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悅
(作者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Matte Painting技術的解析與運用
郭興悅
(作者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Matte Painting是電影特效技術的鼻祖,一般為代替電影制作中不能由實拍實現的背景或較大的場面,尤其在歷史、科幻、魔幻等題材電影中被廣泛的運用。本文通過對Matte Painting技術的制作流程進行解析,對其運用技術進行分類,并將其實際運用特效鏡頭制作中,總結其中的要點與經驗,證明即使是在三維虛擬空間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Matte Painting仍以其高效并且最具真實感的優點占據在電影特效的重要地位,而國內的電影拍攝中則需要更加重視這項技術并對人才進行培養。
Matte Painting;視覺特效;數字繪景
Matte Painting是電影特效的鼻祖,最早出現在黑白無聲電影的時代,其發展歷史幾乎和電影一樣古老。首次于1907年由Norman A. Dawn (ASC)制作,繪制了電影《Missions of California》。實際上一開始的Matte Painting畫在玻璃上被稱為“Glasshot”,畫有景物兩塊玻璃板平行擺放保持恰當的距離。攝像機位于他們前面。在后面的玻璃板上,是相對粗糙的背景地形,如繪制的叢林。在前景玻璃板上,繪制細節豐富的元素,如植物、石頭等。在玻璃板之間,應該就是移動或者靜止的影片模型。在還沒有數字特效的時代,玻璃、幕布等便是最開始的“Matte”即遮罩、蒙版,通俗的來說就是“景片”。此外,還利用一些人工微縮模型和繪景相結合的方法,達到拍攝出更復雜,令人信服的場景。
如今,借助計算機圖像(CG)技術,以計算機圖像“層”的概念取代以往的“玻璃板”,可以通過虛擬數字技術以Matte painting創建完整的攝影場景或者對已有場景進行擴充修飾。Matte Painting變得更為精確、易操作,更具創造性,往往可以創造出足以亂真的影片場景。所以數字合成技術成為當今Matte Painting的基礎,將實拍的畫面與繪制的畫面合成最終的鏡頭。(見圖1)

圖1 電影《阿凡達》Matte Painting
制作Matte Painting并不是單一的Photoshop合成過程。在Matte Painting的創作過程中,可以運用一切可能實現精彩的方式來制作,如傳統繪畫、雕塑、攝影和CG等手段來合成場景效果。
Matte Painting技術在國際電影行業以及非常普及,但國內這方面的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國內拍電影還在習慣于實景的拍攝,這樣既耗費成本、又浪費資源,因此Matte Painting這項技術在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早期的Matte Painting只是“繪景”,但“繪景”也是一切Matte Painting工作的開始,一個線稿、一張照片或者僅僅只是來自特效總監的手勢比劃,都是Matte Painter創作的開始。
第二步便是二維空間的完善,實際就是傳統Matte Painter最主要的工作,即主要運用Photoshop軟件將初始的設計稿完善成為一幅如照片般真實景物的繪畫,Matte Painting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真實感,它并不是如傳統繪畫一樣用畫筆與顏料的藝術創作,而是基本上都用真實拍攝的照片中的素材貼到畫作中,以大量的真實景物素材來做拼貼,完成設計好的景物。
以Alp Altiner的作品《Planet-Scape》為例(見圖2),這樣一幅Matte Painting作品在各方面都非常接近真實,遠處的光影和煙霧合成動態的,基本可以直接用于合成電影中一個固定機位鏡頭的背景。

圖2 Alp Altiner的作品《Planet-Scape》
在這一步的創作中,考驗的是創作者的美術功底以及更重要的是對畫面美感的理解,當然如果是需要在電影中合成,在影調、光線和氣氛方面,還要與影片的拍攝所結合。
近些年來,Matte Painting已經不局限在“畫”上,數字技術與合成軟件的發展給特效電影帶來了更多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三維虛擬空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但是由于渲染的資金成本與時間成本過高,并且很難達到細節的真實感,因此結合三維場景制作,Matte Painting的運用越來越占據重要的地位。
有時甚至不必要運用三維模型,而用Matte Painting制作一種“假三維”,僅在視覺覆蓋的范圍制作出透視效果,也就是攝像機投影技術的運用,用最簡單的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來制作“立體畫”。
由于Matte Painting二維制作的局限性,為了達到真實感,與三維手段的結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三維模型在Matte Painting中的運用的概念并不完全是用來渲染景物,還有一大部分的作用是來快速達成只用肉眼和手繪所達不到的透視立體效果,用簡單基礎的三維模型來作為景物繪制的“基石”,簡單地打上燈光,三維空間的便利即可利用,從抽象到精確的展現,也是如今電影制作的追求,既然Matte Painting的目的是達到真實感,那么利用三維模型來確定景物的透視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鏡頭運動時,離鏡頭近的景物也需要投影在三維模型上來實現合理的透視。
當Matte Painting運用于電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與實拍影像或是其他制作好的影像的合成。在拍攝時就計劃好需要用Matte Painting代替的地方,繪制時根據實拍的景物來決定光影、透視等關系,是根據已經設計好的畫面場景,來決定拍攝的角度和對事物的打光等。
既然Matte Painting是為電影畫面增光添彩,那么色彩和構圖必然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對其有敏銳的直覺。所以對于Matte Painter來說,美術功底應該是基本素養,不只是用于草稿的擬制,更是能夠快速的掌握大形、控制色彩,在素材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也能通過繪畫來做補充。
攝影與美術是有共通之處的,如對透視的理解和造型的技巧,同時在焦距對畫面造成的影響上也要嚴格考慮,結合實拍的鏡頭焦距,Matte Painting也要符合焦距的透視。有了基本的攝影常識,作畫時也能對所需的畫面有快速的反應,另外根據對鏡頭運動會帶來的變化也有概念并提前計劃畫幅。
實際上,對于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對于周圍事物的觀察和記錄,并思考人們所看到的景物為何為它所呈現的樣子,在鏡頭中它又將會是什么樣。所以攝影的曝光控制也是人們必須掌握的,真實的景物在不同的光線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它被記錄進鏡頭中的明暗對比、光影角度等因素對于畫面的真實感將帶來直接的影響。
每一個Matte Painter都應該有自己龐大的素材庫,其中要有對素材清晰明確的分類,包括關于對景物的分類,如山、水、天空和城市等;或者根據環境光線的分類,如逆光、左側光、右側光、順光和頂光等,這樣在作畫時能夠快速找到滿足的需要的素材。而對素材的積累,包括在網絡上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行拍攝的素材,這些也是如同生活經驗一般需要日積月累的,同樣的道理,想要完成出色的藝術作品,個人主動的積累和記錄是必不可少的。
事實上,Matte Painter——繪景師的稱呼已經過時,它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改變,如今的Matte Painter應該被稱為Virtual Environment Artists——虛擬環境藝術家。越來越多的景物能夠被三維模型替代,Matte Painting的制作也與三維技術結合的越來越緊密,一個場景的制作漸漸會由一個團隊去完成,而不是一個人。但傳統的Matte Painter依然有發揮空間,因為這種方法是最簡單最高效的。在未來的很多年內,一個固定機位的鏡頭仍然會以一張傳統的Matte Painting來完成。
對其他成員的工作的了解,也會加快完成工作的節奏。虛擬環境藝術家應該是一個對三維場景技術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熟悉整個合成過程的人,在團隊的統一制作中能夠明確自己的任務。
Matte Painting是傳統電影美術與電影攝影結合運用的藝術,是對人眼錯覺的最大利用,在三維空間的渲染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其優勢仍能夠體現。而直接在三維模型上的繪景將會更快,因為可控制的范圍很大,又不需要把時間花在重新渲染上。另外,相對于布置實景和三維空間的渲染場景,其真實感仍然是最高的,尤其是在三維合成相機投影技術出現后,立體起來的Matte Painting帶給了人們更多的驚喜。
對Matte Painting實際的應用也讓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以及其相對于三維渲染的便利和高效,這項技術在國內的電影中應該被更廣泛的應用,從事這項工作的專業人才也應該多被培養和發掘。
[1]Dylan Cole,Alp Altiner D’artiste Matte Painting[M].Australia:Ballistic Publishing,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