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海原縣水務局, 寧夏 海原 755200)
?
海原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成效與經驗
劉軍
(海原縣水務局, 寧夏 海原 755200)
[摘要]寧夏海原縣地處西北內陸,是典型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災區。“十二五”期間,海原縣先后在清水河水系的葫蘆河、紅柳溝、苦水河等干支流開展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使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在調查水土流失現狀的基礎上,總結了海原縣實施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的實踐經驗,并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包括:以建促修,在經濟發展中維持生態平衡;以調促修,調整產業結構有利生態修復;以移促修,實施生態移民配套措施促進生態、經濟雙增長;以管促修,多方協調等。
1海原縣基本情況
海原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干旱帶[1],位于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土地總面積6 899 km2,其中黃土丘陵4 553 km2(占66.0%)、河谷川地1 442 km2(占20.9%)、塬地304 km2(占4.4%)、山地及其他600 km2(占8.7%);氣候類型為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380 mm,降雨大多集中在秋季,多年平均蒸發量高達1 351 mm,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尤其常年風大沙多、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作為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五副區縣域,海原縣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平均海拔1 951 m,地貌類型多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1 336~2 955 m;依據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明顯的流域體系,按大流域可分為清水河水系、祖厲河水系和內陸河水系;流水侵蝕作用導致域內沖溝發育、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形成了川塘地、溝壩地、溝谷臺地、黃土殘塬、丘陵坡地、山坡地、土石丘陵坡地、河灘地、山麓洪積扇和沖溝十大地貌類型,境內水土流失嚴重且呈現多元化發展。據調查,海原縣有水土流失面積4 406.8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4%,其中水力侵蝕面積4 387.8 km2、風力侵蝕面積19.0 km2,侵蝕模數1 000~7 600 t/(km2·a)。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海原縣堅持喬、灌、草相結合,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2],積極籌措資金,多方爭取項目,實施封山育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068.21 km2,治理程度達47%,其中旱作基本農田46 396 hm2、造林68 738 hm2、種草40 401 hm2、封禁治理及保土耕作51 286 hm2,水土流失呈現緩解的趨勢。
2生態修復試點工程
2.1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開展情況
“十二五”期間,海原縣水務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452”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以節水型社會和水保生態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速推進重點工程、民生水利、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完成了國家農發水保項目海原縣西安鎮臭草溝項目區小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海原縣2014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項目和海原縣甘鹽池張寨柯砂石地、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以及海原東南部受水區配套工程等,將工程建設和資源保護有機結合,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為近期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工作,加強轄區內水土流失防治,對裸露土地進行植被恢復,逐漸遏制了水土流失擴展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截至2014年底,全縣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922.04 km2,治理程度44%,其中建設旱作基本農田415.33 km2(梯田366.67 km2、溝壩地36.00 km2、壓砂地12.66 km2),造林646.49 km2,種草353.01 km2,實施封禁治理507.21 km2。2015年,海原縣實施了海原縣田拐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海原縣套子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海原縣臭草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2015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項目。
2.2生態修復工作成效
(1)生態系統自我調控作用增強,區域植被種類和數量增多。自實施封山禁牧、水保工程、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以來,海原縣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系統自我調控作用增強,區域植被種類和數量增多,水土流失強度逐年減輕,不少原來低產的林草地變高產,促進了生態改善和農牧業穩定發展的良性互動,為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農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群眾生態意識普遍增強,農牧民參與封禁治理的積極性提高。通過近些年的實踐,群眾對生態修復的認識普遍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依靠生態自我修復的思路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逐步認同。海原縣政府不僅將“封育保護、依靠生態自我修復”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還把生態修復確立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全縣各地通過實施以電代柴、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生態調水工程等,向農牧民普及了生態知識,讓他們感受到生態自我修復是讓土地休養生息、實現生存發展的正確選擇,從而提高了他們參與封禁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區域生產方式轉變,土地壓力減輕。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海原縣城鎮化建設的進程,許多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或轉移到非農牧產業,土地壓力逐步減輕,為封山禁牧、封育保護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創造了條件,而高效農業的推廣,則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生產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3]。許多農民已經逐步走出了“超載放牧,越牧越荒”“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自給自足,廣種薄收”的怪圈,樹立起集約經營的新觀念。依靠科技發展生產,能進一步提高土地的超載壓力,也為生態修復創造了條件。
(4)積累了經驗,技術路線初步形成。海原縣是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縣。2003年5月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實施封山禁牧后,海原縣在封山禁牧實踐中通過荒山到戶承包、全面封禁,推廣實施了封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經驗[4]。近年的實踐表明,在地廣人稀、降雨條件適宜、經濟開發強度較低的水土流失區,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可大面積地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生態自我修復不僅能重建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是在當前經濟社會條件下海原縣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最佳選擇。2011年,海原縣頒布實施了《海原縣封山禁牧實施辦法》,為大面積實行封禁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提供了保證[5]。
3主要做法和經驗
(1)以建促修,在經濟發展中維持生態平衡。“十二五”以來,海原縣抓住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還草的歷史機遇,積極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把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大目標與區域生態平衡、封山育林、生態修復有機結合,在解決干旱缺水問題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立了抗大旱、長期抗旱和防大災的工作思路,加大設施農業、特色產業供水工程和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修建水庫并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積極實施飲水解困、防氟改水和自來水入戶改造等項目建設,解決了農村群眾飲水困難。同時,封禁撫育南華山和西華山的涵養林,興修旱作基本農田415.33 km2,實施天然林保護面積60.00 km2、人工種草留床面積379.33 km2,加上人工綠化造林及天然草地面積,全縣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32.7%提高到48.0%,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23.0%,惡化的生態環境開始向良性循環發展。
(2)以調促修,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生態修復。“十二五”以來,海原縣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促進生態修復的重要抓手[6],確立了“封山退耕、舍飼養殖、草為主導、強農富民”的開發思路。除引進小尾寒羊實行舍飼養殖外,海原縣還在域內大力推廣了設施農業和特色產業,在海城、西安等10個鄉(鎮)配套設施農業供水工程46處,為設施農業基地建設及馬鈴薯、硒砂瓜、小茴香等特色農作物生產創造了條件。
(3)以移促修,實施生態移民配套措施促進生態經濟雙增長。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封閉式管理,不能單純禁墾、禁牧、禁伐,而是要與“三農”問題緊密結合,從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入手,找準突破口,為生態系統減輕壓力,使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為此,海原縣政府積極配套相應政策與措施,根據國家治理管護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等有關要求,分別由縣政府、縣人大、鄉政府等機構制定并發布了《海原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封育區范圍公告》《項目區水土保持封育治理保護條例》《項目區水土保持封育治理管理辦法》《項目區水土保持封育治理管理人員職責》《項目區水土保持封育治理鄉規民約》《項目區水土保持封育治理監督檢查獎罰制度》等,并在實施封禁撫育措施的同時,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為目標,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和舍飼養殖。這種以生態移民為突破口推進的生態修復,重點開展水源涵養林區及周邊、中北部庫壩淹沒區、生產生活與生態條件極度惡劣地區移民,同時采取舍飼養畜與扶貧攻堅相結合,對貧困戶、專業大戶、畜牧加工企業優先發放貸款、提供良種、配套扶持資金、無償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規定產業培育初期一律免征各種附加費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為生態修復創造了條件,保障了封得住、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鞏固了生態修復的成果。統計顯示,目前海原縣已實現馬鈴薯種植面積7.3 km2,年總產量16 500 t,年產值達990萬元,較農民赴新疆、山西、內蒙古等地務工(人均月收入1 100~1 500元)收入還高,真正實現了生態和經濟的雙增長。
(4)以管促修,多方協調。生態修復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個部門、單位共同協調合作完成。為此,海原縣政府在制定糧食補貼、稅收、產業結構調整等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時,積極協調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農村能源改造、調水工程、生態移民等任務涉及的各個部門,設立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大面積禁牧、小流域治理”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統一的協調機制,解決了群眾關心的口糧、燃料和飼料等生產、生活問題,確保了生態修復工程順利實施。
4結語
“十二五”期間,海原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的實踐證明,加強對群眾的宣傳與引導,因地制宜地開展生態移民工程,在加強山林撫育保護的同時利用有限空間積極開展設施農業建設,全面提高區域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是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的基礎。因此,基于封育管護、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措施,以小治理、大封禁,小開發、大保護為主要特色的水土保持工程,必須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由水利、林業、農業、畜牧、科技、財政、扶貧等部門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既需要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又需要有配套的政策法規為依托,既需要有系統的精細化管理規章制度,又需要有健全規范的管護隊伍,因此建章立制和依法實施相輔相成,政策保障和財政支持同等重要。只有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和保護農民長遠利益是相得益彰的統一體,在大規模禁牧中優先確保農牧民不減收,金融信貸、科技推廣、衛生防疫、市場開發等服務同步跟上,才能真正找到封禁監管的著力點,統籌協調和通盤考慮,充分發揮水源涵養林和防風固沙林的作用,為生態自我修復創造條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楊學.海原縣水利事業發展[J].寧夏畫報:時政版,2008(4):52.
[2] 馮中聲.海原縣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資源,2012(5):65-66.
[3] 海原縣水務局.構建和諧水利 保障經濟發展[J].共產黨人,2008(22):68.
[4] 李強,陶克圖.輝煌50年——海原縣水利事業發展紀實[J].寧夏畫報:時政版,2008(5):46-49.
[5] 冉海萍.海原縣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開展情況淺析[J].價值工程,2014(30):315-316.
[6] 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EB/OL].[2015-08-16].http://www.nxfao.gov.cn/html/2012-10/2427_052.html,2011-10-08.
(責任編輯李楊楊)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0941(2016)07-0029-03
[作者簡介]劉軍(1966—),男,寧夏海原縣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5
[基金項目]2012年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科技推廣項目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海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