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杰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在臨床用藥中的意義
張秀杰
目的 探討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在臨床用藥中的意義。方法 對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10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歸納分析。結果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參數與濃度、時間密切相關。其中氨基苷類藥物抗藥性明顯,長期服用容易增加耐藥性。此外A1組、B1組、A2組、B2組有效率分別為70.0%(21/30)、70.0%(21/30)、96.7%(29/30)、96.7%(29/30),觀察組(A2組、B2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提高用藥科學性。
抗菌藥物;藥動學;藥效學參數
隨著青霉素等藥物的發現和研究,以此為代表的抗菌藥物在疾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有助于避免患者發生感染,促進疾病快速恢復,但是當前抗菌藥物濫用、亂用現象突出,導致患者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不斷提高,療效也得到了限制[1-2]。本研究中主要探討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在臨床用藥中的意義,旨在為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選取的210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現將資料整理如下:男130例,女80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4.2±5.1)歲;手術類型:頭顱手術52例,婦科手術50例,心臟手術31例,人工心瓣膜手術41例,人工關節置換術26例,眼內手術10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78例,初高中120例,小學及文盲12例。利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均等的分為四組(各30例),定義A1、B1組為對照組,A2、B2組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1組患者采用有效濃度的氨基苷類藥物進行抗感染,A2組患者采用有效濃度的氟喹諾酮類藥物,但使用時間增長;B1患者采用最低濃度的克林霉素,B2組患者使用最低濃度但時間更長的頭孢菌素類。觀察四組患者的服藥反應。
1.2.1 有效濃度分析 A1組使用的氨基苷類藥物配置為最高有效濃度,患者服用后查看革蘭陰性菌是否暴露于氨基苷類藥物,如果符合情況觀察患者的耐藥性,2 h內療效突出,6~16 h耐藥性增高,達到峰值,1 d后細菌敏感性部分恢復,40 h后傷口恢復。
1.2.2 有效濃度下對時間的研究 A2組患者服用的藥物濃度同A1組,但作用時間增長,療效與藥物濃度呈現正相關,即藥物濃度越高,療效越好且不良反應降低。將AUC(血藥濃度)/MIC(最低抑菌濃度)作為有效濃度下時間研究的評價參數,當參數小于125,清除全部細菌需32 d;當參數為125~250,清除時間需1周;當參數大于250,清除細菌速度最為理想,因此研究AUC/MIC參數可評價藥動學和藥效學。
1.2.3 最低濃度分析 B1組患者采用最低濃度的克林霉素進行治療,通過最低濃度研究發現,注入高于最低有效濃度 5 倍的藥物能使抗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發揮;如果低于最低有效濃度4倍,則會給予細菌泛濫的機會。使用T>MIC(藥物游離濃度超過MIC的時間)參數可預測清細菌的效果,如果該類藥物使用不恰當,會導致部分菌株變異。
1.2.4 最低濃度對時間的研究 B2 組采用最低濃度但時間更長的頭孢菌素類藥物治療,發現該類抗菌藥物對多種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可誘導,但是容易引發交叉耐藥,因此使用難度大。AUC>MIC,與具有藥效性和藥動性抗菌藥物的血藥濃度超出最低抑菌濃度作用時間相關,會導致抗菌后效應時間縮短或者無抗菌后效應。
1.3 統計學方法
根據SSPS 19.0統計學應用軟件對收集到的研究資料分析處理,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參數與濃度、時間密切相關。其中氨基苷類藥物抗藥性明顯,長期服用容易增加耐藥性。此外A1組、B1組、A2組、B2組有效率分別為70.0%(21/30)、70.0%(21/30)、96.7%(29/30)、96.7%(29/30),觀察組(A2組、B2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均為7.680,P<0.05)。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參數與給藥方案科學性密切相關,研究又顯示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參數與濃度、時間存在相關性,可見藥物濃度以及作用時間的重要性,可為臨床給藥提供參考[3-4]。但是當前我國在科學使用抗菌藥物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亂用、濫用現象明顯較為突出,在影響治療效果的同時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安全、科學合理用藥至關重要[5-6]。
抗菌藥物無法測定靶位濃度,因而普遍采用MIC作為指標,并由此衍生出AUC/MIC、T>MIC等參數,據此可將抗菌藥物分為濃度依賴性抗菌藥(氟喹諾酮類、甲硝唑等)、時間依賴性抗菌藥(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等)、介于濃度時間依賴之間的抗菌藥(大環內酯類、糖肽類等)三大類,臨床實踐中醫生要結合患
[1] 趙喜榮,郝曉菁,陳旭. 依據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合理使用抗菌藥物[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0):153-154.
[2] 張曦. 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對臨床用藥的意義[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8):136-137.
[3] 夏迪,施毅. 棘白菌素類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指導臨床用藥優化[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5,15(4):383-386.
[4] 周海,王欣. 抗真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研究進展[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1,31(15):1291-1294.
[5] 劉書鳳,余毅.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中抗菌藥物劑量的調整[J].世界臨床藥物,2013,34(10):585-589.
[6] 劉倩,張晶,林立敏,等.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藥動學/藥效學研究進展[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8):765-768.
[7] 沈練珊. 淺談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J]. 醫藥前沿,2012,2(7):329.
[8] 謝寶剛,劉愛紅,趙天生,等. 實驗教學改進:血藥濃度法估算家兔口服對乙酰氨基酚藥動學參數[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31-33.
The Significance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Drug Use
ZHANG Xiujie Pharmacy Department,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Hunchun,Hunchun Jilin 1333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significance of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210 hospitalized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y 2015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The amino glycosides drug resistance was obvious,long-term use easy to increase drug resistance.In addition,group A1,group B1,group A2 and group B2 of effective ratewere 70.0%(21/30),70.0%(21/30),96.7% (29/30),96.7% (29/30)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2 group,B2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ntibacterial drug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use,improve scientific medication.
Antibacterial drugs,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者的病情特點科學選擇藥物,有助于藥效最大程度得以發揮[7-8]。
R96
A
1674-9316(2016)22-0094-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22.055
琿春市中醫醫院藥劑科,吉林 琿春 133300
綜上所述,抗菌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可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提高用藥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