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道亮,郭 峰,程 平,楊思思
(安吉縣水利局,浙江 安吉 313300)
?
賦石水庫飲用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實踐
梅道亮,郭 峰,程 平,楊思思
(安吉縣水利局,浙江 安吉 313300)
飲用水源地;水土流失;賦石水庫;安吉縣
賦石水庫是浙江省安吉縣的主要飲用水源地,受自然災害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林地水土流失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導致水庫水質日益惡化。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形成了科研支撐、政策扶持、點面結合、綜合治理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保障了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水源地的水體水質,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受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我國大多數飲用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作為影響水源地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不僅會形成淤積、減少水庫容量,而且帶來的面源污染將嚴重影響水源水質。加強飲用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對于改善水源地環境和保障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以位于浙江省安吉縣西部山區的賦石水庫為研究區,探索飲用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賦石水庫位于安吉縣西部山區,是安吉縣主要飲用水源地,承擔著縣城及周邊鄉鎮13萬人的供水任務,總庫容2.18億m3,集水面積331 km2,其中山地丘陵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5%,植被覆蓋率較高,水質一直保持在Ⅰ、Ⅱ類之間。近年來,隨著浙江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污染源不斷產生,廢水廢物排放量增加,導致賦石水庫水質逐年變差。據水質監測資料,賦石水庫上游各支流總氮大部分時段為Ⅳ類及以上,庫區每年部分時段總氮為Ⅲ類及以上,季節性富營養化程度較高。
通過多層面、多形式的調查研究,掌握了賦石水庫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來自不合理撫育管理的板栗林和毛竹林。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水源地周邊種植了5 000多hm2板栗林,采用全墾種植,即全面清除林下植被的撫育方式,加之該區地處花崗巖強風化區,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樣的情況,該區2萬hm2毛竹林中有8 000 hm2進行了全墾撫育。為了節省成本,農民在清除林下植被時采用噴施農達、草甘膦等除草劑,同時大量施用化肥、農藥。據初步統計,庫區周邊年施用化肥3 000多t,施用除草劑和其他農藥2 000多t,并且大部分施用在板栗林地和毛竹林地。板栗林地和毛竹林地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壤肥力減退,而且威脅水庫水質安全。資料顯示,我國農田施用的化肥利用率不到30%,而該區板栗林地、毛竹林地大多為陡坡地,化肥利用率就更低。此外,水稻田退水的面源污染,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該區域的重要污染源。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安吉縣把板栗林地和毛竹林地作為賦石水庫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區域,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保護和改善飲用水源區生態環境,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
3.1 全面協作,科學治理
安吉縣水利局與多個科研單位合作,加強水源區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研究。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了“賦石水庫流域水土流失以及水環境監測和研究”項目,通過30個月的調查,共設立了17個監測點,對庫區多個小流域水質、泥沙和水庫底泥進行了定期監測和分期研究,基本摸清了賦石水庫庫區水土流失和水體富營養化的發生發展規律,為制定科學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據。與浙江農林大學和浙江省水科院合作,開展墾復毛竹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在水庫上游杭垓鎮唐舍村毛竹林地修建原地貌徑流小區9個,采取多種治理模式,通過長期監測,研究評價不同治理模式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少污染的能力和經濟效益,提出了科學的治理技術方案并推廣應用。與浙江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板栗林水土流失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在水庫庫周設置8個原地貌徑流小區,布設了多種治理模式,進行長期監測,研究不同治理模式的污染物減排效果。
3.2 因地制宜,分類治理
根據賦石水庫庫區水土流失現狀,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進行重點治理,分析各個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污染源特點,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案進行分類治理。第一,對板栗林集中連片、水土流失嚴重的前山小流域、螞蟻塢小流域、杭坑小流域、大坑小流域,采用坡面水系整治與套種毛竹相結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坡面整修,建設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沉井、蓄水池、谷坊等。在板栗林中套種毛竹、楊梅、楊桐等,逐步更替板栗林,并在陡坡區塊坡腳種植茶樹等構建植被緩沖帶。第二,在既有板栗林地又有農田的薛家嶺小流域,采取綜合治理措施。除了治理板栗林水土流失,還修建塘壩,推廣節水抗旱雜交稻,修建生態濕地等,減少面源污染物的排放。第三,梅子山小流域直接面向賦石水庫,采用以植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治理措施。植物措施主要是:在坡腳,即水庫消落區上側,種植耐淹的無患子等植物;在坡面種植楊梅、桂花、香樟等經濟和景觀樹種,并逐步替代板栗林;在板栗林套種區等高種植茶樹或麥冬等構建植被緩沖帶。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溝道末端建沉沙池或谷坊,攔截泥沙。第四,在桐坑小流域進行水土保持技術展示和示范區建設。布設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蓄水池等,同時在板栗林內套種毛竹、楊梅、楊桐等進行對比試驗。第五,在唐舍小流域主要實施墾復撫育毛竹林地綜合治理。考慮到毛竹林地地下竹鞭密布,不宜修建截排水溝的特點,在溝道設置小型攔沙壩,在末端設立多級沉沙池,在毛竹林種植耐陰又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植物構建植被緩沖帶,以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度,提高涵養水源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對毛竹林林地進行治理,修建內側排水溝,埋設涵管,開挖邊坡實施生態護坡。
3.3 政策扶持,全面治理
結合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實施重點區域板栗林地、墾復毛竹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了保證治理效果,2008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意見》,要求對賦石水庫庫區板栗林進行生態修復,凡在板栗林中套種毛竹、楊梅等植物,經驗收合格的每公頃補助4 500~7 500元,已完成2 100 hm2。2013年出臺了墾復毛竹林地生態修復補助政策,在庫區墾復毛竹林套種楊桐,經驗收合格的每公頃補助3 000元,已完成400 hm2。2015年又出臺了《安吉縣集中飲用水源地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定每年籌資2 500萬元用于賦石等5座飲用水水庫水源地的封山育林、禁藥減肥、水質監測等。賦石水庫已落實庫周板栗林封育面積787 hm2,對簽訂合同的農戶每年每公頃補助4 500元,對所在村每年每公頃補助300元管護工作經費。
3.4 創新機制,綜合治理
在賦石水庫上游的杭垓小流域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試點工程除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態修復工程外,還通過建立水保搭臺、縣政府主導、流域所在鄉鎮政府承建、相關部門協作、多渠道多形式投資的機制,針對影響水環境的主要因素,全面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生態農業建設工程、植物緩沖帶建設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試點工程實施后取得良好效果,該流域的3個村都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
2013年起,安吉縣在賦石水庫庫區先后開展了繅舍小流域、和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目前繅舍小流域治理工程已完工,和村小流域治理工程即將竣工。賦石水庫管理局作為項目業主,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協調和技術優勢,按期保質保量完工,同時也進一步密切了庫群關系。
4.1 深入調查研究,是明確治理重點的必要途徑
為了摸清水土流失重點類型、區域,查清影響水環境的主要污染源,縣水利局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調查研究;邀請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水利、林業、環保、農業等方面的專家進行調研論證;以課題形式開展調研,開展了“賦石水庫水土流失現狀與對策研究”“賦石水庫流域水土流失以及水環境監測與研究”等專題研究。
4.2 尊重民意,是治理項目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與項目區的農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涉及多方利益。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方案合理可行,在飲用水源地附近鄉村通過問卷調查、上門征詢、開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和建議。為了消除農戶的顧慮,采取先示范后推廣的模式,在繅舍村的前山小流域建設板栗林治理示范點13hm2,在唐舍村示范墾復毛竹林治理,通過組織農戶現場參觀等形式,讓他們親眼看到治理工程所帶來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也便于進一步征求意見建議。這種尊重民意的做法,有力地推進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4.3 制訂科學方案,是保證治理成效的有力支撐
賦石水庫水源區板栗林和墾復毛竹林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法沒有現成的技術措施,經過水保技術人員多次試驗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低本高效、簡單易行、群眾接受的水土流失治理技術,如板栗林套種毛竹更替技術,坡面水系工程生態排水溝、截水溝技術,墾復毛竹林植被緩沖帶構建技術等,為水源區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4.4 爭取領導支持,是全面推進治理的關鍵
要全面推進治理,必須爭取領導支持;要爭取領導支持,必須要讓領導認識到水土流失危害,看到治理成效。縣水利局多次邀請縣人大對賦石水庫水土保持工作進行專題調研。2008年縣人大常委會進行專題審議,形成了審議意見書,隨后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意見》。2014年,縣委書記到安吉水保科技示范園區進行專題調研,在徑流小區向園區負責人詳細了解了各個小區的監測數據,觀察了集流池的徑流和泥沙量,對用除草劑墾復與保留植被的經濟林徑流和泥沙量差別如此之大,感到十分震驚,要求研究制定在飲用水源地禁止或限制使用農藥化肥的政策。之后,縣政府提出了“禁藥限肥”措施,在賦石水庫庫區率先實施采用劈山方式撫育毛竹林、板栗林,并向相關村送劈山機,免費提供給村民使用。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2
C
1000-0941(2016)11-0049-03
梅道亮(1962—),男,浙江安吉縣人,高級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研究與管理工作。
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