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時空
日前,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表示,國家發改委在化解過剩產能方面將采取五大措施,鋼鐵、煤炭領域將成為此輪改革的重點。
第一,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嚴禁建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四個一批”,就是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徑,加快化解產能過剩。要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長效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來化解產能過剩,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的硬約束。在嚴格執法的同時,配合運用價格杠桿等經濟手段,用市場的辦法來推動化解產能過剩。
第三,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導產能主動退出。要研究制定務實有效的激勵政策措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壓減產能。一是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調整企業發展戰略,主動退出過剩產能。二是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退出部分產能。三是城市鋼廠實施轉型轉產或減量化環保搬遷。四是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帶動優勢產能“走出去”。
第四,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規范政府行為,取消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和各種形式的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強化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識,依法解決兼并重組、產能退出的資產債務處置和職工安置等問題。依法維護債權人、債務人以及企業職工等的合法權益。完善社保政策,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第五,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力爭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取得突破。同時中央將設立專項資金,對地方和企業化解產能過剩進行獎補,獎補的資金主要用于人員的安置。
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為55500億kW·h,同比增長0.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為1020億kW·h,同比增長2.5%;第二產業用電量為40046億kW·h,同比下降1.4%;第三產業用電量為7158億kW·h,同比增長7.5%;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為7276億kW·h,同比增長5%。
2015年,全國裝機規模為6000kW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21小時,同比減少4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
2015年,全國電源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 12974萬kW。其中,水電新增生產能力1608萬kW,火電新增生產能力6400萬kW。
近日,環保部發布了《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以下簡稱《準入條件》),作為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依據。
在規劃布局方面,《準入條件》要求現代煤化工項目應布局在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優先選擇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環境容量較好的地區布局,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已無環境容量的地區發展現代煤化工項目,必須先期開展經濟結構調整、煤炭消費等量或減量替代等措施騰出環境容量,并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污染控制技術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缺水地區嚴格控制新建現代煤化工項目。
《準入條件》要求,嚴格限制將加工工藝、污染防治技術或綜合利用技術尚不成熟的高含鋁、砷、氟、油及其他稀有元素的煤種作為原料煤和燃料煤。
《準入條件》提出,現代煤化工項目的工藝技術、建設規模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鼓勵采用能源轉換率高、污染物排放強度低的工藝技術,并確保原料煤質相對穩定。在行業示范階段,應在煤炭分質高效利用、資源能源耦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如廢水處理技術、廢水處置方案、結晶鹽利用與處置方案等)等方面承擔環保示范任務,并提出示范技術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應對措施。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闡述“十三五”我國能源發展路徑時表示,當前我國傳統能源產能過剩矛盾在不斷加劇,煤炭可能面臨長期產能過剩局面,而電力過剩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煉油產能利用率不足70%,在資源約束和環境約束趨緊的條件下,“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要瞄準綠色低碳,2016年力爭淘汰煤炭落后產能6000萬t/a,未來3年內暫停新建煤礦項目審批,同時穩妥推進一批沿海核電項目,力爭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000萬kW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1500萬kW以上。2016年要落實電力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盡快出臺和實施油氣體制改革方案,把電網、油氣管網打造成公平服務于上下游產業、優化資源配置的公共平臺。
努爾·白克力指出,要實現“十三五”能源發展目標,必須要結合區域戰略的實施,優化高耗能產業和能源開發布局,西部地區提高能源就地消納比例,東中部地區加快高耗能產業轉移,降低對遠距離能源輸送的依賴。同時,要推動能源協同發展和互補利用,大幅減少棄水、棄風、棄光限電問題的發生。與此同時,大規模、不合理、粗放利用煤炭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三五”期間要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費強度雙控制,嚴格控制煤炭消費,推進重點地區煤炭減量替代,加快重點領域用能變革,提高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努爾·白克力表示,“要有效控制煤電產能規模,建立煤電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對紅色和黃色預警省份,禁止新建燃煤電站。”
日前,在全國安全生產會議上獲悉,2015年全國事故總量保持繼續下降態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7.9%、2.8%。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楊煥寧表示,大部分地區和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狀況基本穩定,11個省級單位未發生重特大事故,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2.3%、36.8%。
非煤礦山、化工和危化品、煙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生產經營性火災、水上交通、鐵路交通及冶金機械等行業領域事故實現“雙下降”。
他同時指出,2015年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尤其是重特大事故頻發且危害嚴重,暴露出安全生產體制機制法制不完善、安全發展理念不牢固、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安全監管執法不嚴格等問題。
楊煥寧說,2016年要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找準、盯緊高風險行業領域和薄弱環節,嚴把高危行業企業準入門檻,推行風險等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依法嚴厲打擊客車、客船非法運營、礦山企業無證開采等非法違法行為,并根據不同時段和季節特點部署開展針對性、集中式治理。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日前在京發布《“一帶一路”能源資源投資政治風險評估報告》,推出首個“中國人民大學能源投資政治風險指數”(以下簡稱“人大能源指數”)。
領導該研究的人大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系學院許勤華教授介紹說,報告在國內外投資指數的研究基礎上,創新性地增加了“能源資源”和“環境氣候”兩大因素,對涉及六個維度的39個指標進行指數設計,在國內首次提出專門針對能源海外投資政治風險評估的人大能源指數,并以此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風險進行度量。報告認為能源投資低政治風險國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阿聯酋。較低投資風險國家包括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22個國家。較高投資風險國家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等8個國家。高風險投資國家為尼泊爾、阿富汗、巴勒斯坦。其余為中等投資風險國家。評估結果認為能源投資高政治風險地區主要集中在南亞和西亞、北非,其政治風險維度評分很低,主要原因是戰亂頻繁、恐怖主義橫行、政府管治能力低下等;中東南歐有些國家也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東南亞和獨聯體其他國家投資風險總體不太高;蒙古國和俄羅斯的投資風險也處于較為穩定狀態。
(責任編輯宋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