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玲+鄢小芹


摘要:經過對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廣大山區民眾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得知,在石漠化地區開展的生態修復進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了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的產生。文章對貴州石漠化生態修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各因子相關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修復;生態道德;因子;相關性分析;石漠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5-01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5.054
貴州省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大且老、少、邊、窮,人口集中,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突出的人地矛盾,致使石漠化程度相當嚴重。近年來,在政府、相關部門及當地民眾的努力下,石漠化地區的生態修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石漠化趨勢并沒有得到基本的遏制,生態修復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經過對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廣大山區民眾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得知,在石漠化地區開展的生態修復進程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了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的產生。生態道德問題的產生與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及學歷等因子間是否有必然的相關性?如果有,有著怎樣的相關性?能否利用相關性分析數據制定出更有針對性、更行之有效的解決生態道德問題的處理對策?帶著如上問題,對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希望對制定解決生態道德問題的處理對策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1 調查概況
本調查覆蓋了貴州省9個地、州、市的78個巖溶縣,共發放《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民眾生態道德現狀的問卷調查》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46份,有效回收率為94.6%。對有效問卷的946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統計如下:
2 貴州石漠化生態修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現狀與各因子間相關性
通過實地調研,結合調查問卷的前期數據分析,貴州石漠化生態修復進程中的生態道德問題現狀可歸納為以下五點:(1)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低;(2)對環境資源及其保護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3)生態環境保護意愿不高,情感不穩定;(4)生態環境保護行為不穩定;(5)對目前生態修復工程及生態補償認同度較低。這些生態道德問題與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及學歷是否具有相關性,相關性如何呢?將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進行spss分析,得到以下數據:
就以上spss分析的數據顯示,可粗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與受調民眾的性別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舉調查問卷第三大題第10小題的數據分析做簡單論證,在被問到“如果生態補償不能及時到位,您是否會因此毀林或者毀草復耕”時,就946份有效數據統計顯示,選擇“會”“不會”的比例分別為21%和79%,這說明在有外界因素特別是經濟因素的影響下,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情感將產生波動。在分別對男女受眾的選擇作數據統計時,男女選擇“會”“不會”的比例如圖4所示,代入spss數據分析顯示,具顯著相關性。在對其他幾組數據作spss分析時,也顯示出類似結論。
第二,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與受調民眾的年齡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依舊舉調查問卷第三大題第10小題的數據分析作簡單論證,在分別對三個不同年齡區間受眾的選擇作數據統計時發現,對“會”“不會”兩個答案的選擇比例如圖5所示。不難發現,在18歲以下的調查對象中,會因生態補償不到位而毀林的比例高達29%,而另外兩個年齡段對于該答案的選擇為18%,這可能與其年齡特點有關系。將數據代入spss進行分析顯示,具顯著相關性。在對其他幾組數據作spss分析時,也顯示出類似結論。
第三,生態修復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道德問題與受調民眾的學歷水平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仍舉調查問卷第三大題第10小題的數據分析作簡單論證,數據分析顯示:三種不同學歷水平受眾對“會”、“不會”兩個答案的選擇比例如圖6所示。在高中及以下學歷水平的受調查對象中,選擇會因生態補償不到位而毀林的比例高達28%,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民眾選擇此答案的比例為18%,這說明受調查民眾所接受教育水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生態道德素養。代入spss數據分析顯示,具顯著相關性。在對其他幾組數據作spss分析時,也顯示出類似結論。
綜上所述,在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區進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當地民眾顯示出來的生態道德問題與其性別、年齡及學歷水平等因素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其中,18歲以下未成年人相對于其他兩個年齡段的調查對象而言,在生態道德問題上顯得更為嚴重些。另外,受調查對象中較高學歷水平的人顯示出較高的生態道德素養,因而在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時,有必要對未成年人及較低學歷水平的民眾增強其生態道德素養。就生態道德問題產生原因分析,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未能達成最佳藕合狀態,即生態效益中的經濟效益顯示不明顯、顯示所需時間過長等,未能讓民眾在較短時間內感受和體會到生態修復所能帶來的益處,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生態道德問題。
針對生態道德問題產生原因,提出以下解決方案:(1)加強對環境保護及生態修復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根據心理學和教育學中有關記憶及學習的研究理論,多途徑多頻次接觸相同信息會加深人腦對該信息的記憶、認知和理解,由此,通過各種媒體及各種途徑(例如宣傳畫、海報、墻報、廣播、電視、網絡、宣講會、訪談等)的大力度宣傳和普及,可較有效地提升民眾對于環境保護及生態修復的認識,培養其環保意識;(2)制定并實施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最佳藕合的生態修復。究其生態道德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仍在于民眾經濟利益與生態修復之間存在的沖突,因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制定并有效實施能使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實現最優組合的生態修復工程是關鍵。
優化生態修復的措施可歸納如下:因地制宜恢復植被,生態補償機制立法化;加強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優化沼氣建設模式,強化其管護、維修和改造;發展草地畜牧業;推行生態農業模式。
3 結語
總之,只有讓民眾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既看到了青山綠水,又“挖”到了“金山銀山”,才能真正提升民眾對于生態修復及環境保護的認識,保證其生態環保理念的最終確立。
參考文獻
[1] 田秀玲,鄢小芹.貴州石漠化生態修復進程中生態道德問題的處理對策[J].科教導刊,2015,(11).
[2] 田秀玲,倪健.西南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的原則、途徑與問題[J].干旱區地理,2010,(4).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
(責任編輯: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