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周武,龍振華,何姣云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巴東縣石漠化影響因素分析與防治對策
余周武,龍振華,何姣云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摘要]巴東縣的喀斯特地貌在湖北省巖溶石漠化區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獨特的巖溶地貌加上降水過于集中、森林植被分布不均且品種單一等自然特性使得巴東縣極易發生水土流失,人類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各類開發建設過程中的有法不依現象則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進程。經過多年治理,巴東縣在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相差太遠。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對策是: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為目的,加強領導,搞好宣傳,提高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科學規劃,優化產業發展方向;整合項目,拓展投入渠道;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監測體系,確保治理成效和可持續發展。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1月27日正式公布,其中關于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部分,要求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湖北省巴東縣自1983年被納入葛洲壩庫區重點治理區和“長治”工程以來,先后15次受到國家、省部級表彰和獎勵,特別是從2011年被納入全國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以來,治理力度更是逐年加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2015年共計完成人工造林427.06 hm2、封山育林5 099.37 hm2、草地改良762.23 hm2、棚圈建設7 130 m2,實施坡改梯56.42 hm2,建蓄水池16口、沉沙池41口、截排水溝12 907.4 m,修作業道路2 000 m,完成投資3 977.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 500萬元。截至2015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含石漠化)面積350 km2,治理后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強度逐年降低,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僅石漠化治理區2015年就新增產值717.07萬元。
巴東縣的喀斯特地貌在湖北省巖溶石漠化區域具有典型代表性,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總結其成功的治理經驗,進一步探討新形勢下的治理對策,對推動湖北省進一步開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巴東縣石漠化的現狀
巴東縣位于大巴山脈和武陵山脈交匯的云貴高原,全縣相對高差較大,水網縱橫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地質切割強烈,山高谷深,地形起伏破碎,土地石漠化非常嚴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據統計,全縣總面積335 162.19 hm2,其中巖溶區面積為247 344.50 hm2,占總面積的73.8%。巖溶區中,石漠化面積為52 935.00 hm2,占巖溶區總面積的21.4%;潛在石漠化面積為108 918.70 hm2,占巖溶區總面積的44.0%。
通過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在內的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和國家重點生態林業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3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至1 428 km2,年土壤侵蝕總量由原來的1 338萬t下降到667萬t。
2石漠化影響因素分析
2.1獨特的地貌和地表結構為土地石漠化提供了基礎條件
巴東縣地處鄂西山區,境內長江、清江自西向東把巴東分為三塊,地形起伏呈W形,北部最高峰巴東埡子海拔3 005 m,與神農架林區相連,中部最高峰綠蔥坡海拔1 980 m,南部最高峰蛇口山海拔2 000 m,全縣最低海拔為長江之濱175 m水位線,相對高差達2 830 m的地貌條件構成了群山爭峰、峽谷幽深、江河交錯的特殊地理環境。全縣共有耕地面積60 847.39 hm2,占總面積的18.2%,其中:坪地、梯田和小于6°的緩坡耕地面積為18 287.42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0.1%;6°~15°的坡耕地面積為9 157.88 hm2,占15.1%;15°~25°的坡耕地面積為18 673.14 hm2,占30.7%;大于25°的陡坡耕地面積達14 728.95 hm2,占24.1%。獨特的地表結構為水土流失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伴隨著水土流失的加劇,土地石漠化日益嚴重。
縣境內多為較純的碳酸鹽巖區,基巖與上覆土層間無過渡層,土壤侵蝕后坡地往往基巖裸露,這也是巴東縣石漠化趨于嚴重,而且呈快速擴散狀態的原因。
2.2暴雨集中加重巖溶區石漠化程度
巴東縣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征是 “冬短夏長,霧重濕大,溫暖多雨,雨熱同期”。年降水量在1 100~1 900 mm之間,年內變化較大、分布不均勻, 70%的降水集中于每年的5—9月,尤其在夏季易發生暴雨或特大暴雨并引發洪澇災害,加重巖溶區地表的土壤侵蝕,致使石漠化加劇。
2.3森林植被分布不均且樹種單一,保持水土能力不強
境內森林分布不均,長江以北的東壤口、溪丘灣、沿渡河、官渡口4個鄉鎮森林覆蓋率只有35%,而長江以南8個鄉鎮森林覆蓋率達62%。
樹種結構單一,人工林比重大,且針葉樹多、闊葉樹少。人工林以馬尾松、華山松、杉木、柏木為主,林相單一,加之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林面積達95%),林地水土流失也比較嚴重。
2.4毀林開荒和工程建設破壞植被現象較嚴重
人類生產和工程建設過程中不重視水土保持是石漠化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全縣巖溶區地面坡度平均為28.6°,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人們往往不計后果地進行毀林開荒、陡坡墾荒,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生產陷入了“人口增加—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貧困”的惡性循環。
監督執法力度不夠,水土保持 “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生產建設項目破壞原生地表植被現象較嚴重。如在鐵路、公路、水利工程修建和礦山開采、電力開發及大中型工業生產、民用建筑修筑等工程活動中,大量固體廢棄物被沿線和就近堆放,形成了因工程侵蝕造成的石漠化。2012—2014年,全縣共有各類生產建設項目430處,形成人為裸露地185.43 hm2。
3巴東縣石漠化防治對策
3.1加強領導,提高全民對石漠化治理的認識
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為目的,成立領導機構,強化組織領導,確保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工作落到實處。縣委、縣政府應繼續保留以縣長為組長,以四大班子分管領導為副組長,以發改、水保、水利、畜牧、林業、農業、財政和公檢法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由水保局局長兼任其下設的辦公室主任。各鄉鎮黨委、政府應按照全縣的統一部署成立鄉鎮級領導小組和鄉鎮級水保中心站。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廣大群眾對石漠化治理的認識,發動全民參與。水土保持部門應開展形式多樣、積極靈活的宣教活動,盡快做到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宣傳的全覆蓋,使廣大群眾通過耳濡目染、參與互動,逐步由提高認識向積極參與轉變,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全面推進石漠化治理夯實群眾基礎。
當地群眾的積極參與是落實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保障。石漠化地區土層瘠薄,稀疏矮小的植被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而這些地區的傳統能源以薪柴為主,所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極為重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坡改梯、草地改良、畜舍建設等工程項目的實施,都離不開群眾的積極參與,因此引導和發動群眾,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至關重要。
3.2科學規劃,優化產業發展方向
科學規劃是搞好石漠化治理的前提。只有針對當地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統籌規劃,才能避免盲目治理。在規劃前期工作中,應做好調查摸底,弄清石漠化的分布特點及各類型比例,為分析石漠化原因、編制治理規劃、進行分類分區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治理規劃的編制應按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游則游”的原則,制定中遠期治理開發目標并編制具體實施方案,確保能夠逐步實施。
優化產業是石漠化治理的關鍵。生態產業選擇與發展模式構建對保持與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十分重要,發展模式先進、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一般來說經濟效益顯著,能直觀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經濟貢獻,對群眾參與治理積極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應結合地區氣候、氣象、地質、地形等實際情況,優化和整合農林產業結構,堅持“農林結合、林果結合、林游結合”。對適宜農業生產的地區,精選農作物品種,發展特色農業和地方有機農業,大力打造龍頭農業企業,努力就地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對適宜林木生長的地區,實行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
巴東縣在石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過程中,以生物措施為主并輔之以工程措施,通過核桃、山地楊、油桐、油茶、銀杏等經濟林木的大規模栽培,重點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經濟,實現了“在治理過程中增加收益,在收益中擴大治理范圍”的良性循環;把生態治理項目與發展旅游產業結合起來,通過實施“長防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巴東縣于2012年成功入圍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示范縣,此后巴東的山變綠、水變清、村變美進程明顯加快,生態旅游也隨之蓬勃興起。截至2015年底,依托國家生態工程建設的巴山森林公園、鐵廠荒森林公園和神農溪景區等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生態旅游已成為巴東的朝陽產業。這些成功的經驗今后應發揚光大,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創新、完善、提高。
3.3整合項目,拓寬資金渠道
縣委、縣政府應整合水土保持、水利、國土整治、林業、交通和農業等部門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項目,并做好協調和統一規劃,避免出現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甚至是前面治理后面破壞現象的發生。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和個人投入的籌資機制。
3.4加大考核和監督執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一是各級領導機構要采取措施,嚴格獎懲問責制度,保證治理規劃順利實施。具體操作上,可根據治理規劃實施方案分解任務,落實到各部門,建立部門負責人制度,并把治理任務完成情況與年度考核掛鉤。
二是要加強監督執法,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和妨礙石漠化治理的違法犯罪行為。在石漠化綜合治理中,繼續采取部門聯動機制,充分利用開展“區域整治行動” “嚴打專項行動” “利劍行動”和“雷霆行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以林木保護為突破口,嚴格林木采伐證和木材運輸證審批,提倡以煤代柴,鼓勵有條件的農戶率先改造爐灶,嚴禁采伐、買賣、運輸經營性木材,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三是石漠化治理工程項目必須充分論證并實行公開招標,確保設計、施工質量。應推行項目樣板制、項目考評制、農民監督制,以保證資金使用規范,實現建設一項、治理一方、受益一片,努力爭取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四是堅持石漠化治理與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通過采取造林種草、加強基本農田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套建設、積極發展農村新能源、改善農村人畜飲水條件、對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群眾對石漠化治理成效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的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3.5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監測體系
一是大力推廣應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和模式,積極推進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的應用,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特別是加強對基層科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使廣大群眾掌握石漠化防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體素質。
二是完善監測體系,實施動態監測。配備必要的設備和人員,建設完整的監控體系,通過實施連續監測、定期監測,及時掌握石漠化狀況及其動態變化,對防治工作進展及其成效進行客觀評價,為下一步防治決策提供依據,確保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張培虎)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0941(2016)06-0028-03
[作者簡介]余周武(1971—),男,湖北黃岡市人,副教授,學士,長期從事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和節水灌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27
[關鍵詞]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防治對策;巴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