,113(6):1315-1325.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SHENLiyunMA HongyanYANG HuaDU Xingju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ethods Selected 50 patients with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M arch 2012 to M arch 2016,they used decitabine treatment,the prognosis review. Results Complete remission in 13 cases,24%,partial remission in 15 cases,30%,no relief in 22 cases,44%,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 f 56%. Grade Ⅳ hematological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45 cases,accounting for 90%. While 20 cases o f grade Ⅲ-Ⅳ blood in fection,accounting for 40%. There w as no dam age to liver function. Conclusion For leukemia patients treated clinical acute myeloid using decitabine therapy canimprove clinical effect,but there are severe hematologic adverse reactions,the need to suppor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choice.
Decitabine,Adults,Acute myeloid leukemia,Efficacy
R 973
A
1674-9316(2016)12-0108-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