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C曲線
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們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問題要遠遠復雜得多。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是在一二百年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的。在大氣污染方面,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煤煙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問題,70年代以后比較突出的是機動車尾氣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2000年至今核心問題跟我國現在的問題一樣,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問題。我們是傳統的煤煙型污染(這跟能源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和臭氧、PM2.5、揮發性有機物等問題一起出現,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交通環境污染交織在一起。中國的環境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簡稱環境EKC)開創了環境經濟經驗分析的先河,環境EKC的研究方法也被應用于各個領域用來檢驗某個因素與環境污染之間的數量關系。環境EKC基本結論認為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呈倒U型關系,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正因如此,許多觀點認為環境污染會隨著經濟發展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也是在環境EKC假說的暗示下,使得環境保護沒有得到及時關注。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之后,環境EKC也面臨著新的判讀。
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要考慮數量上的“脫鉤”和質量上的“掛鉤”。如果說主要污染物減排在“十一五”規劃中被納入約束性指標是數量上的“掛鉤”,那么,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就要考慮其“脫鉤”,而要考慮質量上的“掛鉤”,根本原因是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各級政府應該將環境保護置于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盡管各國環境質量出現拐點時的經濟水平各不相同,但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往往出現在經濟實力較強、質量效益較好的階段。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485美元,還有7個省市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經濟總量也超過10萬億美元,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條件去推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高度融合。此外,數量“掛鉤”的切入點是主要污染物減排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自上而下的指標層層分解,而質量的“脫鉤”卻不是如此。從全國來看,農村面源污染已經超過工業點源,城市污染中工業源已經讓位于生活源、流動源;從區域來看,有的地區已經減無可減,有的地區特征污染物需要控制,有的地區環境容量富余,有的地區超越,因此,要考慮差別化的環境政策,在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體系中,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要開始“數量”上的脫鉤,要考慮“質量”上的掛鉤。
要避免同時陷入未富先老和環境EKC的雙重困境。相比國際上一些國家而言,我國是在較低的收入水平解決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美國提出PM2.5控制時的1996年,人均GDP 達到2.8萬美元,煤炭、工業能耗占比僅為20%、7%左右;而中國提出PM2.5控制時的2011年人均GDP為5400美元,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8.4%,工業能耗占70%左右。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發展不足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許多地區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困境,環境EKC挑戰在許多區域也存在。有研究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有利于環境質量改善,而中下收入或中上收入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并不利于環境質量改善。我國不僅是一個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的大國,更是一個內部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當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時,還要面臨東部地區在發展之初忽視掉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因此,在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時,要考慮避免欠發達地區同時陷入未富先老和環境EKC的雙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