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飛
(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 110161)
中-韓自貿區建立對遼寧環保產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冷雪飛
(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沈陽 110161)
建立中-韓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戰略的重大舉措。遼寧省環保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盡管近年來在全國的位次有所下滑,但在產品門類、技術、人才、關聯產業以及園區化、集群化的發展模式上仍具有一定優勢。面對中-韓自由貿易試驗區對環境服務業戰略轉型的機遇和挑戰,遼寧省應明確提出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不同環境服務分類影響研究,實施國內環境服務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加快環境服務業發展和戰略轉型的法規和政策體系建設,制定針對國內環境服務企業的扶持戰略,解決戰略轉型的保障問題。本文以自貿區貿易效應為理論依據,根據遼寧省環保產業發展現狀,探索在新時期如何利用遼寧省的區位優勢不斷創造市場空間,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環保產業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強化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構建,加強園區建設,培育領軍企業。
自貿區;環保產業;環保服務業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簡稱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地區經濟體之間通過締結條約達成自由貿易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區內實現自由貿易,但對非成員方仍保留獨立的貿易保護措施而形成的一種經濟一體化組織[1]。
自黨的十七大把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貫徹以自貿區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開放的決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截至2015年6月,中國在建自貿區19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7個,涉及22個國家。而以上海為首的四大自貿區的掛牌,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深層次改革的戰略布局已然構建完成。自貿區作為撬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支點,其試驗區、橋頭堡和排頭兵的作用已逐步顯現。
自貿區的經濟效應主要分為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自貿區的短期效應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自貿區的建立,在短期內使成員國貿易規模、貿易流向、貿易條件及貿易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主要包括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貿易擴大效應、貿易條件效應和貿易結構效應。其中,貿易創造效應會帶來自貿區內部的貿易規模擴大與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通常被視為一種正效應[2]。而貿易轉移由于增加了開支,造成福利損失,導致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和福利水平下降,可以視為一種負效應。自貿區的長期效應是指需要在自貿區建立后一定時間之后才會表現出來的對成員國經濟的影響,包括對生產、投資以及經濟總量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產效應、投資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以及經濟增長效應。
2.1 產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環保服務業發展快于環保產品生產發展,且呈現出從單一環節、單一污染要素的服務逐步發展為多環節、多要素的綜合環保服務模式的趨勢。以2011年為數據基準年,當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23 820個,從業人員319.5萬人,營業收入30 752.5億元,營業利潤2777.2億元,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的分布呈現“一帶一軸”的總體分布特征,即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環保產業“沿海發展帶”和東起上海、沿長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環保產業“沿江發展軸”[3]。
遼寧省環保產業自20世紀70年代的“三廢”治理起步,近10年來保持了產值年均30%的增長率。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形成門類齊全、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體系。最近的一次產業調查顯示,全省環保產業產值近1200億元,從業人數15萬人,從業單位1195家,其中專業614家,兼業581家[4]。目前,遼寧省環保產業已涵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潔凈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服務、自然生態保護五大領域。為了加快推進遼寧省環保產業發展,遼寧省通過建立示范性的環保產業園,引導、扶持環保產業升級,培育龍頭環保企業,促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通過環保產業園的建設,遼寧省環保產業已呈現如下格局:以沈陽經濟區為中心,形成了廢舊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處置和環境服務環保產業集聚區;大連、丹東沿海經濟帶形成了環保裝備(產品)制造業集聚區;遼北形成了清潔能源、節水環保產業、生態修復產業集聚區。
2.2 行業特點
遼寧作為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大省,環保產業具有雙重的性質,既有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公益性成分,也有可以通過運營獲得經濟收益,甚至可以進行競爭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效益引領社會效益
環保項目的建設主要是政府行為,政府的投資一般是以社會效益為出發點,因此絕大多數環保項目建設的目的不是為了從項目本身的運營中獲得多少經濟上的收益,而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社會效果。據初步統計,“十二五”期間,遼寧共規劃了646個環保項目,總投資達1849億元,其中僅水污染防治就涵蓋了產品制造、設計咨詢、工程建設、水務運營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2)間接效益放大直接效益
進行環保項目建設的作用主要是改善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條件,而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會帶來許多不是基礎設施的直接效益。比如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按照遼寧省環保工作安排,省內7家鋼鐵企業的39臺燒結機已于2012年年底前全部建成脫硫設施。2014年,全省投入大氣治理資金125.8億元,完成治理項目2428個。
(3)規模經濟實現長期效益
遼寧省環保產業起步較早,現已發展成為初具經濟規模的綜合性產業體系。近年來,遼寧省環保產業增長速度較快,產業服務范圍逐步拓寬,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據統計,2014年,全省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總產值達到1343億元。隨著我國實施的擴大內需、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宏觀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遼寧省環境保護產業領域由過去以污水處理技術及設備和大氣治理技術設備為主,向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產品、環境保護服務等多個領域發展,并均具有一定規模。
2.3 存在的問題
目前遼寧省環保產業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總結起來共有5個“缺乏”。
(1)缺乏環保產業戰略認識
環保產業的重要性長期被社會所忽視,從而導致對環保產業發展的管理未能遵循其自身發展的特點,缺乏作為一個產業門類發展的清晰的界定和統籌考慮。而遼寧省環保產業地域分布充分體現了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環境保護產品主要分布在大連、營口、沈陽、丹東、撫順,環境友好產品主要分布在沈陽、大連、盤錦、丹東,資源循環利用產品主要分布在大連、本溪、沈陽、盤錦、鐵嶺,環境服務業主要分布在大連、沈陽、鞍山、錦州。環保產業對政府和政策的依賴性及經濟的相關度導致環保產業市場競爭機制不夠完善,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
(2)缺乏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
由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顯示出來,環保產業尚未形成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從而缺乏吸引人才、技術、資本和資源投入的市場氛圍,只能在一種盲目和自發的狀態下發展,導致省內尚未出現真正有規模、上檔次、實力強的環保產業化集團。由于未能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單位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既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也降低了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
(3)缺乏高精尖環保產品生產技術
環保企業對市場缺乏長遠的戰略管理,粗放式經營導致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對產品的技術開發、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比較盲目,對市場缺乏預見和應變能力。同時,絕大多數環保企業的科研、設計力量薄弱,技術開發力量主要分布在大專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統計資料數字表明,能自己解決投資、完成技術開發并占領市場的企業僅占環保企業總數的20%。
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環保產品出口額尚不足1億元,只占世界環保產品出口額的0.14%~0.25%,且出口產品品種單一,主要集中在電除塵器、袋式除塵器、部分環境監測儀器、污泥處理設備、小型焚燒爐等方面,而遼寧省環保服務業出口幾乎為零,更談不上國際競爭力。
(4)缺乏融資渠道,配套政策不健全
環保產業融資渠道單一已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從目前現行的環保融資資金來源看,財政投資占絕大多數。雖然存在銀行貸款、外資、國債等輔助融資渠道,但是一方面資金量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銀行貸款、外資以及國債投入最終都需要財政承擔責任,變相增加了財政負債[5]。遼寧省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集中地,相關部門對于環保技術裝備的政策引導缺乏對行業技術集成、技術裝備整合方面的支持和引導,由此導致技術裝備的發展與環境治理對物質保障的需求長期存在巨大的“剪刀差”,環保技術裝備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實際需求。
2015年6月1日,中、韓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韓民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實現了中韓雙方“利益大體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總體目標。根據協定,在開放水平方面,雙方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均超過稅目90%、貿易額85%。協定范圍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17個領域,包含了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環境等“21世紀經貿議題”。同時,雙方承諾在協定簽署生效后將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貿易談判,并基于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投資談判[6]。
自2003年以來,韓國一直為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中國也已連續九年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韓兩國由資源稟賦形成的貿易互補性較強,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分別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據資料顯示,2014年中、韓兩國貿易額達到2 900億美元,雙向投資額累計超過600億美元,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在全球貿易增速放緩形勢下尤其值得關注。因此,建設中-韓自貿區對中韓雙方整體而言必然是雙贏的:一方面,雙方通過消除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來實現貿易自由化,從而可大幅減少對區域外國家的貿易依賴程度,進一步促進貿易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中韓區域內分工模式逐步由產業間梯度分工向產業內和產品內分工轉變的態勢將不斷加強。單就遼寧省的環保行業來說,本文認為,貿易創造效益和貿易轉移效益遠遠大于福利損失。
3.1 對環保裝備制造業的影響
首先,中-韓自貿區(以下簡稱自貿區)的建設或將打破傳統的環保裝備制造業模式,通過將制造業貿易、運輸、制造、倉儲整合為一體化,降低之間的商業成本,并依托國家“互聯網+”的經濟政策,發展平臺經濟;通過鼓勵企業向產品的研發、設計、營銷和品牌等產業鏈高端環節進軍,加快環保裝備制造業產業鏈延伸,實現轉型升級。
其次,自貿區集合了環保裝備制造業電商和貿易進出口的雙重優勢,有利于企業做在線交易時享受到自貿區在稅收、金融和資金方面的優惠政策,緩解企業“資金鏈”緊張問題,間接拉動產業發展。
最后,自貿區的成立加大了制造業放開領域的行業預測數量。以上海自貿區2014版負面清單為例,與2013版相比,2014版負面清單在制造業上的放開力度明顯加大。這符合我國提出的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要求。取消的14條管理措施中,有7條涉及制造業,包括取消對投資400噸及以上輪式、履帶式起重機械制造的股比限制。此外,在放寬的19條管理措施中,涉及制造業的有9條。
3.2 對環保服務業的影響
由環保部制定的《環境服務業“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除了提出到2015年,環境服務業產值占環保產業的比重達到30%以上,發展10~20個年產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全國型綜合性環境服務集團外,更大的亮點是正式仿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部分領域開展合同環境試點,并且鼓勵環境服務類企業在境內、境外領域上市融資。
中-韓自貿區的成立對于遼寧環保服務業而言有兩個明確的信號:一方面,遼寧省環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全球化趨勢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遼寧省環境服務企業的“走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條件。
在環保技術方面:遼寧省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方面的建造和運營具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的國產化率較高,加上熟悉國內的環保法規、標準及辦事程序,因此在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置設施環境服務方面,特別是中小型項目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競爭力。
在環境金融方面:遼寧省可以根據國家關于自貿區的政策支持,加快環境金融服務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通過資源環境產權的交易與抵押等手段,實現環境產業與金融業的有機結合。
在管理和服務方面:為確保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順利進行,同時避免其對人權和環境等產生不利影響,自貿區協定中往往還在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政策、勞工與就業、環境保護等領域制定相關規則,這些規則需要雙方政府有效地執行。對遼寧省政府而言,通過適應中-韓自貿區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相關規則,有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7]。
4.1 吸引外資,構建區域性資本高地
充分借鑒上海自貿區的先進經驗,在環境服務業領域改善市場準入條件,開放投資,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自貿區促進要素稟賦的轉變,利用遼寧省在中-韓自貿區的區位優勢吸引資本,推動省內部分區域形成地區性的“資本高地”,實現區域內從以貿易為主向投資、貿易并重轉變,從以監管保稅貨物為主向集聚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轉變。
4.2 培育環保拳頭產品,實現戰略轉型
發揮勞動力優勢,讓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環境服務企業率先走出去,可以重點培養一批環境污染設施運營、垃圾廢物收集、清理和清掃等勞動密集型環境服務企業,打造環境產品“拳頭”品牌[8]。同時,借助遼寧省制造業的傳統優勢,向外推動與環境產品相關的環境服務業,特別是室內環境產品的清理和維護的售后服務等環境服務。同時,加強定點招商,充分把握中-韓自貿區對周邊地區的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爭取中-韓自貿區設立后溢出的先進制造業、環保服務業項目到遼寧省落地生根。
4.3 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多功能環保產業園區
以環保為主題,打造集生產、科研、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環保產業園區,使環保產業園區成為環保產業研發、教育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環保產品設備生產的集中地以及環保咨詢、服務、運營的示范樣板。以環保產業園區倒逼經濟改革,挖掘改革“虹吸”效應,帶動一批中小企業在環保產業園區設立財務中心、運營中心和營銷中心等功能性的企業總部;同時利用環保產業園區涵蓋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等綜合功能的整體優勢,實施境內關外特殊政策,通關服務更加便利、快捷,促進遼寧省周邊高端制造業、部分高端服務業因擠壓效應而流入自貿區。
4.4 以“互聯網+”為基礎,拓展新型貿易方式
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轉口貿易競爭新優勢。按照公平競爭原則,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撐系統。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設立環保產品保稅展示交易平臺。力爭在監管便利模式、國內貨物進區退稅、開票結算等方面取得突破,與中-韓自貿區在區域合作、政策配套、監管模式、人才引進上盡量接軌。
[1] 張婧. 建立中國 - 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的貿易效應分析[D].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
[2] 匡增杰. 中日韓自貿區的貿易效應研究[D].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環境保護部通報第四次全國環保相關產業基本調查情況[EB/OL]. [2014-05-14]. 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405/t20140514_274732. htm.
[4] 張娟, 賈惜春. 遼寧省環保產業現狀與發展方向[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14, 34(02): 73-75.
[5] 高虎城. 借力中韓自貿協定, 共襄區域發展繁榮[EB/ OL]. [2015-06-02].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 ai/201506/20150600999063.shtm/
[6] 杜建國. 環保融資的現狀分析及TOT模式探討[EB/ OL]. [2010-01-15]. http://www.chinaacc.com/new/287_ 290_/2010_1_15_xu956761119151101028800.shtml.
[7] 中韓自貿區對大連經濟的潛在影響及應對策略[EB/OL]. [2014-09-11]. http://dl.sina.com.cn/news/finance/ 2014-09-11/083533568.html.
[8] 李麗平. 自貿區談判——中國環境服務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機遇[J]. 中國環保產業, 2008, (04): 13-16.
The Analysis on Impact and Strategy of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o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ning
Leng Xuefei
( Liaoni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ment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tate council, also the great strategy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 ning is earlier than other provinces, has advantages in the fields of product categories, expertise, technical,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o on instead of the rank-down in the country.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t is important for Liaoning province to definite the strategic target and leading-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mplement going-out strategy,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in Liaoning, this paper analyzed how to mo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benefit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ustrie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ndustrial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the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park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ee trade area; environment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service
X196
1674-6252(2016)02-0063-04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6.02.063
冷雪飛(1979—),女,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