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美 戴艷萍 曹 利 齊 丹 張春媛
超聲造影技術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應用價值分析
靳 美 戴艷萍 曹 利 齊 丹 張春媛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的超聲造影診斷價值。方法 選出47例確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結果軟斑塊中超聲增強率為100%(25/25),混合型為89.47%(17/19),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軟斑塊的血管強密度明顯高于混合斑塊(P<0.05)。結論 超聲造影診斷能夠有效的區分新生血管,對其易損性判斷有著指導意義。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超聲造影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vulnerability. Methods 47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The ultrasound enhancement rate of soft plaque was 100%(25/25), the mixed type was 89.47%(17/19),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enhancement density of soft pla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ixed plaque(P<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ultrasound contrast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new blood vessels, which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judgment of the vulnerability.
【Key words】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 vulnerabilit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diagnosis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嚴重病癥,這種病癥輕則導致患者血壓增高,嚴重時可由硬化斑塊脫落產生急性心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的生命[1-3]。硬化斑塊脫落說明其易損性較高,而其易損性與內部新生血管密度有著直接的關聯[4-5]。本文即是對超聲造影診斷方式鑒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價值進行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經本院專科醫師確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4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女18例,患者年齡中最低值46歲,最高值79歲,平均年齡為(66.82±6.27)歲,患者病程中最低值3年,最高值15年,平均病程(5.26±0.31)年。溝通后了解,具有腦缺血病史患者共30例,無腦缺血病史者共17例。
1.2 方法
47例患者均使用超聲造影檢查技術對病情進行診斷,重點檢查患者粥樣硬化斑塊屬性。在診斷的過程中以橫向、縱向結合的綜合診斷方式,如患者為單一動脈單一斑塊者,則直接對該斑塊進行觀察;如患者為單一動脈多斑塊者,則選擇其中體積最大者觀察。在檢查前,需要先對造影劑進行震蕩,使有效物質完全懸浮在溶劑內,保證在注射時造影劑為勻質狀態。造影劑注射劑量為2.4 ml,注射完成后立即為患者進行無菌生理鹽水注射,劑量為5 ml。全部注射完成后打開超聲造影診斷儀,觀察患者體內造影劑微泡的變化,待所有微泡全部消失之后進行整體掃描。選擇的斑塊長度高于2 mm,記錄斑塊種類、回聲增加部位、回聲增強特征等數據。
1.3 斑塊種類判斷標準
軟斑塊的內部回聲與血管壁回聲相比較低,而且不存在任何明顯的聲影情況。混合型的斑塊其內部回聲情況較為復雜,包括增強回聲和低回聲,部分結構內還不存在回聲,且斑塊內存在少部分的鈣化情況,少部分出現聲影。硬斑塊鈣化情況明顯,且回聲明顯強于血管壁回聲,多數伴有聲影。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7例患者中斑塊性質為軟斑塊者共25例、混合型斑塊共19例、硬度斑塊共3例。在對軟斑塊和混合型斑塊進行對比時發現,軟斑塊的超聲增強率為100%,而混合型斑塊的超聲增強率為89.47%,增強例數為17例,另外2例不存在增強的情況。但軟斑塊和混合斑塊超聲增強率沒有明顯的差異,數據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對軟斑塊和混合型斑塊中42例超聲增強的斑塊進行觀察,其超聲增強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其中肩部增強的斑塊共29例,占比69.05%;尾部增強的斑塊共3例,占比7.14%;基底部增強的斑塊共10例,占比23.81%。由此可見,其中肩部增強的比例較大,而尾部增強率明顯較低,斑塊超聲增強部位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軟斑塊和混合型斑塊的血管超聲增強特征進行分析,其中軟斑塊超聲增強峰值到達時間為(0.19±0.03)s,混合型斑塊則為(0.21±0.04)s,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差異(P>0.05)。軟斑塊峰值強度為(0.35±0.06)cm,混合型斑塊則為(0.33±0.05)cm,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差異(P>0.05)。軟斑塊的血管增強密度為(3.61±0.38)db/cm2,混合型斑塊則為(1.73±0.11)db/cm2,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血管疾病中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發病原因[6-8],其中易損性斑塊主要是由于血管內膜出現潰爛,或者破裂,此時血小板就會聚集在破裂血管處進行封堵,從而形成血栓,導致動脈內壁狹窄,時間一長就會不斷吸附血液中的血小板、脂類物質以及細胞器碎片等,導致斑塊不斷擴大,具有易脫落性、易碎性等多種特點,一旦發生破損就會隨血液流入其它毛細血管中,形成血管阻塞,引發內出血癥狀,危及患者的生命[9-11]。
臨床診斷這類斑塊時通常采用有創和無創兩種方式,其中有創診斷的準確率較高,但是對患者會構成傷害,還可能引發血液循環系統感染。無創診斷雖然準確率較有創診斷低,但不僅操作簡便、診斷成本低,而且速度更快,對患者幾乎無影響。目前診斷硬化斑塊易損性主要采用超聲造影技術,可借助造影劑和超聲波對血管內情況進行診斷,并利用斑塊內部回聲的特點對其種類、心血管分布密度等進行確定[12-13]。本次研究表明,超聲造影技術不僅可以判斷硬化斑塊的種類,而且對于其軟斑塊和混合型斑塊的回聲增強密度也能明確區分,判斷患者斑塊內是否存在新生的血管,從而進一步斷定其易損性。
[1] 劉焱,郭君,郭德穎,等. 頸動脈硬化斑塊及其新生血管的超聲造影研究[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 12(8):5244-5247.
[2] 金芬芬. 彩色脈沖多普勒及超聲造影檢查對評價頸動脈斑塊的易損性的價值[J]. 中國傷殘醫學,2011,19(1):74-75.
[3] 劉世超,楊培金,魏磊,等. 三維DSA容積重建在顱內小動脈瘤中的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4,4(8):247-249.
[4] 李治安,李建國,劉吉斌,等. 臨床超聲影像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28-233.
[5] 石會,趙兵,鐘鳴,等. 三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殘留的評價及應用[J]. 實用醫學雜志,2014,7(11):1024-1027.
[6] 王薇. 超聲造影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 醫學新知雜志,2011,21(2):123-124.
[7] 喬鋒利,袁建軍,陳雪英. 超聲造影在評價老年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63-1664.
[8] 陳韻雯,陳賽君,賁志飛. 超聲造影對不同回聲類型頸動脈斑塊易損性的研究[J]. 現代實用醫學,2016,28(3):299-300.
[9] 崔清華,孫秀芹,包柄楠,等. 冠心病合并頸動脈狹窄患者血管病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2013,8(11):1521-1523.
[10] 羅雯媛,馮淼玲,鐘潔愉,等. 超聲造影技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初步觀察[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14,21(1):30-32.
[11] 張承中,李康安. 超聲造影在乳腺腫塊診斷中的新進展[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136-139.
[12] 王發辛,金媛. 超聲造影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的臨床價值[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0):50-51.
[13] 朱吉平. 超聲造影技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初步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54-55.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Vulnerability
JIN Mei DAI Yanping CAO Li QI Dan ZHANG Chunyu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Heilongjiang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R543.4
A
1674-9316(2016)16-016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6.106
黑龍江省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