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啟科 任文斌 高培峰 魏冬東
制約山區農機化發展因素的調研與探析
黨啟科 任文斌 高培峰 魏冬東

寶雞市地處陜西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西端,北、西、南三面環山,向東呈尖角開口槽形敞開,總面積1.82萬km2,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占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耕地面積29.74萬hm2,其中山區耕地10萬hm2,占34%。長期以來,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機械化水平低下,嚴重制約了全市機械化整體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在川原地區糧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今天,提升山區機械化水平已迫在眉睫,成為當務之急。
寶雞市轄3區9縣96個鎮街,其中純山區5縣40個鎮。 截至2015年底,山區5縣擁有農機總動力60.36萬kW,拖拉機14 360臺/24.9萬kW,其中大中型5 524臺/17.4萬kW,配套農具2.6萬多臺件;機耕面積6.61萬hm2,機播面積5.37萬hm2,機收面積3.57萬hm2,免耕面積0.65萬hm2,深松面積0.41萬hm2。近年來,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促動下,在大力發展川原地區農機化的同時,平衡發展山區機械化,引進、示范和推廣適應山區地域和產業特點的各類機械,促進山區機具總量不斷增長,機具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機裝備水平逐年提高,突破山區機械化發展瓶頸,為改變丘陵山區長期以來落后的生產面貌,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等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山區機械化仍然存在農機具總量少、機械化水平低等諸多困難和問題。
1.1 農機裝備結構“五多五少”的問題嚴重存在
一是人均耕地多,機具總量少。山區5縣人均耕地0.187hm2,是川原人均耕地的2倍多,機具總量占全市的30.2%,每6.7hm2耕地擁有的農機總動力、拖拉機臺數,分別低于全市34%和8.7%。二是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擁有拖拉機14 360臺,其中大中型5 524臺,小型8 836臺,大小比為1∶1.6,轉型緩慢,結構不合理。三是動力機械多,配套農具少,配套比偏低。擁有拖拉機配套農具26 244臺件,機具配套比為1∶1.6。四是單項傳統機械多,高效復式機械少。如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秸稈青飼料收獲機、復式深松整地機等新型機具在山區縣屈指可數。五是糧食生產機械多,特色產業機械少。相對而言,糧食生產傳統的耕種收農機具較多,而果園、設施蔬菜等特色產業方面機械少,僅僅使用了微耕機、卷簾機、滴灌等機具和設施。
1.2 機具偏少,動力偏低,更新緩慢,水平低下
寶雞市山區5縣山大溝深、坡陡路狹,農田耕作勞動強度大,農民群眾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十分強烈。然而,現實往往是事與愿違、不盡如人意。山區5縣在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強農惠農政策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12年的今天,縱向大發展,橫向比較慢,機具偏少,動力偏低,更新緩慢,水平低下。其耕地占全市34%的山區5縣,農機總動力僅占全市的22%,拖拉機擁有量占全市的30.7%,配套農具(2.6萬多臺件)占全市的30%,每6.7hm2耕地擁有的農機總動力、拖拉機臺數,分別低于全市34%和8.7%。筆者2014年5月曾在太白縣調研得知,擁有耕地38.3hm2、人口367人的靖口鎮大地嶺村,僅有3臺拖拉機(1臺豐收35和2臺金馬50)和6臺深翻犁、播種機等農機具。再就是農機化水平低下。山區5縣2015年完成農作物機械化耕種收面積分別為6.61萬、5.37萬、3.57萬hm2,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為77.3%、64.7%、43%,分別低于全市21.6、18.2、24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為55.2%,低于全市21.2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最低的鳳縣,耕種收及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5.9%、29.5%、18%和32.6%。
2.1 自然條件
寶雞市山區面積1萬多km2,占總面積的56%,山區耕地面積10多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4%。主要分布在境內秦嶺南麓和西北黃土高原溝壑區等處,溝壑縱橫、山嶺重疊,深山居多,海拔相對高差大。氣候屬暖溫帶干旱半干旱類型,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量300~650 mm,且分布不均,霜凍、冰雹、暴雨、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地塊小、坡度大、機耕道路狹窄,制約了農機化發展。
2.2 經濟條件
山區鎮村距城鎮較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環境差,農民收入低,貧困人口多,農民生產生活困難,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山區5縣有貧困戶3.3萬多戶、人口11萬多,占全市扶貧人口的34.3%。山區農村信息閉塞,創業路子不寬,農民就業不穩定,加之貧困人口家底薄,很難抵御和應對市場、自然和人為的風險,因病致貧、因災返貧的現象居多。在特殊的絕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的同時,普遍性的相對貧困人口緩慢增加,造成農民購買力明顯不足,購買農業機械的能力有限。
2.3 產業結構
農業比較效益低,產業體系不完善。山區自然資源匱乏,人均耕地相對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多層次、復合型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大多數鎮村缺乏科學和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主導產業仍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特色產業初步建立。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在山區5縣呈現出“麟游玉米(地膜玉米)、南山菜(高山蔬菜)、千陽桑果(蠶桑和蘋果)、隴煙奶(烤煙和奶畜養殖)、鳳縣西山花椒帶”的產業新格局,但目前尚未形成拳頭產品,不能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現代農業發展相對緩慢,對于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2.4 農民素質
山區農民小農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傳統滯后的思想觀念成為制約農機化發展的根源性因素、根本性原因。在調查中發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大多外出打工,長期留守的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勞動能力低下,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保守,反應遲緩,導致接受新鮮事物意識不強,學習操作農機的能力差,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速度慢。
2.5 服務能力
山區縣農機管理推廣服務機構在編人員少,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鄉鎮沒有農機管理推廣服務機構,未設專業技術人員,基層農機服務“斷腿”。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很少,農機大戶不多,農機具及配件經銷、修理網點極少,大多集中在縣城,農民購買、維修農機具一般都要進城。服務能力弱,機手不方便,制約著山區農機化的發展。
作者信息:寶雞市農機局,721004,陜西